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講好黨史故事 傳承紅巖精神

作爲一座擁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許多革命先烈都曾在重慶留下過濃墨重彩的紅色印記。近年來,重慶市通過充分利用豐富的革命教育資源,打造紅色文化地標,在講好黨史故事的同時,也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總檯央視記者 曾文甫:我現在來到了位於重慶市紅巖村的紅巖革命紀念館,今天是五一小長假的第一天,從早上起我們就看到有不少的市民和遊客來到這裏參觀遊覽,學習黨史故事,感悟革命精神。

總檯黨史學習教育基地落戶紅巖村

紅巖革命紀念館,遠遠望過去其外形就像是一塊巨大的紅色岩石,寓意的就是“紅巖”精神堅如磐石。 這裏其實是重慶當地非常有名的一個紅色教育基地和文化地標。 4月1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黨史學習教育基地也是在這裏正式啓用,這也是總檯用好紅色資源,創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一項具體措施。

紅色基因注入紅巖 曾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

紅巖村這個名字,原來是由於這裏多產紅色頁岩而得名。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這裏曾經是作爲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所在地,紅巖村還有曾家巖的周公館,以及虎頭巖的《新華日報》總館,曾一起被稱作“紅色三巖”。

這也讓紅巖村這片紅色的土地,從此是注入了紅色的基因,賦予了新的歷史內涵。

目前在紀念館內正在展出的“千秋紅巖——中共中央南方局歷史陳列”展,通過600多張歷史照片和300多件文物,以及採用互動投影、增強現實等科技表現手段,講述了那段崢嶸歲月的光輝歷史。

展品“百 幅”毛毯—— 體現濃濃黨羣魚水情

在諸多的展品中,有一件非常珍貴的革命文物這幾天也是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它看起來就是一條普普通通的舊毛毯。但它卻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叫“百幅”。爲什麼會有這個名字呢?那是在1941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大批新四軍將士遇害。聽到消息後,當時還身處海外的港澳同胞就根據民間“百福百壽”的傳說,找來上千塊顏色各異、大小不一的毛料,連夜製作成一大批毛毯,取名“百幅”,送給新四軍,以此表達所有港澳同胞對人民軍隊的衷心支持和祝福。這小小的一個物件,也是從側面很真實地展現了我們黨領導的軍隊同人民羣衆這種深厚的魚水情;正是依靠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國統區堅持革命,創造性地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才團結和爭取到各界愛國民主人士,也爲之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以及新中國的建立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舉措助推紅巖精神代代相傳

如今,包括紅巖革命紀念館在內的重慶多個紅色景區,每年都吸引超過1000萬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來參觀遊覽。爲更好弘揚紅巖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從今年4月中旬開始,這些地方均採取週一至週日全天候開放措施,同時也結合疫情防控需求,實行每天限流15000人。

而就在兩天前的4月29日,位於紅巖村的原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經修繕後也是重新恢復開放,相信這也將爲紅巖精神更廣泛傳播和更好發展注入全新的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