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的主席台上,大屏幕上定格着戚发轫院士巨大的半身照,头发花白的戚院士本人就站在屏幕右侧的演讲桌前。

这一瞬间,有一种历史来到现实,来到香港理工大学校园的感觉。听完戚院士的演讲,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

昨晚,记者见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工作人员,特别提到戚发轫院士演讲从来不用讲话稿。

本以为会是文稿提纲,或者PPT大纲之类,结果戚院士全程未有低头看稿,而现场大屏幕上只有一张关于演讲题目、三张航天精神表述的定格页。

已经88岁的戚发轫院士完全是脱稿、“脱PPT”演讲,而且讲了两个小时,全程逻辑清晰、覆盖全面,关键几乎没有磕绊:

谈中国人的上天梦,从屈原天问到明朝万户的只身尝试,到现在实现了空间站航天员长驻;

谈运载火箭,从长征一号首次发射将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送上天,到现在新研制出的长征五号能够发射25吨重,未来长征九号还要达到运送80吨到100吨的能力;

谈通信卫星,从央视节目靠基站接力传播,到东方红二号只能覆盖1/3地球,到后来的东方红三号、四号、五号全球许多国家在使用。

谈载人航天,从最早因为“先把地球上的事做好”而取消的曙光一号计划,到后来恢复后一路神舟一号……十二号。

谈卫星导航,从覆盖全国的北斗一号到覆盖亚太的北斗二号,再到去年完成全球组网的北斗三号。

谈深空探测,从嫦娥一、二号实现绕月,到嫦娥三、四号落到月球正背面,目前嫦娥五号从月球取样返回,天问一号携带的火星车已着落火星。

令人影响深刻的是,戚发轫院士几乎记得所有大事件的时间节点,信口拈来,而且是具体到年月日。到最后,他还反复提醒大家记住三个时间点。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卫星上天,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上到太空并安全返回,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突破;

2007年4月24日,“嫦娥一号”脱离地球引力绕月飞行,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突破。

看着台上娓娓道来一长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耄耋老人,现场观众生出浓浓的敬佩之心:这就是中国航天的“活化石”、中国航天的百科全书。

戚发轫不仅是中国航天的“活化石”,还是中华民族从屈辱到强大这一历史的“活化石”。

在讲座后半段,戚发轫谈到了航天精神,称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爱国是天生的、自发的,“两弹一星”精神最核心的就是“热爱祖国”。

他现身说法:1933年生在大连,彼时大连、旅顺和台湾、朝鲜一样,都被日本占据。小时候被日本小孩随便欺负,上小学时每天操场集合,向东京三鞠躬,再后来还练刺刀,“要是抗日战争再不胜利,我就得当皇军了,和中国人自己干。”直到解放,才能堂堂正正做中国人,到如今亲眼见证中国“驰骋大航天时代”(这是香港大学为系列演讲所定口号)。

他说,现在距那个时代大几十年了,这代人没经过那段历史、没有各种经历,所以爱国需要提倡、需要教育。他表示,最高尚的爱、最伟大的爱,就是爱国,爱国才能奉献。和平时期,每一个人只要把岗位工作做好了,就是爱国。每个人都做到这一点,国家便能强大。强国梦需要落实到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岗位工作中去。

话音未落,偌大的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持续良久。

最后,戚院士鼓励大家要有梦想,伟大的事业都是源于梦想,梦既是目标。

再次“安利”一下戚院士这场讲座:这是一场关于航天的科普讲座,也是一场关于历史、爱国、传承和奋斗的讲座。没有艰涩的名词,没有枯燥的说教,只有引人的历史、生动的案例、鲜活的细节和频出的金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