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向外資基金爲何獨愛A股?

原標題:17.82萬億!私募基金規模再創新高 “公奔私”熱情卻有所消退

來源:華夏時報

17.82萬億!私募基金規模再創新高。

來自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私募基金儘管管理人數量下降,但行業資產管理規模接近18萬億元,達到17.82萬億,創下歷史新高。從地域分佈來看,上海的私募基金機構數量和管理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一,接近55%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分佈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座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公奔私”的大年,彼時原東方紅資管副總經理林鵬、原富國基金明星基金經理於洋等紛紛轉戰私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私募基金行業持續發展。而從今年來看,公募基金“奔私”現象再次出現小高潮,但較去年明顯有所退潮。

“近幾年,受益於剛兌打破導致居民財富管理機構轉型,行情較好推動私募業績持續表現出色以及投資者對私募的認可度大幅提升等因素帶動,私募基金備受投資者青睞,因此帶動了‘公奔私’的熱情。”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夥人郭薇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但隨着監控趨嚴,對公奔私提出了更高的門檻要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奔私’熱情。另一方面,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時間過程,過去幾年‘公奔私’的熱潮已經消耗了大量的公募人才,因此公奔私熱潮也開始有所消退。”

管理人數量下滑但基金數量和規模上漲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4427家,較4月減少52家,環比減少0.21%,記者發現,這是今年3月以來,全國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第3個月下滑。

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8906家,較上月減少14家,環比減少0.16%;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4922家,較上月減少25家,環比減少0.17%;私募資產配置類基金管理人9家,與上月持平;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590家,較上月減少13家,環比下降2.16%。

不過,雖然管理人數量有所下滑,存續私募基金數量和管理規模仍在上漲。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產品數量爲106345只,較4月增長1320只,環比增長1.26%。

存續私募基金管理總規模達17.82萬億元,較上月增加360.30億元,環比增長0.20%,在繼續保持增長勢頭的同時,創下歷史新高。

此外,2021年5月,提交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申請的機構107家,辦理通過的機構56家,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14家,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42家。同時,協會中止辦理39家相關機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申請,註銷私募基金管理人108家。

接近55%私募管理人集中在北上深

從私募基金註冊地分佈來看,上海、北京、深圳三地私募基金機構數量,佔據了整個行業的半壁江山,全國超半數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分佈在上上述三座城市。其中,上海的私募基金機構數量和管理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末,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集中在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浙江省(除寧波)和廣東省(除深圳),總計佔比達70.07%,略低於4月份的70.08%。

其中,上海市4599家、深圳市4408家、北京市4306家,數量佔比分別爲18.83%、18.05%、17.63%,也就是說,全國接近55%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分佈在這三座城市。此外,浙江省(除寧波)2051家、廣東省(除深圳)1751家,分別佔比8.40%和7.17%。

從管理基金規模來看,前5大轄區分別爲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浙江省(除寧波)和廣東省(除深圳),總計佔比達69.21%,略高於4月份的69.19%。其中,上海市42486.16億元、北京市38970.67億元、深圳市21498.16億元、浙江省(除寧波)10389.31億元、廣東省(除深圳)10007.38億元,規模佔比分別爲23.84%、21.87%、12.06%、5.83%和5.62%。

琢磨金融研究院院長姚楊向本報記者表示,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成熟的產業配套和對外開放的政策,以及充沛的人才供給和高淨值投資,是上海私募崛起的主要原因。上海專業人才優勢較明顯,以上海爲中心的長三角區域投資者需求較爲旺盛且成熟,上海地區的私募管理人數量較多,在供給端佔優,更多的公司一般意味着更多的產品,可給投資者更加豐富的選擇。

“公奔私”再現小浪潮

值得注意的是,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公奔私”的大年,彼時原東方紅資管副總經理林鵬、原富國基金明星基金經理於洋等紛紛轉戰私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私募基金行業持續發展。

而從近兩個月來看,公募基金“奔私”現象再次出現小高潮。不過,整體來看,今年以來“奔私”的消息卻少了許多,相較去年明顯有所“退潮”。

記者於近日獲悉,原長盛基金董事長陳平攜手原國投瑞銀基金副總經理儲誠忠“奔私”,他們創立的“上海匯萬心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於6月11日備案成功,這也意味着,兩位公募基金行業的老兵將一起在私募行業創業。此外,原大成基金量化投資部總監劉波加入了上海盾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擔任投資總監,該機構也是在今年6月11日完成備案的。

今年4月,海南容光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在監管完成備案完成備案登記,實際控制人及總經理是原鵬揚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盧安平;5月,由國新投資有限公司100%控股的國新新格局(北京)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完成備案登記,而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總經理正是原易方達基金首席大類資產配置官汪蘭英。

談及公募人士轉戰私募的原因,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認爲:“公募人士加入私募根本原因是利益驅動,公募是打工,私募是創業,公募給別人掙錢,私募給自己掙錢;其次,公募基金在規模、影響力、募資能力等方面有優勢,基金經理在公募基金有了工作經歷後,大都有了較好的歷史業績和操盤經驗,在長期的工作中,擁有了有一部分粉絲和投資人,有了這樣資源,很多公募人士便成了私募基金爭相挖角的‘香餑餑’。”

郭薇也認爲,公奔私或者私奔公均是基金行業人才流動的正常現象,會受到整體市場投資環境、行業發展態勢以及行業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一般情況下,當市場行情好,投資者投資基金熱情較高,基金募集相對容易的情況下,公奔私的現象會尤爲明顯。

“近幾年,受益於剛兌打破導致居民財富管理機構轉型,行情較好推動私募業績持續表現出色以及投資者對私募的認可度大幅提升等因素帶動,私募基金備受投資者青睞,因此帶動了‘公奔私’的熱情。”郭薇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但是隨着監控趨嚴之後,私募的生存成本變得越來越高,再加上私募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行業開始出現二八分化,小私募突圍變得越來越艱難,對公奔私提出了更高的門檻要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奔私熱情。另一方面,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時間過程,過去幾年公奔私的熱潮已經消耗了大量的公募人才,因此公奔私熱潮也開始有所消退。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