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育觀|高等教育資源不足,四川部分地級市如何“追趕”?

近日,四川達州一名網友建議,達州應借鑑其他城市的引校模式,“吸引省內外雙一流高校來達辦學”。達州市教育局6月23日回覆稱,當地正在編制達州教育“十四五”規劃,將充分吸納該網友建議,加快高等教育發展。

對於高等教育資源的“憧憬”,不僅僅只有達州。澎湃新聞注意到,四川省多個地市近年來大力引進高等教育資源,有的甚至建起“大學城”。

對此,專家認爲,“高校落地”可聯動地方科技、經濟及文化發展,益處頗多,“民衆關注不無道理”。但發展高等教育並非朝夕之事,對地方而言,應切合當地實際,勿盲目追求“名校效應”。對於一些優勢不夠明顯的地方,政府可大力興辦應用型或職業型高職院校。

達州網友建議引進高教資源,市教育局回覆

前述達州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稱,隨着達州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才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而就地培養人才明顯是最便捷的引才方式之一。

“從國內來看,深圳、蘇州、寧波等城市,面對自身高教資源不足,積極主動引入高校辦學,短時間內集聚了大量人才,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該網友稱,近年來,一些三四線城市也開始引入外地強校,比如衢州與電子科大合作設立長三角研究院,洛陽與上海交大共建洛陽特種材料研究院;而達州缺乏實力較強的高校,因此應借鑑其他城市的引校模式,“吸引省內外雙一流高校來達辦學”。

“對於達州而言,推動市校合作落地落實並向縱深發展,比如與雙一流高校合作建設分校區或共建研究生院、科研院所和實驗基地,分享經濟發展與產學研合作紅利,優化達州高教資源佈局和人才資源分配,提升達州城市競爭力,這一切對崛起中的達州,實屬百利而無一害。”該網友稱,受限於一些異地辦學政策因素,建議達州在參考省內外兄弟城市成功案例的同時,積極探索市校合作新模式,推動高校落地達州。

6月23日,達州市教育局回覆該網友稱,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發展,不斷推動高等教育擴容提質發展,成功創建達州中醫藥職業學院和達州技師學院並招生。截止2020年底,達州有全日制本科院校1所(四川文理學院),全日制高職院校2所(達州職業技術學院、達州中醫藥職業學院),技工學院1所(達州技師學院),成人高校1所(達州開放大學),在校生達到4.76萬人。

接下來的“十四五”期間,達州將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擴容提質發展,支持四川文理學院建設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支持達州職業技術學院創建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至少2個專業羣進入四川省高水平專業羣建設計劃,支持達州職業技術學院爭創職業大學。推進達州中醫藥職業學院打造中醫藥特色專業品牌。推進泛美達州航空職教城項目建設,打造集中職、高職、職教本科、培訓、研訓爲一體的職教院校。

“目前,我們正在編制達州教育‘十四五’規劃,我們將充分吸納您的建議,強化市校合作,加快高等教育發展,推進產教融合,進一步優化高教資源佈局和人才資源分配,支撐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達州市教育局稱。

澎湃新聞注意到,達州市今年3月發佈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瞄準國家“雙高計劃”,支持在達高校發展,持續提升辦學水平,到2025年力爭普通高等學校達到5所,在校學生達到5萬人。

爲發展高等教育,四川多個地級市發力“引援”

對於高等教育資源的重視,達州不是特例。澎湃新聞注意到,四川近60所本科高校,超過一半在省會成都,而其他地級市高校資源較爲稀缺,甚至有的尚無一所本科大學。職業院校的分佈形勢也大體爲此。不過,部分城市近年來動作頻頻,紛紛“對外引援”,吸引省內外高校入駐。

今年1月,眉山市人民政府同四川大學正式簽署了《四川大學眉山校區項目建設協議》,“助力眉山市教育名城建設”。依據協議,四川大學眉山校區正式落戶眉山市岷東新區,計劃在2023年開始招生,師生規模或達兩萬人。此次新校區落戶眉山,也是四川大學首次在成都之外佈局校區。

距離成都不遠的“川中重鎮”遂寧此前沒有一所本科院校。4月16日,遂寧市人民政府與四川師範大學簽約,雙方將共建四川師範大學遂寧校區(四川鄉村振興學院)。這意味着,遂寧或將擁有自己的第一所本科院校。此外,當地與四川能投集團合作,籌辦四川能源職業學院,目前已接近完工。

地處川南的宜賓市,高等教育曾十分薄弱:2016年,宜賓僅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職院校。據《宜賓日報》報道,2016年,宜賓明確,要以大學城建設爲突破口,推動教育產業大發展;要以科創城建設爲突破口,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宜賓舉全市之力,規劃了36平方公里,用於大學城和科創城建設。

宜賓高等教育發展就此駛入“快車道”。2016年8月,西華大學和宜賓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爲參與宜賓雙城建設的第一所簽約高校;同年10月,地處另一地級市自貢的四川輕化工大學與宜賓簽訂協議,共建“四川理工學院白酒學院”……截至目前,已經有20所高校以新建校區或研究院等形式落地宜賓,其中不乏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名校。

宜賓“大學城”快速發展,也令距離不遠的“兄弟城市”自貢“憂心不已”,尤其是當地唯一一所“大學”四川輕化工大學新建宜賓校區並將部分專業遷走以後,自貢也及時採取措施“止損”。

澎湃新聞注意到,一方面,自貢大力支持四川輕化工大學發展,積極推進該校自貢東部新城校區建設,支持該校創建彩燈學院。另一方面,當地已成功申辦自貢職業技術學院,預計2021年9月實現高校招生;同時,“十四五”期間,計劃力爭引建2~3所應用型特色高等院校。

除了上述城市,高等教育資源相比其他地級市較爲充裕的南充,近年來也建有“大學城”。

對於地方城市發力引進高校的現象,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祝懷新告訴澎湃新聞,“高校落戶”可聯動地方科技、經濟及文化發展,益處頗多,比如大學城的建設,可帶動其他產業發展。但他提醒,發展高等教育並非“一朝兩朝的事情”,不能被地方民衆“情感”左右。對地方而言,應切合當地實際,勿盲目追求“名校效應”。

祝懷新建議,對於一些優勢不夠明顯的地方,政府可根據當地產業結構和發展規劃,大力興辦應用型或職業型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這更有利於當地經濟發展。“通過發展高職院校,併爲這些學校的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出口,讓這些學生能夠立刻對地方經濟作出直接貢獻。”祝懷新稱,“好的就業出口往往能夠提振學生報考高職院校的熱情”,形成良性循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