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容爲民衆答疑。

林生存拿着民衆贈予的抗疫漫畫。

在本輪疫情中,作爲社區“三人小組”中的“法治後盾”,不少來自廣州市公安局的基層民警都根據各自所在轄區的工作情況,發揮了因地制宜的創新精神。面對數目龐大的物資運輸和核酸檢測參與人員,他們有的發揮帶隊經驗,將人員進行再分配,從而提高核酸檢測效率;有的發揚特種兵精神,帶領小組成員拎着幾十份物資包踏上天台,展現前線指揮作戰的能力;有的則是充分發揮基層工作經驗,快速解決了200多位密接和次密接羣衆的轉運難題……他們通過種種的創新實踐,提升了所在轄區疫情防控工作的效率。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現場“切塊”提高採樣效率 林曉容警官是一名土生土長的福建人,1992年8月在部隊入黨的他,退伍後就讀警校,自1995年進駐荔灣區分局東沙派出所以來,他已經默默在崗位上付出了26個年頭。本輪疫情中,林曉容也是最早一批衝在一線的民警之一。從5月25日晚至今,他都在負責東沙街沙洛居委的疫情防控工作,除了需要作爲“三人小組”成員上門爲居家隔離居民提供保障之外,還需要維護核酸採樣點秩序以及封控點的守衛工作。林曉容所負責的轄區居民多,情況複雜。而作爲片區民警,在已開展的多次大規模核酸檢測過程中,林曉容和同事們創造性地採用了一些方法。 5月25日,在當時警力有限的條件下,林曉容“先行一步”,率先和村幹部協商,發動本村三個經濟聯社、七個社的股東代表,最終挑選出52名股東代表志願者;隨後又發動黨員幹部,總共召集了100多個志願者分工參與工作。 由於轄區參與人數近一萬人,村中老年人口和外來人口較多,爲了提高採樣效率,同時減少感染風險,林曉容將原本排成一條長隊的隊伍,通過引導並拉開警戒線,按照順序將現場人流分割成五個板塊:第一塊爲排隊進場;第二塊爲個人信息輸入區;第三塊爲檢測碼檢查區;第四塊爲體溫檢測區;最後纔是核酸採樣區。其中志願者和民警的主要人力則分佈在第二塊、第四塊區域。“林警官所管理的這個區域,核酸採樣效率是相當高的。”一位市民告訴記者。 “天台穿越”省時又省力 來自警察訓練部訓練三處、有着19年黨齡、同時也是特種兵出身的楊東警官,在此次疫情中支援荔灣區白鶴洞街金道社區。轄區內一共有三個小區,涉及2000多戶,6000多名居民,且小區內多是9層的樓梯樓。每天,楊東所在的“三人小組”成員都需要穿着防護服從9時挨家挨戶排查、測核酸、送物資,一直工作到下午。 爲了避免“三人小組”因多次爬高層樓梯而浪費體力和時間,楊東同社區工作人員一同研究了小區內的樓棟結構,“我們發現每個小區的樓頂呈‘U’字結構,樓棟和樓棟之間是可以互通的”,通過分析,最終楊東琢磨出一條打通地面和天台的物資運輸路線——在前一天拿到次日的配送任務後,“三人小組”會先評估判斷,規劃出合理的路線,決定先去哪個小區,哪棟樓,哪一戶。 於是,每次在送高層居民的物資時,楊東等人都需要爬上天台,走過一段長滿青苔、堆積着雜物的小路,再“穿越”一條僅容一人通過、草木茂盛的小巷,才能從一棟樓到達另一棟樓的天台,再繼續配送物資……“只有將體力和時間用在刀刃上,才能打好持久戰。”楊東告訴記者,從天台抄近路通過雖然省時,他們也需要格外注意:“一方面要避免防護服被劃破,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方向感,避免迷路走錯樓棟。”經過幾天的“天台穿越”,如今楊東早已對各個樓棟的位置都瞭然於心。 “給樓裏的黨員打電話” 來自警務保障部的林生存警官有着13年黨齡,在這次疫情中支援荔灣區白鶴洞街觀鶴社區居委會,由於此前社區內涉及的確診患者不少,因此需要被轉運的密接和次密接人員也相對較多。 最多的一次,林生存所在的“三人小組”需要轉運200多人,時間緊、任務重,因此從晚上8時接到轉運任務開始,三人就在想辦法,如何最快程度地將密接人員轉運出去。 “我們‘三人小組’在討論的過程中突然想到‘黨員帶頭’這個方法,於是和居委會的人要來了該棟的黨員名單,通過分頭打電話的方式,給這200多名住戶中的黨員們打電話,提出希望他們帶頭履行黨員職責,從而解決轉運問題。”這個方法確實奏效,黨員住戶紛紛下樓之後,立馬帶動了其他羣衆的意願,紛紛自覺下樓接受集中隔離,“到最後還剩下幾戶,我們就通過分頭勸說的方式,有條不紊地解決了200多人的轉運難題。” 除了常規防疫工作外,林生存還當起了他所負責網格居民們的“知心哥哥”,他主動將自己的微信和電話號碼告訴居民,每天深夜林生存回到駐地休息後,還會悉心回覆居民們的短信或微信留言,事無鉅細一一作答。“雖然這些事情很瑣碎,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做,羣衆可能會很着急,所以我覺得很有意義。”林生存說。 戰疫關鍵詞: 創新實幹 黨員幹部要敢於創新、善於創新。這些基層民警在疫情防控一線忙碌的同時,通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改動”“小創新”,對提升工作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大作用”,真正做到了“將時間和精力花在刀刃上”。

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