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外需为我国经济的主要推手,出口新增长点外溢效应较显著。一国的总需求也可以分为内需和外需,内需主要包括国内市场形成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即包括消费和投资两部分,外需作为经济的拉动器,也能通过我国出口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受益于我国复工复产较早、海外发达国供需缺口以及资源国疫苗接种率较慢,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上行。数据显示,去年6月以来美元计价下,我国出口同比由负转正至0.5%,主要受益于海外需求回升和国内生产的改善,使得去年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累计同比贡献度上升至55.6%。分结构来看,我国在杂项制品、高新技术、塑料制品和化学工业及相关制成品占出口份额上行。数据显示,杂项制品占出口的比重从2019年年底的7.18%上升0.83个百分点至8.01%;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机器零件占出口的比重上升0.61个百分点至44.2%;塑料和橡胶制成品占出口的比重上升0.58个百分点至4.84%,化学工业及相关制成品占出口的比重上升0.32个百分点至5.54%。

往后看,我国出口围绕着两条主线:1)欧美发达国家需求;2)东盟疫情。从总量来看,欧美发达国家外需需求放缓,我国出口替代效应的优势有所减弱。我国制造业PMI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回落,带动我国出口金额从高位回落,虽然欧美制造业PMI不断创新高,部分市场观点认为欧美制造业的高景气对我国出口依然能够形成提振,但是我们认为一方面5月以来美国制造业不断上行主要是由于投入品价格回升和供应商延迟交易所导致,新订单和生产指数均出现下行,另一方面随着财政补贴力度逐渐消退,美国居民对于耐用品需求开始逐步过渡至服务业。数据显示,韩国6月出口同比增39.7%创同月新高,其中半导体总出货量增长超过三分之一。相较之下,我国5月对美国、欧盟和东盟的出口同比增速均有所回落,意味着生产端的出口替代效应有所减弱。从结构上来看,东盟疫情反复,我国在塑料制品和橡胶制品相关产品的出口替代韧性仍存。Delta变种病毒引发的新一轮疫情导致亚洲部分国家重启或延长限制措施,东盟地区6月以来的新增病例持续上升,其中,印尼、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疫情较为严峻。在全球疫苗供应紧张以及欧美国家囤积疫苗的情况下,东盟地区的疫苗接种率并不乐观。从东盟贸易占比来看,机电、音响设备及零件、矿产品、塑料及其制成品、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产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和我国出口竞争关系较强,在疫情对东盟地区依然形成扰动的背景下,我国这几类产品的出口替代效应将有所延长。      

从进口来看,上半年进口主要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往后“量跌价升”逐步过渡至“量价齐跌”。5月进口超预期主要由于受大宗商品涨价因素,带动我国进口金额增速维持高位,但是从量来看,原油和未锻造的及铜材进口数量当月同比回落,表明上游涨价导致企业存在一定的采购压力成本,尤其是5月以来小企业的制造业PMI跌入收缩区间。往后看,一方面大宗商品最快上行的时期已过,叠加基数效应逐渐减弱,上游商品价格逐步和需求量相匹配,对进口的提振逐步回归均值。另一方面,6月PMI中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回升,但是采购量回落,说明产成品库存的回补或主要是生产积压导致,后续企业补库意愿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预计下半年进口增速高位回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