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內四家大廠削減加班,互聯網開始卷不動了?

文/楊秀紅 王穎 馮奕瑩

編輯/陸玲

中國香港資本市場近日成爲市場關注的一大焦點:在當前中國內地網絡安全審查風暴下,有消息稱,監管機構考慮在數據安全審查中豁免赴港上市企業;同時,一部分擬赴美上市的企業可能轉道香港上市。

7月16日,據媒體報道,中國計劃讓赴香港公開上市的公司免於申請網絡安全監管機構的批准,從而爲選擇香港、而不是美國發行股份的互聯網公司消除擔憂。

當日香港交易所(0388.HK, 下稱“港交所”)盤中股價一度漲逾5%,總市值超6600億港元。

此前幾天,據媒體報道,貨運平臺貨拉拉(Lalamove)正考慮調整上市地點,從美國轉移到中國香港,該公司希望避免長時間推遲上市。

此前,貨拉拉已祕密提交IPO申請文件,計劃赴美上市,擬融資額至少10億美元。

對此,貨拉拉公司相關人士回覆《財經》記者稱,“公司持續關注資本市場,但是沒有具體的上市計劃和具體上市時間表。”

繼貨拉拉之後,近日,中國社交媒體和生活方式平臺小紅書也被傳已暫停赴美上市計劃。對此消息,該公司尚未作出回應。據悉,今年早些時候,小紅書已祕密申請在美國上市,擬募集資金超5億美元。

上述消息背後,國內正掀起一輪對網絡平臺公司的監管風暴。今年7月初,監管機構發起對數個平臺的網絡安全審查並對22起互聯網領域違法經營涉案企業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等。

此外,7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稱“中辦”)、國務院辦公廳(下稱“國辦”)印發《關於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加強跨境監管合作,完善數據安全、跨境數據流動、涉密信息管理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強中概股監管,建立健全資本市場法律域外適用制度等。

一系列強監管措施下,多家公司於近日取消了赴美上市計劃。

《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爲,上述監管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擬赴美上市的企業調整上市地,轉道香港上市。不過,由於上市門檻不同、估值偏差等因素影響,短期內這類企業大概率不會爆發赴港上市潮。

“現在確實有些擬上市企業或者拿到美元融資的初創企業由於《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的發佈,而考慮是否要轉換上市地點。”某境外業務頭部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對《財經》記者表示,“我認爲對於大部分企業而言,現在就急於更改上市地點、甚至更改結構還爲時尚早。”

對於目前的香港資本市場而言,監管部門可能對赴港上市企業實行豁免,以及部分擬赴美企業準備轉向香港上市等,可能是錦上添花的事。因爲香港市場目前的IPO(首次公開募股)規模已很可觀。

在剛剛過去的上半年,香港市場IPO再度刷新紀錄。根據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近期發佈的報告,2021年上半年,香港IPO的募資總額達26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今年上半年,快手、京東物流、百度、嗶哩嗶哩、攜程集團等國內新經濟公司相繼赴港上市,掀起了一輪新經濟公司上市潮。

早在2018年4月,港交所就進行了25年來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爲新經濟企業敞開上市之門。這一新政實施後,香港的年度IPO募資額已兩度拿下全球第一的稱號。

“過去三年中,我們有兩年位列全球新股募資第一;在過去的12年中,也有7年是全球新股募資額第一,這說明港交所在全球新股市場處於絕對領先地位。”港交所董事總經理、市場發展科主管鮑海潔在今年4月港交所新股上市改革三週年的媒體會上表示。

在2018年的上市改革之後,港交所還陸續推出了多項改革措施,助力更多企業赴港上市。

今年以來實施的最有影響力的改革之一是恒生指數的擴容。

今年3月,恒生指數宣佈擴容,計劃在2022年中前將成分股數量增加至80只,未來最終固定至100只,這意味着更多赴港上市的企業有望被納入恒生指數之中。

“這是一項非常重大的改革。”諾亞控股董事總經理兼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夏春對《財經》記者表示,“這一制度縮短了新上市公司納入恒生指數的時間,有利於吸引更多有潛力的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

除此之外,香港還在推動更多的改革,推出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市場諮詢,拓寬第二上市制度;IPO流程電子化,縮短新股結算週期;研究在香港設立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制度等。

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助推之下,市場對於香港市場全年IPO持有較爲樂觀的態度。

多家機構預計,港交所2021年IPO募資額有望達到4000億-5000億港元。此外,一些擬赴美上市企業如果成功轉道香港上市,則有望令其融資額繼續攀升。

在一系列改革和大批新經濟公司上市後,香港資本市場的交易活躍度大幅提升,同時,伴隨着多家重量級互聯網科技公司紛紛南下,港股市場結構也在發生鉅變。

值得注意的是,在IPO募資繁榮背後,新股上市破發現象頻發,令原本火熱的打新市場趨冷。同時,香港恒生指數在今年2月達到31183點、創下近三年的新高後,也展開調整。這些都令未來香港市場的發展面臨挑戰。

監管審查豁免、革舊鼎新之舉頻出、融資潮與破發潮交錯……在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環境之下,2021年的香港資本市場正面臨着2018年上市改革以來的新變局。

IPO募資再創新高

“站在風口上,豬也會飛。”這是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曾說過的一句廣爲流傳的話。

對於港交所而言,其早在2018年4月就找到了新經濟這一風口,並順勢推出了鼓勵新經濟公司上市的政策,從而助力其IPO規模在近年重返全球第一位。

關於新經濟企業,目前尚無確切的定義。市場普遍認爲,那些以互聯網、知識經濟、高新技術爲代表,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爲核心的企業是新經濟企業。

2018年,港交所推出上市制度改革,在《主板上市規則》中新增三個章節,分別是首次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許“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公司上市、爲尋求在香港進行二次上市的大中華地區公司和國際公司建立更便捷的上市途徑。這在當時被稱爲“25年來之最大變革”。

改革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允許“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這一舉措徹底解決了互聯網企業和部分科技企業雙層股權架構的侷限性,爲新經濟企業赴港上市掃除了障礙。

在新政推動下,今年上半年,港交所IPO融資額再創歷史新高。

畢馬威近日發佈的《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的2021年中期回顧》報告顯示,港交所今年上半年IPO募資額爲260億美元,在全球五大證券交易所中排名第三,僅次於納斯達克和紐交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則緊隨港交所之後,IPO募資總額爲206億美元,位列全球第四。

其認爲,在流動資金雄厚、二次上市活動和大宗交易的支持下,香港IPO市場受到投資者需求殷切和市場氣氛暢旺的提振。

另據德勤發佈的報告,受惠於更多二次上市和不同股權架構新股上市,2021年上半年香港市場發行46只新股,融資2097億港元,新股融資總額同比上漲逾一倍。2020年上半年,香港市場有59只新股上市,融資880億港元。

在這些新股中,以新經濟公司居多。“新經濟公司加速上市既有內因也有外因。”鮑海潔對《財經》記者表示,“內因方面,一個重要的觸發器就是上市制度改革,以及之後的不斷修正和持續的提升。持續不斷的市場制度的變革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因素。外因方面,則來自新經濟公司近年來的發展。我們‘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了正確的事情’。”

她補充道,這也不排除一些短期因素髮揮的作用,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疫情導致之前被認爲需要更多時間孵化的一些企業的成長週期突然變短了,或者有了更好的空間,這也就加速了其上市進程。另外,在市場波動性比較高的背景下,有些企業希望能夠通過公開市場來拓寬融資渠道,這些短期因素也促成了一些企業加速上市。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港交所及其背後的香港政府對香港資本市場的支持。”夏春對《財經》記者表示。

“制度變革是根本原因。此外,香港作爲國際化的老牌資本市場,在發行架構、融資效率、資本運作方面的優勢比較明顯,香港因此成爲新經濟公司首選的海外上市地。”老虎證券投研團隊人士對《財經》記者稱。

2021年上半年,共有六家規模較大的中國科技和物流公司上市,共募資1396億港元,佔香港募資總額的65%。此外,共有13家公司通過改革後的制度上市,募資總額爲1411億港元,佔期內集資總額的66%。

今年上半年融資規模最大的公司是國內的短視頻平臺快手(1024.HK)。2021年2月5日,快手在港交所正式掛牌交易,發行價爲115港元/股,首發募資額62.3億美元(約合483億港元)。快手開盤即上漲193%至338港元/股,最終以160.87%漲幅收盤,報300港元/股。

彼時,作爲2019年5月以來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公司IPO項目,快手的IPO受到境內外投資者的追捧,其中,香港發售獲1204倍認購,國際發售獲約39倍認購。

而歷經三年改革,香港資本市場的IPO融資市場結構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根據4月29日港交所官網披露的數據,自2018年4月新規推出以來,截至今年3月31日,共有146家新經濟公司於香港上市,總融資額達6822億港元,佔香港新股融資額的61%。

在這些上市公司當中,31家公司是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總融資額達821億港元,另有13家是到港交所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公司,總融資額達2858億港元。

可見,新經濟公司的赴港上市潮,成爲2018年上市改革後,香港IPO市場的最大助力。

“從企業層面考量,赴港上市企業多數處於發展初期,資本實力弱,盈利比較困難,很難用資產抵押或質押的形式取得銀行貸款,隨着企業步入快速成長期,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強,對於這些企業來講,選擇在二級資本市場融資無疑是一種成本較低、並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老虎證券投研團隊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

根據鮑海潔提供的數據,2017年,傳統經濟公司的IPO募資額佔總募資額的65%,大約佔三分之二左右。到了2020年,這一比例開始發生反轉,只有三分之一的募資額來自於傳統經濟,三分之二的募資額則是來自於新經濟公司。今年一季度,這個數字比例的轉變更爲驚人,即有95%的募資額是新經濟公司所貢獻的。

2018年上市新規發佈之後,在所有新經濟公司中,上市改革中提到的三類新經濟公司佔比超70%。其中,二次上市公司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在所有新經濟公司當中佔比41%,同股不同權公司和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分別佔比19%和12%。

鮑海潔稱,這說明此前推出的上市改革切中市場的需求,這些改革帶動了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的熱情。

香港交易所代理集團行政總裁戴志堅表示:“過去三年,上市改革讓香港資本市場煥然一新。香港交易所已成爲國際領先的新經濟公司融資市場。”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是赴港二次上市的主力軍。

二次上市公司的典型案例來自於阿里巴巴,其在2019年11月赴港二次上市,融資額超過1000億港元。

“阿里巴巴的上市爲市場帶來了很好的示範效應,此後,其上市帶動了更多中概股公司回港。”夏春告訴《財經》記者。

繼阿里巴巴之後,京東、網易等中概股相繼完成赴港二次上市,今年一季度,嗶哩嗶哩和百度也都在港完成二次上市。自此,香港市場集齊了國內互聯網三大巨頭。

根據港交所2021年4月末披露的數據,彼時,完成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有13家,總市值超過了8.2萬億港元,佔整個香港市場總市值的將近16%。

“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考慮的主要因素是安全性,香港市場被這些公司看成避風港。”夏春對《財經》記者稱,“2020年突發的瑞幸咖啡造假事件、美國加強對中概股的監管政策等,成爲一個導火線,促使中概股迴歸。因此,從2020年6月開始,大批新經濟公司開始加速到香港發行上市。”

夏春補充道,從2020年6月開始,不僅內地新經濟公司,傳統行業的公司也積極赴香港上市。

在生物科技公司領域,無論從IPO募資額,還是總市值的增長來看,也都非常明顯。數據顯示,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2020年的融資額接近千億港元,這一數據已經超過2017年總額的十幾倍。

目前,香港已成爲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所在地,也是亞太地區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地。

改革催生新經濟沃土

2021年2月5日,快手在港交所正式掛牌交易,開盤即上漲193%至338港元 /股。圖/ 新華

廣爲人知的故事是,因爲無法實現同股不同權,港交所錯失阿里巴巴在2014年的首次上市,此後,諸如阿里巴巴這類希望以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的公司,都選擇了赴美上市。

而在錯失阿里巴巴IPO大單之後,時任港交所行政總裁的李小加遺憾地表示,“在下一波新經濟浪潮中,中國創新型公司將佔據相當大的比重。對於香港而言,丟掉一兩家上市公司可能不是什麼大事,但丟掉整整一代創新型科技公司就是一件大事,而未經認真論證和諮詢就錯失了這一代新經濟公司更是一大遺憾。”

錯過了一系列新經濟公司,香港資本市場也錯失最有生命力的商業主體帶來的高成長,仍以金融和地產公司爲主。2017年上市規則改革建議的公衆諮詢文件發佈時期,港交所披露,金融和地產上市公司合計佔香港市場總市值的44%,而此前十年在香港上市的新經濟公司僅佔香港市場總市值的3%,納斯達克該比例達到60%,紐約交易所達到47%,倫敦交易所達到14%。2018年以前,香港在全球的新股募資額排名出現下滑趨勢,2017年創下新低。

2018年4月,數年激辯後,港交所克服重重阻力,啓動25年來最大刀闊斧的上市改革,在《主板上市規則》中新增了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等三個章節。

改革當年即2018年,累計有28家新經濟企業在港掛牌,令香港市場IPO募資額重返全球第一位。其中,同股不同權上市的新股,有小米集團-W(01810.HK)和美團點評-W(03690.HK),未盈利生物科技股則有5家。2019年11月,港交所迎來了阿里巴巴的二次上市迴歸。

2020年4月,瑞幸咖啡造假事件的發生讓中概股遭遇信任危機,同時美國持續收緊對中概股的監管,同年5月,美國參議院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

當時,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對外表示:“我們確實很關注美國從政府層面在不斷收緊對中概股公司的管制,我們內部在不斷地研討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情,包括在香港等地的二次上市。”

隨着2020年6月網易和京東成功在港股完成二次上市,中概股逐漸掀起回港二次上市熱潮。彼時,多家券商據此條件對200多家符合條件的中概股企業逐一梳理,發現30多家符合要求的企業。截至目前,網易、京東、華住酒店、中通快遞、新東方、萬國數據、汽車之家、百度、嗶哩嗶哩、攜程、小鵬汽車等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完成了赴港二次上市。

爲什麼中概股赴香港二次上市如此活躍?富途證券投研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港股更貼近本土市場,投資者對於本土公司的定價會更有效,在估值和品牌上都比較有優勢;當制度上允許的時候,搭建跨市場的上市架構也有利於平衡全球的地緣政治的風險;同時,通過二次上市還能獲得一筆不小的資金。在市場情緒比較活躍、外部環境支持的背景下,選擇迴歸的公司就變多了。

在香港上市,增加了中概股的流動性。鮑海潔告訴《財經》記者,通過前三大回歸的中概股來看,它們在香港的日均交易量佔全球市場交易量份額已經達到了20%-30%的水平,這是相當不錯的表現。

2021年4月,上市新規推出將滿三年之際,港交所在官網上刊文總結三年來港股市場的發展情況。其披露的數據顯示,自新規推出以來,截至2021年3月31日,共有146家新經濟公司於香港上市,總融資額達6822億港元,佔香港新股融資額的61%;上市新規生效後,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新經濟公司的總市值爲14.45萬億港元,佔香港市場總市值的27%。

港交所的改革並未止步,其在今年繼續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

3月31日,港交所刊發諮詢文件,建議優化和簡化海外發行人來港上市的制度,具體包括統一股東保障標準,同時拓寬第二上市制度,容許經營傳統行業而沒有采用不同投票權(WVR)架構的海外上市的大中華公司申請上市,並給予雙重主要上市的發行人更大靈活性,可沿用既有的WVR架構及可變利益實體(VIE)架構。

港交所上市主管陳翊庭稱,我們相信,該建議將吸引更多希望從香港的高流動性金融市場受益的國際與中國內地公司,同時確保維持香港市場的質素和高水平的股東保障制度。

如果在第一上市地退市,在港交所的二次上市怎麼辦?港交所告訴《財經》記者,假定前述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諮詢意見最後得到通過,如果企業已經被要求退市或者企業主動退市,需要提前通知港交所。如果要將香港轉爲主要上市地,企業需要滿足一些香港上市的特殊條件,符合可轉到香港作爲主要上市地,不會影響企業的上市地位,企業也可以考慮有序地完成退市或者私有化的安排。

華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告訴《財經》記者:“在海外退市、在港單獨上市的中概股仍可繼續保留其不合港股市場目前規定的投票權架構,是港交所同股不同權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接受同股不同權結構的上市制度,比較符合科技及創新產業公司的需要。”

2021年3月1日,恒生指數有限公司公佈優化恒生指數的市場諮詢結果,建議提高成份股數目,按七個行業組別選取成份股、將上市歷史要求縮短至三個月、維持香港公司代表性、對所有成份股統一採用8%的權重上限等五個方面對恒指進行調整,這意味着,更多新經濟公司有望在更短時間內納入恒生指數。

這被認爲是“恒生指數自發布半個世紀以來最爲重大的改革”,該指數調整自2021年6 月正式生效。

龐溟表示,恒指公司的指數優化措施更好地反映了香港市場概貌,有利於擴大指數對市場的覆蓋率,提高指數的行業代表性。對赴港上市的中資企業來說,被納入相關指數的概率、被市場關注的熱度和被南向資金交易的速度都會有所提高。

另外,香港還推出了縮短打新週期的新政。港交所7月6日公佈,將推出新股IPO平臺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全面簡化及數碼化香港的首次招股程序,FINI將先行採用“T+2”招股結算週期,相比目前IPO定價至上市日需五個交易日(T+5)大大縮減。

業內人士認爲,此次招股結算週期改革帶來的主要好處在於,一是降低投資者凍結資金期間需要承受的風險,二是減少孖展利息的支出,三是提高整個港股的資金使用效率,四是提高港股IPO上市效率。

此外,港交所還將於三季度就香港設立SPAC上市制度具體建議諮詢市場意見。

有消息稱,香港證監會對SPAC態度開放,監管機構亦已就相關諮詢文件擬訂框架,最快7月進行公開諮詢。從美股市場經驗看,如果放開SPAC上市制度,更多企業有望通過這一制度赴港上市。

7月8日,港交所還宣佈成立中國業務諮詢委員會(下稱“諮詢委員會”)及內地市場小組。諮詢委員會由具備深厚中國市場知識和經驗的資深業界專家組成。

港交所主席史美倫表示,立足中國是港交所核心戰略。港交所致力於進一步提升港交所和香港作爲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作用,而新成立的中國業務諮詢委員會及內地市場小組將爲港交所未來推進中國發展戰略提供寶貴的支持。

夏春對《財經》記者表示:“全球各個交易所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港交所的這一舉動,意味着其對內地擬上市公司更爲主動,希望吸引更多內地公司赴港上市。”

上市熱潮有望延續

圖/中新

在上半年IPO創下歷史新高後,下半年乃至全年香港市場的IPO能否延續此前的熱潮?

貨拉拉等潛在的赴港上市公司給下半年香港IPO市場的繁榮帶來了更多希望。

7月1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下稱《修訂草案》)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修訂草案》的一大重點內容是,對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申報網絡安全審查。

7月7日中辦和國辦發佈的《意見》明確,將完善數據安全、跨境數據流動、涉密信息管理等相關法律法規,壓實境外上市公司信息安全主體責任。

在上述監管政策下,多家公司傳出暫停赴美上市的消息。據媒體報道,健身應用Keep、播客平臺喜馬拉雅、醫療科技公司零氪科技均已在最近幾周取消赴美IPO計劃。

有投行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這些公司只是暫時觀望一下,不一定是真的取消了,這些公司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都是平臺型公司,內容和數據的監管面臨風險。擁有大數據可以分析涉及國家安全情報的,確實需要審覈有哪些信息不宜對外提供。”

對於一些中國企業爲何選擇美股而非港股上市,前述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告訴《財經》記者更多是出於估值的考慮,“美股對新經濟公司的融資效率和定價更高,全球品牌影響力更強。”

不過,面對如今美股上市的不確定性,會有多少企業轉向港股?

前述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表示,如果正式的《修訂草案》中仍然定位“國外”,而非“境外”,那麼有利於香港上市。可以讓子彈飛一會兒,等待最終《修訂草案》出臺。美股的優勢在於對新興產業有極高融資效率和定價能力,這也是爲什麼在境內外政策法規都有所收緊的情況下,中概股赴美上市仍然屢創新高。更改上市地點是否可以獲得預期的融資額可能也需要企業多溝通與思考。

前述投行人士認爲:“客觀上會有利於港交所,在相關監管政策下,平臺型大數據類的公司,可能會優先考慮香港,但不會催生港股新經濟上市潮。因爲自2019年11月阿里巴巴回港二次上市以來,已有大批新經濟公司在香港上市了,很難再出現扎堆赴港上市。”

夏春則認爲,對於涉及到數據安全性的擬上市公司而言,其未來如果上市,就會受到更加嚴格的監管,轉道香港上市是雙贏的選擇。

目前,已有傳聞稱貨拉拉將上市地轉到香港的消息,如果未來能夠持續承接中概股轉場紅利,港交所下半年的IPO有望錦上添花。

未來會有多少企業轉道港股市場?此前赴美上市的企業規模可作爲參考。今年上半年,中概股赴美上市熱情曾一度高漲。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36家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累計融資額達136.7億美元,遠超去年同期——16家企業IPO融資超26億美元。

展望2021年下半年,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熱情依然不減。

據富途證券統計,截至今年底,預計將陸續有愛奇藝、拼多多、網易雲音樂、新浪微博、順豐速運、嘀嗒出行、英科醫療、元氣森林、安居客等30家企業準備赴港上市,其中多數是互聯網、生物醫藥以及消費類企業。

從IPO排隊名單來看,下半年香港IPO熱潮有望延續。《財經》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7月14日,香港市場處於“處理中”的IPO排隊企業共192家,處於歷史高位。在上述192家企業中,擬登陸港股主板的有177家,擬登陸創業板的有15家。

6月30日,香港交易所官網盛況空前地同時披露了15家擬上市企業招股書,創造了年內新高。在此之前,港交所同時披露招股書的最高數目爲15家,發生在2018年新股上市改革後。

德勤在其報告中稱,儘管今年二季度新股市場稍有放緩,但仍然預期2021年香港新股市場可融資超過4000億港元。

其認爲,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熱潮還是會繼續延續下去 ,預計將有超過10只二次上市新股上市,融資共計超過1000億港元;而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公司的估值近期有所下調,有待估值回升後便繼續推動上市計劃,預料中長線相關新股仍會廣受投資者歡迎,預計下半年將有4家-5家來自新經濟公司的鉅額新股上市,每隻新股最少融資100億港元。

其實,除了中概股迴歸,A股公司也在籌謀到香港二次上市。今年二季度以來,已經有貝泰妮、愛美客、中國中免等A股公司宣佈擬發行H股;另有順豐控股等公司宣佈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若下半年中國中免成功上市,募資最高將達780億港元,有望成爲港股今年最大IPO。

普華永道對港股全年IPO的預測值則更高。7月14日,普華永道將香港全年IPO募資預測值上調至5000億港元。普華永道香港企業客戶主管合夥人黃煒邦解釋,港股整體氣氛好,截至6月底,有逾200家公司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故上調預測。普華永道相信,新經濟企業、中概股、生物科技公司IPO活動在下半年會繼續保持活躍。普華永道預計,下半年會有5家-7家募資過百億元的企業上市,共募資750億-1000億港元,包括ESG、零售消費公司。

畢馬威中國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也認爲,預計未來幾個季度,香港市場上包括醫療保健、生命科學、物流和供應鏈及金融科技等新經濟板塊的新股上市活躍勢頭將維持強勁。

不過,在上市潮背後,新股頻頻破發則在影響香港IPO市場。如7月7日在港上市的小鵬汽車(9868.HK),發行價爲每股165港元,其上市首日即在盤中破發。

《財經》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在港上市的46只新股中,從首日跌幅來看,首日下跌的個股有19只,破發率爲41.3%;截至7月14日,上市以來下跌的個股有31只,破發率高達67%。包括百度、京東物流、汽車之家、奈雪的茶等在內的公司,目前均處於破發狀態。

上市新股頻繁破發,令機構和投資者的打新熱情也開始降溫。以7月前兩週爲例,在當期發行的十多隻新股中,大多數公司的超額認購倍數僅爲個位數,以物業板塊的融信服務爲例,其認購倍數僅8.12倍,還有IPO公司在即將結束招股時仍未有足額的認購。

業內人士指出,高估值發行的股票,其上市前可能經歷了數輪融資,不斷抬高公司估值,導致其上市時定價偏高。定價時估值偏高,則成爲其上市後破發的一大因素。

有投行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今年以來香港市場新股供大於求,部分股票往往申購不足,新股上市即破發很常見。今年上市的新股,尤其是熱門股,高估值發行成爲常態,未給二級市場留一定的空間。

此外,去年以來,大陸資金大舉南下,尋找在A股和H股兩地上市,且在H股估值較低的股票,但隨着港股近期的回調,以及香港政府決定提高印花稅,南下資金腳步有所減緩。

港股結構將切換

對於港股市場而言,新經濟公司大批上市後,對整個股市的影響正在逐漸顯現。

其顯而易見的影響是,大批新經濟公司的上市,給港股市場帶來了更充裕的資金,助力港股市場的流動性改善。

其中大陸資金南下最受矚目。2020年,港股通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6000億元。2021年,截至7月12日,累計淨流入3711億元。

龐溟告訴《財經》記者,2018年的香港上市制度改革極大地激發了香港資本市場的活力、動力和生命力,提升了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吸引力。目前,南向資金持續流入港股市場,淨流入規模創下滬港通、深港通開通以來歷年之最。從南向資金流向來看,消費、醫藥、科技、通訊等行業在內的新經濟板塊較受投資者青睞。

截至2021年7月12日,根據Wind統計,南下資金買入前十中,有四席爲新經濟公司,包括騰訊控股(0700.HK)、美團-W、小米集團-W、思摩爾國際(6969.HK)。

香港資深金融專家、博大資本總裁溫天納告訴《財經》記者,南下資金對港股幾類新經濟企業尤爲感興趣,比如獨角獸企業,在港股上市而內地沒上市的企業,估值較低的企業,且以科技龍頭爲主。

在南下資金中,公募基金是重要的力量之一。中金公司根據公募基金披露的四季度信息統計,截至2020年底,1095只可投資港股的基金持有3447億元的港股總市值,佔可比口徑基金總規模的15.8%(2019年爲16.6%),佔全部2.1萬億元港股通南向港股持股市值的16.4%(2019年6.6%),已經頗具規模。

新經濟企業是公募基金的重點佈局對象,中金公司在《剖析公募基金港股投資》報告中稱,2020年,港股通南向資金中,53.9%的比例投向了新經濟,而公募基金對新經濟板塊的配置比例從2015年的17.5%,大幅提升至2020年底的86.8%。

富途證券分析師李辰對《財經》記者表示,長期來看,南向資金湧入港股主要受到兩方面驅動,從資產端看,騰訊、百度、阿里等新經濟公司陸續登陸港股。此外,大量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也將持續赴港二次上市,令大陸資金直接通過港股通便能夠投資。另一方面從資金方面看,大陸資金的供給和風格偏好都決定了,將持續有資金湧入港股。

對於香港資本市場而言,新經濟公司的湧入正在改變其市場結構。

新經濟公司在港股市場上的市值和成交量在迅速攀升。

根據港交所提供的數據,2018年,新經濟公司在整個市場成交量中的貢獻是4%,而到了今年一季度,已經是快速上升到了30%。如果將香港市場當前的成交量看成三分天下的話,那麼其中的一分則來自2018年以後上市的新經濟公司。

從市值角度看,2018年以來上市的新經濟公司,其總市值佔香港市場總市值的27%。新經濟公司已經成爲資本市場增長的一個最主要的動力。

溫天納表示,隨着大批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由金融業主導港股市場的歷史,會慢慢改變,未來新經濟行業將領導港股市場,新經濟企業的上市,將會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港股市場,令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擴大,未來二級市場波動加劇,投資者也需要留意。

隨着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加劇,港股市場作用日益凸顯,特別是作爲國際金融市場,企業外匯的集資中心,港股定位不斷加強。

李辰持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爲,資金相對於優秀的公司永遠都是過剩的,“而且香港是無障礙連接全球資本的地區,如果國外資本看好中國和具體新經濟公司的發展前景,資金持續流入香港市場並買入新經濟股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李辰稱,新經濟才符合當前和未來經濟結構的發展方向,有長期走牛的邏輯,短期估值較貴,但是隨着業績對於估值的消化或者出現主動的估值調整,仍是最值得配置的板塊。

對於恒指未來的調整,其認爲,大的趨勢肯定偏向新經濟,但是恒指限定單個公司權重上限爲10% ,所以替代納入更多新經濟公司,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對於港股2021年投資前景,多家機構意見出現分歧。

有別於滙豐私人銀行及光大新鴻基都看好恒指今年可再挑戰29970點及29000點的預測,建銀國際則給出相對審慎的建議,該行預計港股今年全年大致呈前高後低的M型走勢,恒指2021年底可能下試25000點,年內最低或會觸及23500點水平。

富途證券認爲,2021年港股市場的潛在風險點在於:一是流動性拐點,隨着疫情修復,市場正在走向拐點的另一方;二是高估值陷阱,估值推動的增長或將迎來上限;三是需要在個股流動性和業績性之間尋求平衡;四是港股優質資產變多,打新中籤率高或成爲過去式。

(《財經》記者黃慧玲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