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成为"大师",先后夺得四届世界棋后,被誉为"破纪录机器";棋坛之外,却如邻家女孩般平和亲切--

侯逸凡:卓绝而平凡

第一届中国城市国际象棋联赛新闻发布会上,侯逸凡发言。

2003年10月,侯逸凡首次代表国家参加在希腊举办的世界少儿分龄组赛,获得冠军。(图片由齐鲁棋院提供)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在汉语中,"凡"的意思是平常、平凡;而"逸"的释义却正好相反:超凡脱俗、卓尔不群。近距离接触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侯逸凡,最大的感受是人如其名,再恰当不过地把两个相反的特点集于一身。

说卓绝,8岁成为年龄最小的中国棋协大师,10岁成为年龄最小的国手,12岁成为世界最年轻的女子国际特级大师,14岁成为世界女棋手中最年轻的男子特级大师,16岁夺得世锦赛冠军,成为"世界国象史上最年轻的棋后",23岁战胜多位男子世界特级大师并夺冠……不过27岁的她,创下了一系列别人难以企及的纪录。

说平凡,顶着无数世界冠军头衔,还被《纽约时报》盛赞为"中国崛起"的代表的侯逸凡,在多数人看来,应该有些"大师的傲气",或是带点印象里"天才""破纪录机器"特有的"木讷"及"违和"。然而,在棋坛之外,不论是面对同行、棋童还是媒体,年轻美丽的侯逸凡,言谈举止知性自信、谦恭有礼,始终带着随和的笑意,透着邻家女孩般的平和与亲切。

多年来,她辗转世界各地参加顶尖大赛,眼界与格局非常人所能及。她还完成了人生的多次重要转身--2012年,被保送就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8年,赴牛津大学攻读MPP(公共政策硕士);2020年7月,接过深圳大学的聘书,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正教授。

"如果没接触国际象棋,我应该会在江苏老家按部就班地考学、工作,或许不会经历这么丰富的人生。我感谢国际象棋,挖掘了我的无限可能。"6月12日、13日,侯逸凡以"中国城市国际象棋联赛冠军队主力队员"的身份来济南参加庆功系列活动。采访中,她真诚地说,她不是天才,她最喜欢的棋子是小兵,愿意做一个保持自我特异性的普通人。

山东学棋时光

是棋艺成长重要的时间段

其实,这位当今女子国象世界第一人基本只征战男子棋坛,已经有四五年不参加女子比赛。但此前,当得知济南要组建队伍征战全国比赛时,侯逸凡还是毫不犹豫地代表出战,还破天荒地出战女子台次。对此,她解释说:源于那份解不开的"山东情缘"。

"我是在2001年来济南学棋的,当时拜师童渊铭老师。童老师带我真正走入了国际象棋的世界,让我的学棋更加系统,并为我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她说。

对于彼时的第一次见面,师徒俩都印象深刻。童渊铭曾回忆,小姑娘"头大大的,身体胖胖的,不太爱说话,看上去内敛、安静,甚至有些腼腆,并不怎么起眼"。侯逸凡则记得:自己剪了个短发,假小子样儿,不过耳朵上戴着小耳环,一边一个。细心的童教练觉得"戴一个耳环是男孩,戴俩是女孩",没开口问就判断眼前这个小不点儿是个女生。为了测测实力,童渊铭还安排侯逸凡和几个棋院的孩子对战。没想到在短短的时间内,这个胖胖的女孩子就击败了所有"老手"。"教练发现成绩还不错,而且当时学棋的女孩子实在太少了,我很幸运地被留下了。"

这一段佳话,侯逸凡讲得平淡,她总强调那时自己只是个再普通不过、对国际象棋充满兴趣的棋童。但在童渊铭口中,则充满了满满的惊喜。"小姑娘思路非常清晰,而且反应敏捷,用时较少,落子果敢,战术组合多样,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我带了那么多年学生,还没见过对棋如此有灵感的孩子,因此就断定她是个下棋的好苗子。"

金子的光芒是掩盖不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侯逸凡身上的潜质让人越发地喜欢。侯逸凡几乎每天都被安排"吃小灶",从开局到战术,被精雕细刻。棋院大一些的男孩子都给她当陪练。获得过杯赛冠军的孩子还组成了小团队,经常开展一对二、一对三的训练。每逢大赛前,教练会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比赛中可能遇到的开局、残局,侯逸凡对此进行模拟训练。就是在这样的"厚爱""偏心""另眼相看"中,侯逸凡棋力大增。

在济南学棋,让侯逸凡得以与大师对弈。"有一回,国际象棋男子国际特级大师、中国国际象棋国家队的总教练叶江川来了。我有幸作为参与活动的一名小棋手,与叶老师展开车轮对弈,面对面切磋棋艺、相互交流,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太难得的机会。这是技术上的鼓励,更是心灵上的激励,对我的棋艺发展成熟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侯逸凡说。

多年后,那场车轮赛仍然为许多业内人士津津乐道。当时,和棋的局势基本已定,侯逸凡却不同意和棋,这让人刮目相看。在《天才在左,付出在右》一文中,叶江川也说,"她给我的每一招棋都有往腰眼里塞的感觉,很有韧劲和战斗力。这孩子很有潜力,得加紧培养。"得此机缘,没过多久,侯逸凡被调到国家集训队。

"棋院安排我参加全国性的成人比赛、团体赛,加入队伍打甲级联赛。2005年联赛,我打满了全场,还获得了最佳女选手的称号。这些机遇对我都是很好的磨炼。10岁时,我还破格参加国际女子明星邀请赛,不出国门就积累了一定的赛事经验。在山东学习的时间并不太长,却是我棋艺成长重要的时间段。而且,我也阶段性地参与了山东国际象棋的发展。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助力国际象棋在山东的进一步推广普及。"侯逸凡谦虚地说。

这样的国象天才很难碰到,

可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都诞生不了一个!

中国国际象棋标志性人物谢军曾直言,"侯逸凡是为国际象棋而生的"。

但在侯逸凡看来,能从事国象运动,更多的是机缘巧合,后来的发展,都算是"水到渠成"。

小时候的侯逸凡总是坐不住。5岁时,小表姐拿出一副玻璃跳棋教她。侯逸凡很认真地搞懂了规则,下到第二盘时,就把表姐赢了。很快,爸爸也不再是她的对手。小逸凡又在少年宫里发现了国际象棋。因为棋子太好看了,她决定开始学习。这个看上去挺"随意"的选择,带给她无尽的乐趣。"在这个8×8个正方形小格组成的国际象棋棋盘中,可能出现的局面的总数,相当于太阳系中原子的数量。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它如同磁铁般吸引着我不断深入、钻研的原因。"侯逸凡说。

下国际象棋时,思维转化极快,国际象棋刚开局时是有谱的,十几步之后就开始脱谱下,这是考验选手思考力和战术的时候,也是对弈最精彩、最富魅力时段的开启。侯逸凡每走一步棋脑子里就要进行二十几次的运算,要思考变化、研究对手,更得勇于作出决策,沉浸其中,她很快乐。

"下国象需要与生俱来的直觉和先天的棋感、心理素质、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记忆力等,以上各种因素综合考评,侯逸凡就算是上乘的。"童渊铭说,"有不少人问,侯逸凡的成功能不能复制,我只能说,很难!像侯逸凡这样的国象天才本身就很难碰到,可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诞生不了一个!"

在侯逸凡这里,"天才"的评价和"棋下得好"是一样的,她听了不会"反感",也不会觉得"荣幸"。"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的特异性恰巧表现在了国际象棋上。有位外卖小哥在分拣的过程中能把全国的编号以特别方式记住,这也是特异性。只不过他从事的行业可能比较大众化,没有吸引太多人的目光。他是天才吗?我觉得他是。我不会过多地去放大这个词,我喜欢做一个保持自己特异性的普通人。我不会特别关注外界太多的点评,相反可能会更在意家人、好友、师长的一些客观的评价。这些话能够帮助我去回忆之前的经历,走好接下来的人生路,是更有意义的交流。"侯逸凡表示。

垫底,也就那么回事儿

远远超出实际年龄的成熟冷峻,是侯逸凡在赛场上展露出的英姿。

2003年10月,侯逸凡第一次代表国家参加在希腊举办的世界少儿分龄组赛,获得冠军,进入国家队训练,参与国际大赛的机会渐渐增多。此后,她三次冲击棋坛"后冠"。

2006年春天,第一次参加女子世锦赛,那年她12岁,是参赛年龄最小的选手。世锦赛作为当时角逐女子世界冠军头衔的重要赛事,共有64个入选名额,入选者一般需凭借国际等级分或者区际赛冠军等方式入围,入围后采用单淘汰制。一名选手如果想获得冠军,必须战胜6个不同的对手。侯逸凡第一轮遇到的对手是被誉为'棋坛最强姐妹花'之一的俄罗斯棋手大科辛采娃,没想到第一盘执白非常顺利地战胜了对手。这使她信心大增,第二盘执黑成功守和,进入第二轮。在第二轮,她同样以2:0淘汰了乌克兰的女棋手茹科娃。一连赢了两位等级分高很多的参赛棋手,侯逸凡当时心里难免有些激动,于是在与第三轮对手、来自格鲁吉亚的老将胡尔西泽比赛时有些轻敌,以0:2惨败。"可能这就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吧。我在两年后闯入了决赛,可惜最终没能夺冠。在2010年,也就是我16岁那年,我终于成功登顶。这可以看作是我前进道路上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它既是对过去的认可,也是对未来的激励。从那之后,无论是国际等级分还是比赛成绩,都出现过低谷,但我终于坚持了下来。"侯逸凡回忆说。

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2012年1月24日至2月2日举行的第十届直布罗陀国际象棋公开赛。在这项总共有256位选手参加的赛事中,等级分2605分的侯逸凡与7名等级分达到或超过2700分的男子国际特级大师过招,战绩为4胜2和1负,最终获得亚军。这是该项大赛创办10年来,女棋手所获得的最好战绩。更值得一提的是,侯逸凡在这次比赛中还终结了传奇棋后小波尔加20年来对女棋手不败的神话。彼时,小波尔加是公认的女子国象世界第一人。在世界国象棋坛,只有她拿过男子赛的冠军,世界排名一度高达第9位。不少业内人士都将此次战绩评价为"划时代的胜利"。

时至今日,侯逸凡也没觉得此役有多么"惊心动魄",反而平淡、冷静地给记者分析:从自己开始学棋的第一天,就知道有个小波尔加很厉害,是学习的榜样,战胜她时,"小波尔加已经36岁了,那是她职业生涯的后半段,跟她二十几岁的巅峰时期已经没法比。我当时不满18岁,棋力正是向上走的时候。"

交谈中,聊起她在意的比赛,侯逸凡的眼中还闪现着真诚活泼的光。她向记者细细讲述与当今国际棋王卡尔森的交手,即便她基本都是完败。有一次和局,让她现在谈起来依旧十分遗憾。"我当时有十分稳固的优势。所谓稳固,就是说局面并不复杂,不需通过精准的招法和复杂的计算去制胜,只要进行基本的判断就可以了,称得上是稳妥、全面、持久的压制。一般来讲,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会继续保持施压、推进胜局。但因为对面是卡尔森,是当今世界唯一一位比其他人水平都再高一点的棋手,我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波动,于是选择了较为强制的一路变化,觉得卡尔森看不出对策,我就赢了。但对面是卡尔森啊,他肯定能看到,于是就和了。"侯逸凡蹙了蹙眉说,现在想来,如果对面坐着的是其他任何一位顶尖选手,她可能都不会作那样的变化,那算得上是真正的错失胜局。

"下棋,心态很重要。"侯逸凡从来都抱着平常心,输给强者,并不灰心。她把比赛结果看得很淡,更在乎的是和他们一起下棋时技术上的交流,她能清楚地看到对方的优点,找到与自己思维或是作战方法上的差别,从而提升自己。"我有一定的好胜心,但不会因为结果产生特别偏激的情绪,对胜负可以处之淡然。有没有令我产生挫败感的棋局?我觉得很少。2018年年初的国际邀请赛,我的对手都是包括卡尔森在内的顶级棋手,我比了个垫底。很多人都觉得这完全不符合我的正常水平,结果算得上'很惨'。可我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儿',翻过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侯逸凡轻松地回忆着。

这样的心理抗压能力,也得到了童渊铭的赞扬。"在她身上找不到所谓的大喜大悲,她永远是那么平静自然,赢了没有欣喜若狂,输了也不会难过得掉眼泪。在下棋的过程中,即便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她也能保持这种沉稳和冷静,这种素质在她的国象之路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应当说,国际象棋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不断的成长中,它在磨炼我的心态,培养我的性格。无论是面对棋局还是学业,我都渐渐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生真不是下得好就一定能赢,说不定哪天就有更强的对手冒出来。我要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侯逸凡表示。

即使一个小兵,

未来也有无限的可能

人们看到侯逸凡天赋异禀,往往忽略其他更多关键因素--教练的悉心帮助,父母的执着付出,各方面物质条件的满足以及她后天的勤奋努力。

侯逸凡笑着坦言,自己很平凡,肯定不是最勤奋的。"有很多人一天练10个小时甚至更长。相比这样的训练量,我可能只有一半,甚至有时候连一半还不到,最多也就六七个小时的样子。"她说,天才、大师,往往也都不是这种特别勤奋的。当然有个例,那一定是无与伦比的国象奇才。"我的偶像费舍尔,就是既有卓绝的才华,又愿意花时间精力研究。这不是说要花几个小时坐在那儿,而是无论做什么,他脑海当中都有国际象棋的棋盘。前一阵大火的电视剧《女王的棋局》,女主角出现时,脑海中就一直盘旋着这样的棋局,经常在天花板上展开棋子对弈的想象,很有画面感。我觉得奇才的心理世界应该是那样的。"

在6月13日的公益活动中,侯逸凡等人还与广大棋童展开车轮对弈,并进行了有趣的互动。她是孩子们的偶像,大家询问她该如何练习,怎样看待胜负。这类普及是侯逸凡最乐于参与的。她希望利用更多的机会,与大家分享国际象棋的特点与魅力。

谁能想到,实力超凡的世界棋后最喜欢的国际象棋棋子是小兵。"小兵因为力量微小且数量众多,常常被人们忽视。它在原始位置的时候,可以向前挺进两步,而一旦离开了原始位置,就只能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这听上去没什么特别的,但它与其他所有的棋子有两个不同:一是它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也就意味着,每推进一步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二是当它顺利到达对方的底线时,可以升变,变成除了国王以外的任何一个棋子。我觉得这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只要作了决定,就不能回头,而即使一个小兵,未来也有无限的可能。"她说。

回到现实中,侯逸凡并不赞成家长在孩子太小、思维还没定型的时候,就下决心让孩子走职业化道路。"家长替孩子的人生做了主,让他在一个房间里挑个角落待着。如果将来没有达到预期,那么身为父母的心理有落差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孩子丧失了本该接受的素质教育机会,没能全面接受不同领域的知识。"侯逸凡说,在这一点上,她特别感谢自己的父母,是他们营造了一个非常民主宽松的环境,让自己自由生长。

"国际象棋更像一门素质教育学科。人们通过学习这项运动,可以拓展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还能够以一种图案的方式来解决某些问题,在对战的过程中,抗挫折能力可以得到提升……这些恰恰不是成绩、通过专业训练能够带给的。专业训练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及体系,非常细化。家长应该通过陪伴孩子成长,去观察孩子的兴趣点,指引他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定位,再决定到底是否该把他往职业方向培养,真正做到对孩子的人生负责。"侯逸凡坦言,"只有更多的人把它当爱好,将活动推广开来,才能够引入外部新鲜资源到行业当中,保持国际象棋运动在中国可持续、健康的活力。"

近年来,因为学业和工作等原因,侯逸凡降低了比赛的频次。如今,作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部)体育学院教授的她,希望通过国际象棋促进体育和教育相结合,探索国际象棋在教育中的功能与角色。"我也希望能够把自己在学习上的一些感悟,结合比赛的经历,总结出一套适合我们国际象棋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然后通过讲授这种方法,让他们能够体悟并且运用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