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辉6月22日报道:5G、AI、深基坑、钢架桥……第20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期间,记者今天在同济大学生科大楼项目看到,一批“高、精、尖”工地黑科技扎堆这里。

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同济生科楼位于同济大学东校区,占地面积18740平方米,是截至目前教育部史上投资最大的教育类单体建筑。同济大学在项目的建设施工过程中也呈现出了“高、精、尖”的特色。

“只需要一张照片,就可以对工人进行识别并保持追踪”。同济大学土木学院博士张冰涵介绍与项目合作的课题。这套全新的“工地视网膜——施工全息安全系统”,通过智能算法技术,可以对违规行为进行监控、预警以及提醒。据悉,目前已可自动监测数十种安全隐患场景,实时发出警报,从而保障项目的安全生产。

近地铁深基坑是项目面临巨大的难题。作为本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深基坑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基坑监测数据监控平台,实时监控监测各项指标变形数据,以云端汇总管理的形式,高效管理施工整体推进,原本一百多天的项目工程量,实现了57天安全高效完成A区深基坑施工,刷新同体量记录。

同时,建设过程中项目采用板梁一体化的新型装配式栈桥板,这一刚板桥的创新,实现模块化、标准化、规范化。从标准角度,杜绝安全隐患。此外,“物联网+大数据”的构件管理模式,也可通过实时扫描二维码更新验收动态,打通构件生产——运输——进场验收供应链条,通过管理效能的提升,赋能整体项目建设。

生科楼项目还集成塔吊吊钩可视化及防碰撞系统、施工电梯人脸系别系统、监测—喷淋联动系统等,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智慧化、标准化、轻量化水平,减轻管理压力,极大消除安全质量隐患点,提高管理效率。

在5G时代,智慧工地的建设已实现了各种实时监控、动态传输、自动预警,不仅在安全上全方位构架了“金钟罩”,更实现了高效的人员及建设管理,提升建设速率。

在项目上的职工之家,当工友戴上VR头盔,手拿模拟器,就可以体验高空坠物、塔吊坍塌、电缆漏电等事故场景。在项目经理鲍旺看来:“亲身经历一回,才能对安全的重要性刻骨铭心。”除此之外项目还有实体安全体验区的一站沉浸式安全培训模式,同时积极开展行为安全之星活动、安全讲师等一系列安全特色管理活动。

如果说各类系统和设备的安全设计是“黑科技”、硬手段,那对项目人员安全意识的提升就是安全软实力的建设。在这样的双重安全保障下,同济生科楼项目不仅对是对生命负责,也有效利用创新方式,高效为项目建设护航。

据悉,建成后的同济生科楼将是同济大学打造一流生命科学教学与研究基地、打造国内一流知识产权教学研究平台的重点项目。同时,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助力智慧工地的全面开花,以标杆效应形成行业科技风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