原標題:京津冀協同發展這六年:京津“胖”河北“瘦”的情況初步改變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王紅茹 | 北京報道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第六個年頭。

2015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按照《綱要》部署,京津冀協同發展定下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

其中中期目標是,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區域一體化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產業聯動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取得積極成效,協同發展機制有效運轉,區域內發展差距趨於縮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利共贏新局面。

6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穩步推進,協同發展的效應已逐步顯現。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市委市政府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李文紅介紹,當前,京津冀三地一體化交通網絡已經全面鋪開,京張高鐵開通運營,京哈高鐵全線貫通,大興國際機場北線高速東延段通車,環首都一小時交通圈逐步擴大;生態環境日漸向好;產業對接協作越來越好;協同創新步伐越來越快。

攝影:《中國經濟週刊》首席攝影記者肖翊

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推動

長期以來,京津冀三地面臨的一個現實是,京津兩市過於“肥胖”,而周邊的河北,卻過於“瘦弱”,部分地區經濟發展較爲落後。

尤其是北京,由於功能龐雜,帶來了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飽受“大城市病”困擾。三地儘管各具比較優勢,但互補性差,呈現出競爭大於合作、獨行多於聯動的特點,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爲重要任務和當務之急。

爲推進京津冀三地發展,多年來,有關部門和京津冀三地都做了一系列努力。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名譽會長、國家發改委原副祕書長範恆山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表示,“國家發改委按照要求一直推進有關規劃工作,形成了一些重要思路。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努力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相關規劃也未能頒佈實施。”

轉變發生在2014年,這一年,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迎來了重大機遇。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調研時指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發展問題時,又提出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又考察北京,他強調,北京要立足優勢、深化改革、勇於開拓,以創新的思維、紮實的舉措、深入的作風,進一步做好城市發展和管理工作,在建設首善之區上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對於京津冀協同發展來說,2014年2月26日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當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彙報並作重要講話。

範恆山清晰地記得,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意義,對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標、原則、任務等做了全面論述,明確把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接下來的任務是組織實施。“爲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央成立了領導小組。在中央的領導下,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具體組織,在過去研究的基礎上着手編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範恆山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爲此,國家發改委的主要負責同志和分管負責同志帶隊到三地進行實地調研,梳理相關問題,探索推進思路。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基本編制完成。經過一系列討論、徵求意見和上報審覈、修改完善等工作程序後,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

在範恆山看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能夠迅速出臺和落地實施,得力於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謀劃和直接推動。“國家發改委作爲牽頭單位做了一系列工作,京津冀三地和國家各個部門也都積極參與,密切配合。可以說,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三地協調發展,

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支撐帶

任何一項重大戰略及其規劃的出臺,都有一定的理論探索和政策研究的基礎。關於京津冀發展問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

範恆山回憶,那一年,國務院有關領導同志在相關材料上做出批示,要求搞好以大都市爲中心的經濟圈的統一規劃、統籌協調、體制創新等工作,使其在全國經濟發展中更好地發揮帶動作用。

根據這一要求,國家發改委在2004年底和2005年初選擇兩個區域作爲“十一五”期間區域規劃的試點,京津冀就是其中之一。在前期專題研究的基礎上,2006年下半年,規劃編制工作正式展開,形成了《京津冀都市圈區域發展規劃》,於2007年和2009年兩次上報。

“這是第一次通過規劃把京津冀三地聯繫起來,但考慮都市圈的含義,這次規劃的範圍並沒有包括兩市一省的全部行政區域。”範恆山說。

2010年,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的相關要求,規劃範圍進一步拓展到兩市一省的全部行政區域,並在這個基礎上,將規劃名稱調整爲《京津冀地區區域發展規劃》,根據範圍的調整,進一步修改完善相關規劃的內容。在相關的研究中間,對解決首都存在的“城市病”,推動三地優勢互補和協調發展提出了若干重要思路。

2011年3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實施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進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

範恆山回憶,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指示並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改委按照新的形勢和任務要求,着手編制《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並在這個基礎上,研究制定促進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發展的意見。

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數易其稿,於2014年初,完成了《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範恆山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表示,這個規劃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河北考察所做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着眼於發揮首都的帶動和龍頭作用、通過協同發展解決首都日益嚴重的“城市病”、推動三地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路。

“這個規劃實際上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雛形。”範恆山談道。

規劃綱要的核心是打破各自“一畝三分地”的利益約束,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爲“牛鼻子”,實現三地的協調發展,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的支撐帶。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謀劃和推動之下,《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順利出臺並實施。

以產業疏解帶動人口疏解

人口過多是北京“大城市病”的核心表現。爲防止人口規模失控,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期目標提出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

自2015年《綱要》發佈以後,京津冀協同發展即進入了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爲“牛鼻子”的新階段。在當年北京實施的人口規模調控工作方案中,提出以功能、產業疏解帶動人口疏解,即“一般性製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和區域性批發市場、部分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部分行政性和事業性服務機構”四大領域的待疏解功能。

此後,動物園、天意等區域性批發市場加快疏解。其實,搬出北京的,遠遠不止批發市場,還有一般製造業企業和物流中心。

據李文紅介紹,“十三五”以來,截至2020年10月,北京累計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2154家,階段性完成集中退出工作,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773個。

不僅是“疏”,從源頭上嚴控更是必不可少。李文紅表示,北京從源頭上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制定實施中國首個以治理“大城市病”爲目標的新增產業禁限目錄,嚴把產業准入關。禁限目錄執行以來,截至2020年10月,北京市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累計達2.33萬件。

伴隨產業的疏解,北京人口增速放緩。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規模爲2170.7萬人,比2016年減少2.2萬人,實現了20年來的首次負增長;201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2萬人,比上一年末減少了16.5萬;201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53.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6萬人。

北京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爲2189.3萬人,符合中期目標提出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

攝影:《中國經濟週刊》首席攝影記者肖翊

推動重點領域協同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京雄高鐵是連接北京與雄安新區的第一條建設開通的外部主幹交通線路,對疏解非首都功能、帶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

作爲雄安首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高鐵雄安站已於2020年底投入運營。京雄高鐵開通後,從雄安12分鐘可直達北京新機場,35分鐘可直達北京西站,1小時可通勤整個京津冀。

京雄高鐵開通只是京津冀區域一體化交通網絡的一個方面,2019年9月25日,隨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與首都國際機場共同打造的一市兩場“雙樞紐”運營格局已然形成。此外,2019年12月30日,北京至張家口高速鐵路開通運營,京沈高鐵(京承段)已於2020年底通車,“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

產業聯動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頭戲。隨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建設持續推進,金隅·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產業園、京能集團鑫華源智能停車製造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京津冀三地產業對接協作進入快速融合通道。

而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讓老百姓更有獲得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中之重。6年來,京津冀在醫保系統互聯互通,教育資源共享共建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有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在自家門口就能享受原來“想不到”的優質公共服務,老百姓的獲得感真正“多了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