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文字,大家也许觉得晦涩难懂、有如天书。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一般研究古文字的大都是头发花白、温文儒雅的老者形象。然而,这位85后的“理工男”却异常痴迷古文字,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古文字,并能够识读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

和古文字结缘

他就是毕业于东华理工大学物探专业的廖柳,目前是江西省地质局二六七大队物探工程师。虽然身为“理工男”,但是他却非常喜欢阅读文史方面书籍。走进他的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自撰的自勉联:立修齐治平志;读古今中外书。书房里整整齐齐摆满了各种书籍,让人看的眼花缭乱。有全套的《金文文献集成》《殷周金文集成》《说文解字诂林》《甲骨文字诂林》《古文字诂林》以及其他文字类相关书籍。

廖柳非常热爱祖国的文字,聊起与文字结缘,廖柳说缘于高一的一节语文课,在上《孔雀东南飞》时,语文老师以这篇课文题目为谜面,出了一个字谜,约定第二节课上公布答案。课间时,廖柳和同学们苦苦思索,不知其解。第二节课老师公布谜底为“孙”,并解释到将“孔”字的东边和“雀”字的南边去掉,剩下的就是“子”和“小”,再一组合就可以得到谜底为“孙”,廖柳和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通过这个小小的互动环节,廖柳领略到汉字的博大精深。

毕业工作后,廖柳就将工作之余的时间花在了古文字研究上。刚参加工作时收入并不高,但是他却将绝大部分的收入用来购买古文字类书籍。比如《古文字诂林》全套12册,售价1万多元;《说文解字诂林》全套20册,售价6000多元。这两套书是他攒了大半年的工资在网上购买的。廖柳介绍,研究古文字并没有什么高深的诀窍,就是要大量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目前廖柳收藏有大量的古文字、灯谜、对联方面的书籍,全部加起来有近万册。

传播古文字知识

“主动一点 (打一字) 玉”。这则字谜用到了移位法。该字谜就是将“主”字上面的一点进行移动,便可得到“玉”字。“玉”是象形字。甲骨文像用一根绳子串吊着三块玉石。中间的“I”,是那穿玉的绳索。金文和小篆字形都很像“王”字,后来为了避免与“王”字相混,隶变后楷书加了一点,写作“玉”。在学习强国总平台中华文字板块上,经常可以读到廖柳撰写的《猜谜解字》,它一谜一字一文,短小精悍,将古文字演变过程、字义及用法等,条分缕析、通俗易懂的给予诠释。文章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让读者深入体会汉字蕴藏的丰富审美、深厚的文化意蕴及魅力。

廖柳说:“文字是人类的故乡,汉字便是中国人的故乡。世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汉字,那些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每当看到汉字就犹如在他乡遇到亲人一般。希望大家在看到《猜谜解字》时能有一种回望故乡的感觉:夕阳西下,暮色渐浓,袅袅炊烟,日落而息。”目前《猜谜解字》系列文章已在学习强国总平台上发表了近70篇。另外《黄石日报》《巴彦淖尔晚报》《福建侨报》也纷纷转载了《猜谜解字》。今年廖柳将《猜谜解字》汇编成书,该书入选了第五届九江市文联文艺繁荣工程扶持项目。

为了普及古文字知识,廖柳还应邀赴《寻庐讲坛》和院校讲授《甲骨文——探寻汉字的前世今生》。通过讲座,让大家了解到汉字的起源、造字规律及演变过程,并进一步认识汉字的文化内涵。廖柳介绍,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它记载了殷商时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字经历了甲、金、篆、隶、草、楷、行等不同书体形式的变化,以“六书”为特征的文字结构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文字游戏的高手

廖柳目前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委员。他对灯谜以及对联也十分热爱。廖柳先后代表九江获得第14、15届全省灯谜大赛亚军;2017年代表江西获得“美江杯”全国职工灯谜大赛冠军;2017年获得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协办的“运河古镇,印象江南”海内外灯谜创作大赛佳谜奖;2018年获得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协办的“咏梅杯”灯谜创作大赛佳谜奖。另外廖柳的对联作品收入了《中国对联作品集》,在著名的千年古刹东林寺东林大佛内还镌刻着他撰写的“树倚深堂穿廊达极乐;烟笼净苑迎面拜观音”一联。

2019年,海峡两岸举办汉字节活动。廖柳模仿王安石的“画时圆,写时方;冬日短,夏时长”的“日”字谜,制作了一条“缺时镰,满时盘;夜时现,昼时藏”的“月”字谜,并获得佳谜奖。2020年,为了宣传家乡旅游资源。廖柳还与人合作,设计创作了一个以烟水亭为主题的文创折扇。折扇的正面为烟水亭的图案及一则灯谜:“轻霭骤雨歇(打一九江景点)”,背面为一副对联:“烟云拂地名千载;水月衔山活一亭”。折扇的图案和文字均为剪纸作品,烟水亭用红纸剪刻,文字用黑纸剪刻。灯谜的谜底是“烟水亭”,对联则是一副嵌名联,全联嵌入了“烟水亭”三个字。

截至目前,廖柳与人合作还创作设计了浪井和方竹寺的文创折扇,和烟水亭文创折扇一样,也是通过剪纸、灯谜和对联的形式进行创作。如为浪井创作的灯谜是“北安湖边半耕垦 ”;创作的对联是“浪高但任鱼飞过;井小能将月送来”。“我们就是想以另一种文化形式表达本土符号。”廖柳介绍:“不论剪纸还是灯谜和对联,都是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用这些来表现九江的景点,我们觉得更有意义,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 王健)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