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波澜壮阔,征程风云激荡。从1925年顺义第一位共产党员李昆掀起农民反蛋捐运动,到1948年底全境解放;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不同历史时期,顺义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始终挺立潮头,书写了彪炳千秋的辉煌篇章。为喜迎建党百年,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学习了解顺义党史,区委组织部、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区档案馆联合策划开设【建党百年·顺义党史】专栏,在“顺义组工”专题推送,今天给大家介绍《农业生产再创辉煌》。

农业生产再创辉煌

为了改变传统分散种植模式,加快顺义农业生产社会化、商品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1986年7月28日,县委制定印发了《关于土地适当集中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决议》。

1987年8月,在县委统一领导下,通过因势利导,积极、慎重、全面地在全县推进了专业化分工的适度规模经营,使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开始走上了专业化道路,实现了农业的二次飞跃。1989年、1990年,顺义县先后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售粮先进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被誉为“京郊粮仓”。

三高农业

建设京郊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在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在市委提出的“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指引下,顺义县委、县政府打破单一抓粮食生产的传统做法,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从首都市场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平原优势,因地制宜,建起了生猪、鲜蛋、肉鸡、北京鸭、肉牛、淡水鱼、蔬菜、瓜果生产基地。1991年,顺义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双双跨入全国百强大县行列。顺义已成为北京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首都重要的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顺义粮食生产过程也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从1978年开始,顺义在发展大型农机具的基础上,先后引进、研发、推广了机动水稻插秧机、土壤旋耕机、小麦断根深施肥机、玉米带豆套播机等中小型机具。这些机具为当时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1980年,全县引进了22台中型小麦联合收割机,标志着顺义县小麦机收由小型“丰收—185”割晒时代进入高一级的联合收割时代。顺义县于1992年率先在京郊和全国基本实现了小麦从种到收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成为农机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性标志。在全面推进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工程随后启动。到1995年,全县玉米生产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标志着全县农机化水平跨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小麦喜获丰收

大力普及农田节水灌溉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从解放初开始,顺义农田灌溉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经历了土井、渠道、机井、喷灌等发展阶段。灌溉方式不断改进,灌溉水平不断提高,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保证了粮食生产的发展。每年秋播后,顺义县都要利用冬闲时间组织农民疏挖主干排水沟、建设农田排水系统,做到了五沟相通,实现了24小时200毫米降雨不涝的目标。

花卉大棚

加速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顺义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为粮食生产提高提供了科技保障。首先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有农科所、植保站、种子公司、乡镇科技站、科技员,形成人才群体和推广网络。其次是农业科技广泛普及和提高,如良种培育和推广、病虫害防治、化学除草及种植方式等。1984年后,为适应农业机械和喷灌的需要,小麦种植开始由分散方式向集约化转变,大力推广两茬平播方式,农业生产再创辉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