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浦东作为中国适时打出的“一张王牌”,成为改革开放新地标。如今,浦东再次承担“先行先试”的国家使命。而自“诞生”之日起,浦东的一举一动,从来不只是影响脚下1210平方公里的范围。

7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正式发布。7千余字,9大方面、27项内容,浓缩了如何支持浦东“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从一片农田上开发开放,今天的浦东不仅集聚了1.3万亿GDP、568万人口,分别占到上海全市的约1/3和1/4,更凭借一系列“全国第一”,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更令外界关心的是,“升级”后的浦东将如何引领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

“最重的担子、最硬的骨头”指向哪里——无疑是科技创新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振看来,面向未来,上海下一个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无疑是科创。

这次《意见》提出,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对浦东而言,接下来就是要以张江为基础,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谋求发展。这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而在长三角,“创新”早已成为主流思维。

今年1月,南京发布《关于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连续第四年将“新年第一会”的主题定为“创新”,连续四年发布市委“一号文件”支持创新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里,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在浙江余姚开幕。安徽省首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在蚌埠市拉开帷幕;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大会暨IC应用博览会则在苏州高新区举行……

数据显示,在3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139家企业集聚在长三角地区,占全部企业的近5成之多。

如何形成合力,“抱团”参与全球竞争?机制不可或缺。

7月20日,在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明确表态,支持浦东新区牵头建立区域联合攻关机制。科技部将支持长三角各类创新主体在若干战略领域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完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协同攻关机制,加强区域分工协作,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

为此,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何建华表示,在新形势下,浦东应该要在“新型举国体制”的“新”字上多下功夫,在动员、组织、激励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打造面向特定产业的战略科技力量,形成持续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攻坚克难的体系化能力。

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意见》为何还给浦东定下这样一个任务?。

《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同长三角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提升整体竞争力、影响力。同时,要强化上海港、浦东国际机场与长三角港口群、机场群一体化发展,加强江海陆空铁紧密衔接,探索创新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无疑将起到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尤其是在疫情下,在全球物流链供应链频现“堵点”、“断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充分发挥了资源统筹、疏堵保畅作用。

最近,一份《2020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全球排名第三,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宁波和舟山则首次跻身全球航运中心城市(城市群)综合实力前十强。

尽管目前长三角区域港口群已经跻身国际一流水平,但对标伦敦、新加坡等国际领先港口群发展经验,目前仍然有不少亟待加强和改善的问题。

包括,规划引领方面,区域港口群布局统筹不够,港口之间规划衔接不足;辐射带动方面,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绿色生态协同相对滞后;在制度创新方面,市场开放程度不够,信息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追赶的距离,给上海也给长三角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建华认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龙头,而浦东承载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功能。

支持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就是要浦东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出发,完整准确全面地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探索将新发展理念创造性转化为发展实践的方式路径,构筑区域发展的强大势能,带动上海、进而带动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提升我国经济总体效率注入强劲动力、提供示范样板。

7000多字的《意见》擘画了浦东新一轮的开放之路,每一句话要从纸上落到地上,都需要无数建设者只争朝夕、共同书写。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秦杨轲)

来源:看看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