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簡·愛》這本小說,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就是沒有認真讀這本書的人,也知道書名。

小說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一個很執着的人。她於1816年出生在英國北部約克郡的豪渥斯,家裏很窮。

她小時候就喜歡文學,14歲時就寫了許多小說、詩歌和劇本,但是她的父親卻並不贊同她走作家之路。

有一次,父親說:“寫作是一條很難的路,一般人很難成功。”

父親給她澆了一瓢冷水,但是她沒有放棄。1845年,夏洛蒂·勃朗特和兩個妹妹一起出版了一本詩集,但是出版後只賣掉了兩本。

後來,夏洛蒂·勃朗特的兩個妹妹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她自己寫的《教師》卻被出版社退回。

經歷了多次打擊之後,夏洛蒂·勃朗特依舊執着自己的作家夢。直到《簡·愛》出版之後,她才真正成功。

02

一個普通人,要成爲作家,到底有多難?如果夏洛蒂·勃朗特有了畏難情緒,《簡·愛》這本書就不會出現了。

事實證明,一個人只要有了百折不撓的精神,並且鎖定某個目標,孜孜不倦地前行,目標就註定會抵達,遲早而已。

普通人和成功之間隔着好幾座山,有很長一段路。就像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一樣艱難,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夠抵達。

如果你沒有頑強的意志力,不能夠嚴格自律,肯定是不會走向成功的。

很多人不成功,不是自己沒有能力,也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中途放棄了,或者是輕易相信了別人的話,從內心深處認同了“自己不會成功”的僞事實。

03

真正成功的人,體現了“貝爾效應”。

什麼是貝爾效應?

貝爾效應是指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會在內心形成。

當一個人的腦海裏常常浮現出成功的景象的時候,他已經走在成功的路上了;如果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他成功,他就成功一半了。

理想和現實,註定會有差距,但是我們依舊要執着理想,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小時候,我們愛做夢,常常夢見自己變成了“科學家、航天員、航海家”,但是長大以後,我們並沒有夢想成真。

一方面是我們的夢太遙遠了,一方面是我們長大之後,沒有朝着夢想出發,而是爲了生活得更好,每天都疲於工作,眼裏只有金錢。

我的一個朋友,出生在農村,讀書的時候,就想着“跳農門”的事情,希望自己能進入體制內上班。

當時,跳農門的捷徑就是“考中專”。

中專畢業之後,就可以分配到鄉鎮上班了,如果機遇好,還可以進入大型企業。

可是,鄉里的初中學校,一屆只有一個學生可以考上中專。他要一直保持在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纔行。

朋友如願考上了中專。但是中專畢業的那一年,不再包分配了。

朋友去了東莞打工,但是他依舊想着進入體制內上班的事情。中專文憑,連報名參加公務員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朋友在東莞打工的時候,一邊打工一邊參加自考。工友們認爲他不自量力,每天加班到夜裏十點多,哪有精力看書?

朋友30歲的時候,拿到了本科文憑。然後參加了三次公務員考試,終於進入了體制內。

04

朋友考上公務員的歷程,和《簡·愛》的作者有很多類似之處。

第一,他們都執着於自己的夢想,不管身邊的人如何澆涼水,都沒有改變。

第二,他們克服了現實中的困難,不管生活有多難,腦海裏依舊有夢想成真的畫面。

第三,他們都是嚴格自律的人,雖然無依無靠,但是堅持每天讀書、寫字,把書本當成了靠山。

一些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在遙遠的地方,發生在過去,也發生在我們身邊。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蜀鄙二僧”裏的富和尚一樣,準備了很久,要去追求“詩和遠方”,但是我們卻一直在猶豫,沒有付諸行動;成功的人,就像窮和尚一樣,憑藉一瓶一鉢就夢想成真了。

心動,不如行動。

你天天把勵志語錄掛在嘴邊,有什麼用?你天天寫工作計劃,卻不踐行,有什麼意義?你天天想着發財,但是連創業都不敢,你能行嗎?

如果你讀懂了“貝爾效應”,你將終生受益,不管你做什麼,都可以成功。

05

讀懂“貝爾效應”,還需要避免“走極端”。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通過努力,真正實現了百萬富翁的夢想。可是,他有了一百萬之後,就放棄了努力,不再去賺錢了,結果坐喫山空,變成了窮人。

有的人,逼着自己讀了一百本書,然後就覺得自己知識很豐富了,不再讀書了。

有的人,把計劃做得很完美,並且根本就做不到,不管自己多努力,都是徒勞,計劃就是計劃,不會成爲現實。

老祖宗告訴我們:物極必反。

努力要和實際生活相結合,還要與時俱進,如果方向錯了,還要及時調整,而不是“一根筋”。

努力追夢,要和自己的興趣愛好結合,和社會道德相結合。做有興趣、有意義、不違法亂紀的事情,纔是真正夢想成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說:“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恥。”

讀懂“貝爾效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把成功的景象變成事實,你就很了不起。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