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歐洲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浙江寧波市街頭的大小酒吧也生意火爆。近日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些開在小區附近的酒吧,因爲噪音的問題引發了居民的投訴。(6月23日《寧波晚報》)

對於球迷來說,看球能夠極大地滿足精神訴求,帶來興奮、刺激、痛快、滿足等愉悅的心理體驗。然而,一旦看球逾越邊界,不可避免會導致“一地雞毛”。不論是噪音擾民,還是看球引發夫妻矛盾,當球迷羣體的快樂建立在其他羣體的痛苦之上,“看球擾民”顯然需要引起重視與反思。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有句名言,“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不同的人們具有不同的“意義之網”,導致他們對同一事情具有不同的理解與需要。對於看球,有的人覺得索然無味、毫無興趣,有的人甘之如飴、如癡如醉;只要做到“和而不同”,球迷羣體和其他人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

在消費社會,看球不僅滿足了球迷的精神訴求,還促進了社會交往。約上幾個朋友,喫點夜宵、喝點啤酒,成爲一些人看球的“標配”,成爲一些人與自我和解、和羣體交流、實現社會融入的一種手段。只不過,一旦逾越了界限,放鬆就可能異化爲放縱,自嗨就可能演變爲“害人”;“看球擾民”不懂得節制慾望、束縛性情,固然實現了“放飛自我”,卻讓周圍的人苦不堪言。

酒吧裏的消費者和附近小區的居民,原本屬於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可是,聲音能夠打破空間的限制,讓雙方成爲某種意義上的共同體。如果球迷懂得換位思考、恪守規則意識與邊界精神,就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發出來的聲音;如果球迷心中只有自己,自彈自唱、孤芳自賞,就會讓附近的居民承受精神和身體上的雙重痛苦。即使是在家裏,球迷熬夜看球如果聲音和動靜過大,也會讓家人“傷不起”。

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都被嵌入到形形色色的社會網絡之中,都會和他人產生各種各樣的關聯與互動。面對批評質疑,一些人總是先入爲主地斷定是對方找茬;殊不知,正是由於自己權利意識高漲、規則意識和邊界精神慢了一拍,纔在文明程度上落後於人,損傷了他人的權利與尊嚴。

看球沒有原罪,有個愛好會讓生活更有意思。可是,球迷卻不能爲了看球不顧一切,看球也需要戴上“緊箍咒”。說到底,在沒有注意力聚焦的幕後,對待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態度,彰顯了一個人的文化格調與精神底色。在快樂看球與不干擾他人之間尋求平衡,缺的並非辦法和渠道,而是意願和動力。文明是一種素質,也是一種習慣;看球既要快樂也要文明,狂歡也應有限度,一個懂得與人爲善、一個善於自省自律的人,不會只顧自己不管別人。

來源:東方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