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記者 孫雲)最近,上海市檔案局(館)的工作人員們在做一件與本職工作既無關又有關的事——創排話劇。檔案工作者爲什麼變成了文藝工作者?昨天下午,上海市“永遠跟黨走”羣衆性主題宣傳教育項目之一——大型原創話劇《漁陽裏的“大人物”》在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首演,揭開了這個謎底。原來,上海市檔案局(館)從浩如煙海的館藏檔案中挖掘鮮活史實,邀請專業人士共同加以藝術創作,展現1920年老漁陽裏的風雲歲月。

圖片來源:上海市檔案局(館)供圖(下同)

檔案人首度創排話劇,內容厚重,視角卻很別緻。據主創人員介紹,這部話劇的內容發生在老漁陽裏2號。這裏,與上海市檔案館的珍藏檔案有着緊密聯繫:鎮館之寶——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首箇中文全譯本在這裏校對;《新青年》雜誌創刊號的編輯部也在老漁陽裏2號。這裏,更是孕育中國革命火種的紅色原點:中國共產黨發起組在此誕生,老漁陽裏是早期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傳播中心;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性質的青年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同樣在這裏誕生……

不過,這部話劇沒有平鋪直敘地去交代這些重大事件,而是選擇以小人物的視角切入時代大背景,以老漁陽裏兩個普通年輕人的視角,講述1920至1921間他們受到隔壁鄰居陳獨秀、俞秀松、楊明齋等人影響而發生的改變,以此折射家國命運的改變。

劇中,除了體現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還融入了許多舞臺上少見的檔案元素。如,服裝和舞美設計都參照館藏檔案中1920年代的老照片,復刻當時的服裝和石庫門房屋特點,道具也是參照《共產黨宣言》首部中文全譯本、《新青年》等珍貴檔案進行原貌複製,再加上4名青年檔案人登臺參演,更顯示出檔案人的精益求精和文化風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