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劉輝6月22日報道:5G、AI、深基坑、鋼架橋……第20個全國“安全生產月”期間,記者今天在同濟大學生科大樓項目看到,一批“高、精、尖”工地黑科技扎堆這裏。

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同濟生科樓位於同濟大學東校區,佔地面積18740平方米,是截至目前教育部史上投資最大的教育類單體建築。同濟大學在項目的建設施工過程中也呈現出了“高、精、尖”的特色。

“只需要一張照片,就可以對工人進行識別並保持追蹤”。同濟大學土木學院博士張冰涵介紹與項目合作的課題。這套全新的“工地視網膜——施工全息安全系統”,通過智能算法技術,可以對違規行爲進行監控、預警以及提醒。據悉,目前已可自動監測數十種安全隱患場景,實時發出警報,從而保障項目的安全生產。

近地鐵深基坑是項目面臨巨大的難題。作爲本項目成敗的關鍵環節,深基坑施工過程中採用了基坑監測數據監控平臺,實時監控監測各項指標變形數據,以雲端彙總管理的形式,高效管理施工整體推進,原本一百多天的項目工程量,實現了57天安全高效完成A區深基坑施工,刷新同體量記錄。

同時,建設過程中項目採用板梁一體化的新型裝配式棧橋板,這一剛板橋的創新,實現模塊化、標準化、規範化。從標準角度,杜絕安全隱患。此外,“物聯網+大數據”的構件管理模式,也可通過實時掃描二維碼更新驗收動態,打通構件生產——運輸——進場驗收供應鏈條,通過管理效能的提升,賦能整體項目建設。

生科樓項目還集成塔吊吊鉤可視化及防碰撞系統、施工電梯人臉系別系統、監測—噴淋聯動系統等,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智慧化、標準化、輕量化水平,減輕管理壓力,極大消除安全質量隱患點,提高管理效率。

在5G時代,智慧工地的建設已實現了各種實時監控、動態傳輸、自動預警,不僅在安全上全方位構架了“金鐘罩”,更實現了高效的人員及建設管理,提升建設速率。

在項目上的職工之家,當工友戴上VR頭盔,手拿模擬器,就可以體驗高空墜物、塔吊坍塌、電纜漏電等事故場景。在項目經理鮑旺看來:“親身經歷一回,才能對安全的重要性刻骨銘心。”除此之外項目還有實體安全體驗區的一站沉浸式安全培訓模式,同時積極開展行爲安全之星活動、安全講師等一系列安全特色管理活動。

如果說各類系統和設備的安全設計是“黑科技”、硬手段,那對項目人員安全意識的提升就是安全軟實力的建設。在這樣的雙重安全保障下,同濟生科樓項目不僅對是對生命負責,也有效利用創新方式,高效爲項目建設護航。

據悉,建成後的同濟生科樓將是同濟大學打造一流生命科學教學與研究基地、打造國內一流知識產權教學研究平臺的重點項目。同時,項目在施工過程中的各類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將助力智慧工地的全面開花,以標杆效應形成行業科技風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