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背靠東軟卻難盈利,技術賦能醫療和保險是門好生意嗎?

來源:保觀

技術是解決保險與醫療數字化轉型的基底,卻不是唯一要素。

5月底,東軟集團旗下的東軟熙康、東軟醫療同時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引發了資本市場的極大關注。

作爲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軟件公司,東軟集團創立於1991年,其以軟件技術爲核心,業務領域覆蓋智慧城市、醫療健康、智能汽車互聯及軟件產品與服務。此次上市的東軟熙康和東軟醫療,應該算作其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分支。

其中,東軟熙康爲東軟集團在互聯網醫療與健康管理領域投資的企業,致力於構造專業的新醫療服務平臺,爲城市、醫療機構、保險機構廣泛賦能。而東軟醫療,則瞄準醫療影像器械市場,曾先後獲得高盛、百度、中國人保等知名機構投資。若是此次兩家機構均能順利上市,則“東軟系”在港股的資本版圖將擴大至三家。

從東軟集團在互聯網醫療的佈局來看,較強的技術基因註定了東軟熙康走的是一條與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互聯網醫療企業不一樣的路。

深陷虧損旋渦

根據東軟熙康遞交的招股書,我們先來看下其整體表現。

營收層面,東軟熙康近三年營收分別爲3.18億元、4億元、5.03億元。但在營收持續增長的態勢下,近三年東軟熙康仍處於虧損狀態,2018年、2019年、2020年的年內虧損分別爲2.32億元、2.18億元、2億元

另外在今年一季度,東軟熙康營收爲6342萬元,同比增長129.7%,虧損達1.1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0.98億元的虧損,同比增長13.3%。對於近幾年的持續虧損,東軟熙康表示主要是由於其不斷擴大的業務規模及產生的收入無法完全補足各項成本開支。

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東軟集團通過東軟(香港)間接持有27.94%股權,東軟控股通過斯邁威、東控國際第五及東控國際第七間接持有23.42%股權,中國人保財險直接持有14.30股權。

作爲一家新醫療服務平臺,東軟熙康的領先優勢是打造了中國首個以城市爲入口的雲醫院平臺,並建立了一個雲醫院網絡,將城市中的政策制定者、醫療機構、患者和保險公司聯繫起來,從而實現公平地獲得醫療資源並更有效和高效地交付醫療服務。

這一優勢體現在數據上,截至2021年3月31日,東軟熙康的網絡已包括我國25個城市的以城市爲入口的雲醫院平臺。同時,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截至2020年12月31日,按覆蓋的城市數量計算,東軟熙康已打造出中國最大的雲醫院網絡。在這一網絡中,東軟熙康首先彙總並整理來自多個來源的大量原始數據,突出這些之前未充分利用的數據的價值,從而推動醫療健康參與者作出更加準確、高效的決策。

從患者角度,東軟熙康平臺的最大特色是可促進基層、第二層及康復醫療服務的連續性,慢病患者可以將其智能醫療設備與相應賬戶連接,自己和醫生都可以及時跟蹤、管理其健康。從保險公司角度,東軟熙康可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同時幫助保險公司對賬單進行規範化審查。

雲醫療健康服務爲頂樑柱

具體到分類及收入來源,東軟熙康的主要業務包括雲醫院平臺服務、雲醫療健康服務以及智能醫療健康產品。從營收來看,雲醫療健康服務雖然近三年佔比連續下降,但2020年佔比仍高達55.2%,是當之無愧的頂樑柱。其餘兩大業務,雲醫院平臺服務及智能醫療健康產品,在2020年分別佔比15.6%、29.2%。

首先,作爲營收主力,雲醫療健康板塊主要是東軟熙康平臺上的醫療機構通過線上線下渠道,爲患者提供一體的醫療健康服務。因此,該板塊收入主要來源於由其自身醫療機構或註冊的醫療專業人員向患者提供服務後收取的服務費、對第三方醫療機構收取的平臺管理費,以及通過健康管理中心向個人和企業提供健康管理服務收取的服務費用。

其次,作爲第二大收入來源,雲醫院平臺服務板塊收入佔比從2018年的7.4%提升至2020年的15.6%,主要業務內容是向地方政府、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提供平臺接入服務和其他集成服務,以此向這三方收取經常性費用或固定收費。

不可否認,這一板塊的業務最能突出東軟熙康的技術底色。2014年,東軟熙康開始在寧波建設中國首個城域雲醫院平臺,即寧波雲醫院,移動應用程序於2015年上線。在政府主導下,強化基層醫療或許是寧波雲醫院最爲重要的目的。2020年12月前,寧波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均加入寧波雲醫院平臺,爲寧波11個區縣的超過850萬居民提供服務。

同時,截至2021年3月31日,已有1815家醫院與東軟熙康的雲醫院網絡連接,相關醫療資源的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擴大。

最後,與具有較強電商基因的阿里、京東以藥品零售板塊爲主要營收來源不同,東軟熙康智能醫療健康產品收入佔比在2020年爲29.2%,相比2018年的21.4%有所提升,但並不是大頭。銷售產品主要包括面向基層醫療機構的智慧雲診室和智慧雲藥房、面向農村社區醫生的健康一體機及面向家庭的智慧醫療健康設備。

單純從商業模式來看,東軟熙康三大主要業務板塊聯繫緊密,比較容易產生協同效應,三個“小輪子”向同一方向滾動,整個“大輪子”的速度就能得到提升。其中,雲醫院服務平臺是整個解決方案的切入點,也是基底。在這之上,雲醫療健康板塊鏈接線上線下,惠及患者和醫療從業人員;智能醫療健康產品則豐富了醫療服務場景,能夠將生命體徵和檢測結果數字化並傳輸到平臺上,爲個人建立健康記錄,方便後續的遠程醫療諮詢等服務的提供。

人保入股,東軟憑藉技術殺入保險領域

有了數據、科技打底,身處醫療健康行業的東軟熙康很自然的尋求與商業保險的合作,同時也得到了保險公司的青睞。2016年,東軟熙康宣佈完成第二輪融資,引入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等戰略投資者,融資總額爲6400萬美金。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信息,目前東軟熙康與融盛財險合作,在鞍山開展管理式醫療健康項目。值得一提的是,融盛財險由東軟集團等六家知名企業聯合發起設立,2020年11月,東軟集團對其增資,完成後持有其33.05%的股權。根據融盛保險發佈的2020年年度信息披露報告,其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1.96億,同比增長41.01%,淨虧損0.65億,同比增長46.83%。

此外,2016年,東軟集團的公告顯示其擬出資1億元,與陽光產險、陽光人壽共同參與設立陽光融和健康險公司(暫定名),佔股20%,進軍專業健康險領域。但目前,並沒有更多相關信息流出。

可以看出,憑藉技術優勢,東軟集團在保險領域一直在尋求進一步的發展。其中,參與融盛保險的設立,也是在其既有智能汽車互聯領域的優勢之上,向保險行業的延伸。但無論是在醫療還是保險行業,“互聯網+”的實現都不是簡單的技術堆砌,產品、服務的打磨之外,運營等環節同樣重要。

盈利難題何解?

身爲“東軟系”的一員,東軟熙康自然得到了東軟集團的大力支持。近三年,東軟集團是東軟熙康前五大供應商之一,分別佔其總採購額的8.7%、7.8%和4.0%。同時在2018年,東軟集團也是其五大客戶之一,佔東軟熙康總收入的2.0%。可以說,東軟熙康與東軟集團的業務關係緊密。

但在東軟集團的輸血下,東軟熙康仍未實現盈利。

一方面,互聯網醫療對於競爭者來說本來就是“慢熱”的,需要企業耐得住寂寞,尤其是在技術研發、平臺構建等層面,需要長期、大量的投入。另一方面,疫情的影響下,互聯網醫療成爲一大風口,競爭逐漸激烈,近三年東軟熙康的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持續增長,2020年達到0.97億元。

與東軟熙康相比,“東軟系”另一家擬上市的東軟醫療情況要好些,但同樣面臨挑戰。近三年,東軟醫療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9.12億元、19.07億元和24.59億元,淨利潤爲1.69億元、0.82億元和0.93億元。但同期,東軟醫療收到政府補助9820萬元、9250萬元及1.67億元,刨去這一部分,東軟醫療在2018年、2019年則處在虧損狀態。

實際上,對於兩家公司的上市,東軟集團早有打算。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表示,將進一步打造上市公司集羣,以此爲基礎運用好資本市場,構建企業發展的新生態。

但在這一過程中,東軟熙康如何完善其商業模式,實現盈利,成爲外界關注焦點。畢竟,雲醫院網絡作爲東軟熙康的核心競爭優勢,目前營收佔比並不高。並且,以城市爲入口的模式,在已經落地的城市尚需要不斷打磨和運營,在新區域的應用和可擴展性也可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爲整個互聯網醫療的立身之本,近三年東軟熙康的研發開支均在銷售及市場推廣、行政開支之下。2020年,東軟熙康的研發開支爲0.67億,同年行政開支爲1.13億,約爲研發開支的兩倍。

但不可否認,東軟對於保險公司來說仍有着吸引力。根據IDC在《中國醫療IT解決方案市場份額,2017:新興技術廠商快速進步》給出的數據,在醫療信息化市場,東軟連續八年穩居中國醫療IT解決方案廠商排行榜第一位。2017年底,東軟集團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另一佈局—東軟望海,獲15.04億元增資,其中,平安人壽、泰康人壽合計增資達14.42億元。

實際上,放眼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阿里、京東等巨頭營收主要來源仍在藥品零售,技術特性以及與商業保險合作仍在探索中前進。但數據、技術的應用,無論是對於醫療還是保險,都是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基底,卻不是轉型成功與否的唯一評判要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