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毫無疑問是世界上的“豬肉大國”。這幾年豬肉在我國居民飲食中的佔比有所下降,但豬肉消費仍然保持穩定。根據USDA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豬肉消費量達到1.009億噸,相當於我國4486.6萬噸的消費量,佔了全球豬肉消費量的比例高達49%左右,差不多全球有一半的豬肉是被中國消費者給喫掉的。

不同的肉類有着不同的口感,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肉類中的肌肉脂肪和纖維決定的。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發表了一篇研究,深入解析了豬肉質形狀形成的分子機理,併爲下一步分子育種的開展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和理論支撐,同時也爲促進豬作爲人類生物學和疾病的生物學模型奠定了基礎。

豬47種骨骼肌示意圖

該研究特別針對豬重要經濟性狀——骨骼肌生長開展研究。研究團隊利用空間轉錄組學技術,從單根肌纖維分辨率的水平揭示了I、IIa和IIb三種不同肌纖維亞型的在能量代謝、收縮能力等不同生理特性下的轉錄組差異。

此外,對於影響口感的肌肉脂肪含量方面,研究團隊採用高通量染色質空間構象捕獲技術(Hi-C)重構了豬脂肪組織的三維基因組空間結構,在二維的“線性”基礎上,提供了基因調控的三維“空間”信息,爲下一步分子育種的開展提供了重要基礎數據和理論支撐。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

Jin, L., Tang, Q., Hu, S. et al. A pig BodyMap transcriptome reveals diverse tissue physiologies and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transcription. Nat Commun 12, 3715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3560-8

來源:前瞻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