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卜蜂減持平安,瑞再清倉新華:保險指數下跌近20%,行業到底怎麼了?

來源:保觀

保險行業一路向“難”,平安、新華均遭大股東減持,保險股拐點何時出現?

6 月 17 日晚,中國平安發佈《關於股東權益變動的提示性公告》稱,近日收到持股 5% 以上股東卜蜂集團有限公司的通知,其通過下屬子公司於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6 月 16 日期間,以股本衍生工具交付股份之交易方式累計減持公司 H 股約 1.83 億股,佔公司總股本比例達到 1%。

此次減持後,卜蜂集團仍持有中國平安H 股約 12.53 億股,持股比例由 7.85% 降至 6.85%。

據天眼查信息,卜蜂集團是由泰籍華人創辦的跨國企業,在中國稱爲正大集團,集團以農牧食品、零售、電信三大事業爲核心,同時涉足金融、地產、製藥、機械加工等 10 多個行業領域。

無獨有偶,國內另一大上市險企巨頭在近期遭到了股東大幅度減持。5月24日,港交所披露顯示,瑞士再保險減持新華保險7785.78萬股H股股份,平均價格爲22.73億港元,共計減持約22.73億港元。此次減持後,瑞士再保險不再持有新華保險股份。

據計算,瑞士再保險從2013年11月首次入股到現在清倉新華保險,7年半時間內,瑞士再保險獲益超20億港元。

大股東紛紛減持,但對於險企來說,如今所面臨的困難,可不僅僅這些。

股價一路向“難”,保險行業怎麼了?

如果今年以來要選出一個A股的“最熊板塊”的話,那保險板塊一定榜上有名,截止到 2021 年 6 月 8 日,保險指數下跌 17.4%,跑輸滬深 300 指數 17.8 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五家上市險企僅有太保在2月份走出了向上的走勢,但隨後也馬上跟隨板塊下跌。保險股的持續下跌來自於市場對保險行業現階段的不看好,由於新舊重疾定義切換的需求在1月提前釋放,2月和3月保障型產品銷量低於預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險企一季度的價值增長。

今年前5個月,五大險企共取得保費收入約1.3萬億元,同比僅增長0.69%,保費增速停滯不前。具體而言,中國人壽保費收入達3864億元,同比增長4%;中國太保保費收入1887.8億元,同比增長5%;新華保險保費收入826.7億元,同比增長5%;中國人保保費收入2817.6億元,同比持平;中國平安保費收入3610.8億元,同比下降6%。

若從5月份單月來看,保費同比增速更“難看”。前5個月同比增速“四升一降”,5月份單月則“一升四降”。具體看,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平安、中國人保和新華保險5月份單月的保費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1%、-5%、-8%、-14%。

此外,由於國內險企現階段主要的盈利還是來自於利差,負債端保費增長受到阻力,同時資產端保險公司爲了保證穩定的增長,一般絕大部分持有的資產都以國債爲主,而由於疫情以來各國都選擇放水拯救經濟,我國也不例外,這就導致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在較低水平運行,從而保險公司資產端受到壓力。

當然了,各家也有各家的難。以龍頭平安爲例,平安在近兩年就經歷了滙豐不分紅以及華夏幸福暴雷事件,儘管對於平安萬億的投資版圖來說,前者對公司經營造成的影響實際並不大,但在資本市場,這類的事件往往也引發市場恐慌導致股民用錢投票,造成股價下跌。

儘管有的時候股價並不能反映公司真實的經營情況,因爲有時市場錯誤的情緒會造成錯誤的股價,但是保險股這將近半年來如此的弱勢,已經體現出行業在現階段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

抓住本質,保費到底怎麼了?

事實上,國內保險行業已經經歷了連續多年的低增長,從2016年以來保費端的增長就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導致保費增長放緩的因素很多,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代理人數量和產出的雙雙下滑,對於這些線下傳統的保險公司來說,毫無疑問保單都是人賣出去的,代理人的數量直接關係到保險公司能夠觸達的用戶邊際,即越多的代理人,勢必能夠帶來更多的客戶,即便轉化率和客單價沒有上去,但如果代理人數量能夠始終維持快速上漲,保費的量也完全可以堆積起來。

但是從具體規模來看,目前只有人保和新華的代理人數量維持正增長,太保、平安、國壽的代理人數量分別於2017年、2018年、2019年見頂。儘管如平安、太保等公司是主動進行隊伍改革,通過壓縮隊伍規模並提高隊伍素質來達到保費上升,但短期內仍未見效,且前者給公司主體保費增長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其次是在產出方面,我們以平安和太保爲例。平安代理人渠道新業務價值429.13億元,同比下降37.1%;代理人收入爲5793元/月,同比下降8.2%。太保實現新業務價值 178.41 億元, 同比下降 27.5%;代理人月均的首年保險業務收入3259元,同比下降22.6%。用我們之前提到過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目前保險行業正在經歷一場代理人數量、產出戴維斯雙殺。

代理人的減少既是部分保險公司主動選擇的結果,也有社會行業體系改變的原因。其中滴滴和美團的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引流”了保險代理人的數量,根據滴滴不久前公佈的招股說明書,滴滴年活躍司機量已經達到了1500萬,而美團騎手數量也已經超過400萬人,雖然我們沒有得到確切的從保險行業流失並進入網約車、外賣市場人員的數量,但這近2000萬的從業人數里,其中一部分很有可能就是從保險行業分流出去的。

而大家最寄予希望的,就是在隊伍改革後人力產出能夠出現大幅度的提升,這也是本次改革最關鍵的地方之一。但是從各大險企的新業務價值已經代理人人均產出、收入等數據來看,短期人力產出還未出現明顯的回暖,同時在回暖出現之前,保險行業難言重回升勢。

名義GDP一萬美元的拐點失效,

國內險企仍需尋找新增長點

隨着中國快速的經濟增長,中國的人均GDP已從2013年的5600美元增長到 2018 年的 7,600 美元,在2023年預計達到9900美元。同時中國的人均名義GDP已經達到了10000美元,根據奧維諮詢的報告,這一點被視作保險普及的重要拐點。

但似乎國際上的一些經驗在中國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驗證,這個問題目前在業內也沒有一個特別確切的說法。保觀認爲,這還是跟我國現狀有關。目前我國的社保覆蓋率已經達到了90%以上,社保儘管不能讓所有人都“喫好”,但是這一基本醫療保障至少能讓大多數人“喫飽”,加上國內經濟還存在較強的不均衡性,對於很多人來說,每年花幾千塊錢去購買一份壽險重疾險,依舊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此外,爲了促進商業保險的發展,行業也在嘗試採取一些措施降低用戶認識和接受的門檻。過去保險非常“嫌貧愛富”,但是先在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普惠型保險,比如惠民保,還有打開下沉市場的水滴等新平臺,互聯網在教育用戶方面還是發揮了一些作用的,比如互助、自媒體科普等,但依舊沒有形成大範圍的效應。所以這一拐點並未在中國得到充分驗證是有其現實原因的。

加上保司開始精簡人力,也就是說商業保險短期內的廣度增長是有限的,即覆蓋面增長可能會乏力,那麼保司就只能從業務深度方面去發力。所以我們看到了保險公司們先後進入大健康市場,養老市場,這實質上就是對行業現狀的一種應對。

以養老市場爲例,我國處於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口撫養比逐漸攀升的情況。2000年中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比突破 7%,步入老齡化社會,此後 65 歲以上老齡人口占比不斷增加,截止至 2019 年末,65歲以上人口數達1.76億人,佔總人口比例爲 12.6%;老年人口撫養比逐漸攀升至 2019 年的 17.8%。另外,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 年我國 60 歲以上和65歲以上人口占比分別爲 18.7%和 13.5%。

國家政策對於保險發展養老產業鏈處於支持態度,養老社區方面,2010 年監管部門允許包括公司投資養老地產,保險公司先後開始了養老社區的佈局,並且近年來民政部等部門對於養老服務設施等方面也提出了目標。長期護理保險從 2016 年開始試點,之後監管部門也多次提出了擴大試點範圍等文件,推動長期護理保險的發展。

目前大多龍頭險企均已佈局商業養老產業鏈,“養老年金+養老地產+長期護理”產業鏈雛形初現。養老年金產品上,龍頭險企目前均有保至 80 週歲以上或保至終身的年金產品,部分產品在高年齡段能夠領取更多的年金,符合老年人口的實際需求。部分養老年金產品已和養老社區對接,例如泰康的“幸福有約”,包含了“樂享新生活養老保險”(在一定年齡後按月領取年金),同時給予購買該產品的客戶入住養老社區的資格。近年來養老社區也是龍頭險企重要的佈局之一。泰康、太平、新華、國壽、太保分別自 2011、2014、2014、2015、2018 年開始打造養老社區,平安保險已入股碧桂園、融創中國、華夏幸福、旭輝控股等地產公司,同時在今年 5 月發佈了“平安臻頤年”康養品牌以及高端產品線“頤年城”,正式開始養老社區的佈局,頤年城定位爲優先聚焦一線城市及部分核心二線城市的核心區位項目,建設市中心CCRC綜合康養項目。

整體上看,險企對養老產業的佈局正處於前期投入階段,並未構成當前盈利增長點,但養老產業鏈仍處於藍海,空間巨大,長期看將提升競爭優勢及未來盈利空間。

不論是大健康市場還是養老市場,本質上都是保險公司基於現有業務的一次能力圈突破,且新業務與舊業務之間有較強的協同性,這也是爲什麼我們一直在說,保險公司做大健康,做養老是非常合適的,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夠順利突圍,給現在困難重重的行業打入一劑強心劑。

另外,從保險行業的估值來看,我們以平安爲例,不論是PE還是PEG,平安的估值已經到了近幾年來的最低點,在國內經濟不斷向上的背景下,我們認爲平安目前股價已經較爲充分的計提了壽險改革、保費下滑的利空,在現在這個位置再次出現大幅度下跌的幾率較小,保險股在下半年的表現大概率要比上半年好上不少。

日前中國平安也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將視市場情況及公司的資本情況等因素,適時決定是否回購,消息一出平安股價在近兩天也出現了一定的回暖,上市險企們還真是得好好考慮下市值管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