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容为民众答疑。

林生存拿着民众赠予的抗疫漫画。

在本轮疫情中,作为社区“三人小组”中的“法治后盾”,不少来自广州市公安局的基层民警都根据各自所在辖区的工作情况,发挥了因地制宜的创新精神。面对数目庞大的物资运输和核酸检测参与人员,他们有的发挥带队经验,将人员进行再分配,从而提高核酸检测效率;有的发扬特种兵精神,带领小组成员拎着几十份物资包踏上天台,展现前线指挥作战的能力;有的则是充分发挥基层工作经验,快速解决了200多位密接和次密接群众的转运难题……他们通过种种的创新实践,提升了所在辖区疫情防控工作的效率。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现场“切块”提高采样效率 林晓容警官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福建人,1992年8月在部队入党的他,退伍后就读警校,自1995年进驻荔湾区分局东沙派出所以来,他已经默默在岗位上付出了26个年头。本轮疫情中,林晓容也是最早一批冲在一线的民警之一。从5月25日晚至今,他都在负责东沙街沙洛居委的疫情防控工作,除了需要作为“三人小组”成员上门为居家隔离居民提供保障之外,还需要维护核酸采样点秩序以及封控点的守卫工作。林晓容所负责的辖区居民多,情况复杂。而作为片区民警,在已开展的多次大规模核酸检测过程中,林晓容和同事们创造性地采用了一些方法。 5月25日,在当时警力有限的条件下,林晓容“先行一步”,率先和村干部协商,发动本村三个经济联社、七个社的股东代表,最终挑选出52名股东代表志愿者;随后又发动党员干部,总共召集了100多个志愿者分工参与工作。 由于辖区参与人数近一万人,村中老年人口和外来人口较多,为了提高采样效率,同时减少感染风险,林晓容将原本排成一条长队的队伍,通过引导并拉开警戒线,按照顺序将现场人流分割成五个板块:第一块为排队进场;第二块为个人信息输入区;第三块为检测码检查区;第四块为体温检测区;最后才是核酸采样区。其中志愿者和民警的主要人力则分布在第二块、第四块区域。“林警官所管理的这个区域,核酸采样效率是相当高的。”一位市民告诉记者。 “天台穿越”省时又省力 来自警察训练部训练三处、有着19年党龄、同时也是特种兵出身的杨东警官,在此次疫情中支援荔湾区白鹤洞街金道社区。辖区内一共有三个小区,涉及2000多户,6000多名居民,且小区内多是9层的楼梯楼。每天,杨东所在的“三人小组”成员都需要穿着防护服从9时挨家挨户排查、测核酸、送物资,一直工作到下午。 为了避免“三人小组”因多次爬高层楼梯而浪费体力和时间,杨东同社区工作人员一同研究了小区内的楼栋结构,“我们发现每个小区的楼顶呈‘U’字结构,楼栋和楼栋之间是可以互通的”,通过分析,最终杨东琢磨出一条打通地面和天台的物资运输路线——在前一天拿到次日的配送任务后,“三人小组”会先评估判断,规划出合理的路线,决定先去哪个小区,哪栋楼,哪一户。 于是,每次在送高层居民的物资时,杨东等人都需要爬上天台,走过一段长满青苔、堆积着杂物的小路,再“穿越”一条仅容一人通过、草木茂盛的小巷,才能从一栋楼到达另一栋楼的天台,再继续配送物资……“只有将体力和时间用在刀刃上,才能打好持久战。”杨东告诉记者,从天台抄近路通过虽然省时,他们也需要格外注意:“一方面要避免防护服被划破,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方向感,避免迷路走错楼栋。”经过几天的“天台穿越”,如今杨东早已对各个楼栋的位置都了然于心。 “给楼里的党员打电话” 来自警务保障部的林生存警官有着13年党龄,在这次疫情中支援荔湾区白鹤洞街观鹤社区居委会,由于此前社区内涉及的确诊患者不少,因此需要被转运的密接和次密接人员也相对较多。 最多的一次,林生存所在的“三人小组”需要转运200多人,时间紧、任务重,因此从晚上8时接到转运任务开始,三人就在想办法,如何最快程度地将密接人员转运出去。 “我们‘三人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突然想到‘党员带头’这个方法,于是和居委会的人要来了该栋的党员名单,通过分头打电话的方式,给这200多名住户中的党员们打电话,提出希望他们带头履行党员职责,从而解决转运问题。”这个方法确实奏效,党员住户纷纷下楼之后,立马带动了其他群众的意愿,纷纷自觉下楼接受集中隔离,“到最后还剩下几户,我们就通过分头劝说的方式,有条不紊地解决了200多人的转运难题。” 除了常规防疫工作外,林生存还当起了他所负责网格居民们的“知心哥哥”,他主动将自己的微信和电话号码告诉居民,每天深夜林生存回到驻地休息后,还会悉心回复居民们的短信或微信留言,事无巨细一一作答。“虽然这些事情很琐碎,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群众可能会很着急,所以我觉得很有意义。”林生存说。 战疫关键词: 创新实干 党员干部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这些基层民警在疫情防控一线忙碌的同时,通过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改动”“小创新”,对提升工作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大作用”,真正做到了“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刀刃上”。

来源:广州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