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1家人身險公司被點名,激進發展、亂象多發背後有何原因?

澎湃新聞記者 胡志挺

激進發展、風控不健全……銀保監會一則通報,給人身險市場敲響一記警鐘。

7月5日,銀保監會網站發佈關於《關於加強規範管理促進人身保險公司年度業務平穩發展的通知》落實情況的通報(下稱通報),其中有21家人身險公司被點名。

銀保監會在通報中表示,發現的人身險公司的問題主要有:激進發展模式仍然存在、風險防控機制不健全、市場亂象仍然多發等。比如,部分人身險公司仍然延續粗放經營模式,靠激勵政策短期內獲取業務規模高速增長;投訴舉報案件多發頻發、違規辦理保單貸款欺騙投保人;出現虛列費用、虛構中介業務等違法違規問題。

有多位保險業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相關的監管通報經常會有,監管部門在一些月度、季度的通報會上也會直接點出這些問題,不過這次是在公開文件上如此談及。

“精細化或者體系化的發展模式還沒有形成,所以還是有一些激進的模式存在。”一家險企管理層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過去兩年,人身險行業“開門紅”或者保費增速情況不算特別理想,但大家還是想做好業務,所以整個行業是挺焦慮的。他還表示,業務超計劃發展也不能說完全不對,靠激勵獲取短期規模也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

“保險公司總是要通過一些方法去維持之前的增長趨勢或者發展狀況。在一些措施上,其實原來也這樣,只不過現在可能在某些地方會更突出一些。”上述險企管理層人士談道。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石曉軍向澎湃新聞表示,從語義角度來講,激進發展模式並不是嚴格意義上對違法違規的一種定義。把它作爲通報批評的第一個重要問題來看,是有監管的用意在裏面的。

石曉軍指出,在過去的十年間,一些保險公司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實現了超常規的高速發展,也就是超常規的規模增長。獲取保費後,這些公司再通過左手轉右手,像抽水機一樣把資金抽過來做更多資產端的推進。但這並不是一個可持續的、符合保險本身科學規律的發展方式,所以要加以杜絕。因而此後就要防止以其他產品的外衣來重複之前的事情,所以監管部門對激進發展的模式比較警惕。

2020年10月底,銀保監會人身險部發布《關於加強規範管理促進人身保險公司年度業務平穩發展的通知》,要求人身險公司加強人身險業務規範管理,針對相關情況開展自查,主動發現問題並認真進行整改。

當時,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各家險企紛紛提前啓動了2021年“開門紅”。有保險業人士認爲,銀保監會此舉是爲2021年“開門紅”降溫。申萬宏源非銀金融團隊研報認爲,通知的本意是引導“合規開門紅”,而非“限制開門紅”,並通過指導險企自查,落實工作要求。

“開門紅”,其實是人身險公司一種較爲特殊的營銷推廣方式,往往會在一年之初採取各項措施獲得大額保費收入,從而達到“開門紅,月月紅”的既定目標。人身險公司爲何熱衷於“開門紅”?從歷史原因來看,這也是有客觀因素的,一季度時老百姓“口袋有錢”,也是保險業務的黃金季節。

通報則指出,有人身險公司“開門紅”期間實際銷售情況大幅高於報告的業務發展計劃,也有公司2021年一季度保費收入同比增速超50%,完成全年計劃的70%以上。

對於人身險公司的“激進行爲”,一位互聯網保險行業人士則向澎湃新聞表示,如今保險市場增量不好做,在嚴監管環境下產品創新動能不足,保司獲客渠道單一。與此同時,在流量入口方面,保險公司處於弱勢地位。

通報指出,有保險公司工作人員操作客戶手機,用微信公衆號私自申請並侵吞保單貸款,還有保險公司風險排查應對機制不健全,從業人員管理失範,風險處置能力不足。在產品方面,有保險公司銷售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存在保障程度低、長險短做、變相理財等風險。

慧擇奇點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馬瀟告訴澎湃新聞,今年,除了1月舊定義重疾停售帶來一波銷售熱潮以外,2月以來行業甚至略顯慘淡。特別是個人代理人人力大幅下降,人身險行業的傳統經營模式遭遇瓶頸。業績壓力下,不少保險機構不得不用更激進的策略開展競爭,所以出現了不合理的產品、費用政策,帶來了定價風險和套利風險;銷售行爲也出現各種合規問題和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情形。

石曉軍向澎湃新聞表示,在儲蓄類產品的收益率較低的背景下,老百姓當然希望自己的資金能夠產生更多的資本回報,此前的P2P等所謂披着金融科技外衣的產品也都完全禁止了。在這個情況下,打着保險產品的名義實則變相做理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以通報中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爲例,石曉軍介紹稱,這類終身壽險產品可以增額,也就是增加保費,但同時也可以進行減額處理。只要提出減額申請,那部分的現金價值就可以取出來。比如3.5%利率的產品,通過減額處理就變成了一個理財類的產品。

可見的是,在實際經營過程中,確實有一些中小公司存在虛假宣傳、誇大產品保障等問題。銀保監會則要求,各人身保險機構要認真開展內控合規管理建設年活動,高管人員以上率下,調動各級員工的積極性、自覺性,共同打造良好的合規氛圍;加強內控過程管理,進一步梳理、明確各業務條線、崗位的流程和職責,增強制度執行力;加大內控合規指標考覈力度,構建強有力的追責機制,打造“不敢違規、不能違規、不想違規”的合規風氣。

“說明保險業傳統的銷售和經營模式紅利已經結束,保險機構經營必須轉型,要向用戶深度服務以及運營效率提升要發展和要效益。”馬瀟向澎湃新聞表示,方向上,一是可以提升客戶的保障深度,二是覆蓋未被滿足的消費人羣,如老年人、非標準體、下沉市場,三是通過科技化、在線化和數字化實現降本增效,降低消費者保費負擔,讓消費者構築更全面的保障,實現保險的社會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