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道路,多以各省市地名命名。但在寶山區,卻有這樣一條路,它以少年命名,名喚“少年村路”。路名源於上海少年村。今年,寶山區立足地方歷史和區域特色,對區域紅色資源進行系統性梳理。“上海少年村舊址”入選“百個紅色文化符號評選”。今天,“上海少年村舊址”修繕保護工程順利竣工。未來,這裏將成爲紅色記憶、紅色文化的又一傳承弘揚地。

作爲上海“北大門”,寶山區承載着上海近代發展的縮影,擁有深厚的紅色文化根基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百年來,一代代共產黨人在這塊熱土上留下了頑強抗爭、奮勇拼搏的身影。

上海少年村的故事,還要從20世紀40年代說起。彼時,數年戰亂頻繁,上海街頭增添了不少流離失所的兒童。在著名社會活動家趙樸初等人的倡議下,上海佛教團體淨業教養院和惠生慈善社,便在大場鎮東南寶華寺開設了一所收容、教養流浪兒童的慈善機構。此後,一些進步青年和中國共產黨黨員們擔負起了教育、撫養的責任,並以教師的合法身份從事革命活動、傳播真理。宋慶齡和她領導的中國福利基金會曾給予大量援助,當時有房屋25間,田地80畝,池塘1畝。1951年由中國人民救濟總會上海分會接管,後併入上海兒童福利院。

2002年,上海少年村被寶山區人民政府公佈爲寶山區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少年村舊址內鶴廬、八角亭這2棟始建於1921年的歷史建築歷經風雨侵蝕,年久失修,其原貌及結構安全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

按照國家《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的意見》要求,寶山區人民政府出資300餘萬元,對其實施修繕保護。此次修繕保護遵循“修舊如故”原則,儘可能恢復其歷史原貌。根據專家論證評審意見,在對整體結構進行加固的同時,參照歷史照片和同時代建築,將外牆恢復爲水刷石外牆,恢復了“鶴廬”東側二層後期封閉的外廊,復原了原外廊建築的基本風貌;對底層水磨石嵌花地坪進行修復,使正中的雙龍戲珠圖清晰可見;同時對木門窗、室內牆面、照明、電氣等設備設施、樓梯木踏步面、小青瓦屋面等進行了修繕。整個修繕工作嚴格遵守真實性、完整性、可逆性、可識別性和最小干預原則,對文物整體做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護。

據瞭解,上海少年村舊址修繕工程竣工驗收後,將在不有損文物本體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管理和運用革命文物的新模式,讓革命文物在創新傳承中活起來,使之成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同時,將圍繞黨史學習教育,以寶山紅色文化符號爲主線,着力打造一批紅色教育陣地,推介一批紅色研學線路,切實用好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作者:王嘉旖

編輯:王宛藝

責任編輯:張曉鳴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