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 (记者 孙云)最近,上海市档案局(馆)的工作人员们在做一件与本职工作既无关又有关的事——创排话剧。档案工作者为什么变成了文艺工作者?昨天下午,上海市“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项目之一——大型原创话剧《渔阳里的“大人物”》在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首演,揭开了这个谜底。原来,上海市档案局(馆)从浩如烟海的馆藏档案中挖掘鲜活史实,邀请专业人士共同加以艺术创作,展现1920年老渔阳里的风云岁月。

图片来源:上海市档案局(馆)供图(下同)

档案人首度创排话剧,内容厚重,视角却很别致。据主创人员介绍,这部话剧的内容发生在老渔阳里2号。这里,与上海市档案馆的珍藏档案有着紧密联系:镇馆之宝——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这里校对;《新青年》杂志创刊号的编辑部也在老渔阳里2号。这里,更是孕育中国革命火种的红色原点: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此诞生,老渔阳里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中心;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性质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样在这里诞生……

不过,这部话剧没有平铺直叙地去交代这些重大事件,而是选择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时代大背景,以老渔阳里两个普通年轻人的视角,讲述1920至1921间他们受到隔壁邻居陈独秀、俞秀松、杨明斋等人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以此折射家国命运的改变。

剧中,除了体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还融入了许多舞台上少见的档案元素。如,服装和舞美设计都参照馆藏档案中1920年代的老照片,复刻当时的服装和石库门房屋特点,道具也是参照《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新青年》等珍贵档案进行原貌复制,再加上4名青年档案人登台参演,更显示出档案人的精益求精和文化风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