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億!農業科技巨頭衝刺科創板,募資額將創紀錄,還持有多隻A股,寧高寧任董事長

科創板即將迎來農業科技巨頭。

7月2日,全球最大的植保公司和第三大種子公司先正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先正達集團”)披露招股書,擬申請公開發行不超過27.86億股,並在科創板上市。該公司擬募集資金650億元,刷新了科創公司計劃募資的紀錄,並有可能成爲10年來A股最大IPO。

從先正達集團的股權結構圖可以看出,該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不少A股公司的股權,如安道麥A(000553)、北大荒(600598)、荃銀高科(300087)和揚農化工(600486),這些上市公司的合計市值超過900億元。

作爲一家立足中國、全球化運營的國際化巨頭,先正達集團2020年的營收達1519億元。由於該公司主要業務涉及農業科技中的高端化學藥、種子業務等,大部分營收都與生物醫藥領域有關,投資者普遍看好該公司上市後的表現。

全球農業科技巨頭來科創板,募資650億元

先正達集團招股說明書顯示,此次科創板上市擬發行不超過27.86億股(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之前),不超過發行後股份總數的20%;募資金額爲650億元,主要將投向尖端農業科技研發的費用和儲備、生產資產的擴展、升級和維護以及其他資本支出、擴展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MAP)、揚農化工和瓦拉格羅在內的全球併購項目,以及償還長期債務。

先正達集團是一家農業科技創新企業,主營業務涵蓋植物保護、種子、作物營養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並從事現代農業服務。

從具體業務來看,先正達集團由先正達植保、先正達種子、先正達集團中國和安道麥四個業務單元構成,擁有豐富的產品及業務組合,涵蓋植物保護、種子、作物營養以及現代農業服務,並在各自市場領域佔據領先地位。該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2020年先正達集團在全球植保行業排名第一、種子行業排名第三、在數字農業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在中國植保行業排名第一、種子行業排名第二、作物營養行業排名第一。

業績方面,該公司2021年一季度營業收入爲428.37億元,同比增長10.80%;淨利潤爲45.44億元,同比增長44.91%。2020年先正達集團全年營收1519.60億元,同比增長5.11%;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爲260.99億元,同比增長2.32%。

從研發上看,先正達集團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研發總投入分別爲92.91億元、95.34億元和99.44億元。

實控人爲國資委,持股多家A股公司

先正達集團業務主要分佈在北美洲、拉丁美洲、歐洲非洲及中東地區、中國及除中國以外的亞太地區。截至2020年12月31日,該公司共有全資及控股子公司359家,分公司1家。

截至招股說明書籤署日,中國化工全資控股的農化公司直接持有先正達集團99.1%的股份,而中國化工又是由國資委控股。也就是說,先正達集團的實際控制人系國務院國資委。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31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實施聯合重組,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整體劃入新公司(即“中國中化”)。目前,聯合重組工作尚在進行中,重組完成後,中國中化將成爲先正達的間接控股股東。

此外,從先正達集團的股權結構圖可以看出,公司所持股或間接持股的公司中有不少A股公司的身影。例如,安道麥A000553)、北大荒(600598)、荃銀高科(300087)和揚農化工(600486),這些上市公司的合計市值超過900億元。

先正達集團現任董事長是寧高寧,也是中國中化董事長。寧高寧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曾入選《財富》“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界領袖”。

屬於生物醫藥領域,或受投資者追捧

先正達集團在招股書中稱,該公司所從事的植物保護業務屬於生物醫藥領域中的“高端化學藥”範疇,種子業務屬於生物醫藥領域中的“生物製品”範疇,且報告期內公司植物保護業務和種子業務的收入合計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均超過80%,因此該公司屬於生物醫藥領域。

由於生物醫藥領域是A股市場一個熱門板塊,因此先正達集團大概率會受到投資者的熱烈追捧。從近幾年的龍頭股效應來看,行業板塊中的科技龍頭也都是很喫香的。

對於此次先正達集團在科創板上市,行業人士以及投資者普遍看好,認爲中國資本市場將迎來真正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農業科技巨頭。

從業績上看,其整體營業收入已經連續兩年位於行業內全球第一。另外,去年重組完成後的先正達集團已經與此前瑞士先正達被收購時的資產結構有了較大差異,新加入了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旗下的優質農業資產,成爲了一家立足中國、全球化運營的農業創新科技巨頭。

不過,先正達集團也面臨巨大的競爭,該公司在農藥、種子、化肥等領域面臨着包括拜耳、巴斯夫農業、科迪華、孟山都等國際巨頭的競爭。該公司在招股書中提示,在大多數細分市場中,多種類的競爭產品不斷湧現,同時,部分產品已失去專利保護,可供非專利製造商大批量生產。此外,該公司全球經營的產品面臨來自競爭對手的價格競爭,用戶可能基於價格而非服務或產品質量作出其採購選擇。因此,該公司可能會持續面臨影響其業績的重要競爭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