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浦東作爲中國適時打出的“一張王牌”,成爲改革開放新地標。如今,浦東再次承擔“先行先試”的國家使命。而自“誕生”之日起,浦東的一舉一動,從來不只是影響腳下1210平方公里的範圍。

7月1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正式發佈。7千餘字,9大方面、27項內容,濃縮瞭如何支持浦東“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

從一片農田上開發開放,今天的浦東不僅集聚了1.3萬億GDP、568萬人口,分別佔到上海全市的約1/3和1/4,更憑藉一系列“全國第一”,成爲改革開放的窗口和現代化建設的縮影。更令外界關心的是,“升級”後的浦東將如何引領長三角乃至整個中國的發展?

“最重的擔子、最硬的骨頭”指向哪裏——無疑是科技創新

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振看來,面向未來,上海下一個與國際競爭的基礎無疑是科創。

這次《意見》提出,要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打造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羣,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對浦東而言,接下來就是要以張江爲基礎,加快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集成電路、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謀求發展。這也是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而在長三角,“創新”早已成爲主流思維。

今年1月,南京發佈《關於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創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連續第四年將“新年第一會”的主題定爲“創新”,連續四年發佈市委“一號文件”支持創新發展。

在剛剛過去的這一週裏,第七屆中國機器人峯會暨智能經濟人才峯會在浙江餘姚開幕。安徽省首屆國際新材料產業大會在蚌埠市拉開帷幕;中國集成電路設計創新大會暨IC應用博覽會則在蘇州高新區舉行……

數據顯示,在300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中,139家企業集聚在長三角地區,佔全部企業的近5成之多。

如何形成合力,“抱團”參與全球競爭?機制不可或缺。

7月20日,在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科技部明確表態,支持浦東新區牽頭建立區域聯合攻關機制。科技部將支持長三角各類創新主體在若干戰略領域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完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的協同攻關機制,加強區域分工協作,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推出一批高端產品,形成一批中國標準。

爲此,上海社科院研究員何建華表示,在新形勢下,浦東應該要在“新型舉國體制”的“新”字上多下功夫,在動員、組織、激勵以及資源配置等方面,不斷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打造面向特定產業的戰略科技力量,形成持續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攻堅克難的體系化能力。

共建輻射全球的航運樞紐,《意見》爲何還給浦東定下這樣一個任務?。

《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同長三角共建輻射全球的航運樞紐,提升整體競爭力、影響力。同時,要強化上海港、浦東國際機場與長三角港口羣、機場羣一體化發展,加強江海陸空鐵緊密銜接,探索創新一體化管理體制機制。

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無疑將起到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尤其是在疫情下,在全球物流鏈供應鏈頻現“堵點”、“斷點”,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充分發揮了資源統籌、疏堵保暢作用。

最近,一份《2020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顯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全球排名第三,國際影響力穩步提升。寧波和舟山則首次躋身全球航運中心城市(城市羣)綜合實力前十強。

儘管目前長三角區域港口羣已經躋身國際一流水平,但對標倫敦、新加坡等國際領先港口羣發展經驗,目前仍然有不少亟待加強和改善的問題。

包括,規劃引領方面,區域港口羣佈局統籌不夠,港口之間規劃銜接不足;輻射帶動方面,服務能力有待提升,綠色生態協同相對滯後;在制度創新方面,市場開放程度不夠,信息共享機制亟待建立。

追趕的距離,給上海也給長三角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建華認爲,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龍頭,而浦東承載了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重要功能。

支持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就是要浦東從根本宗旨、問題導向、憂患意識出發,完整準確全面地把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探索將新發展理念創造性轉化爲發展實踐的方式路徑,構築區域發展的強大勢能,帶動上海、進而帶動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爲提升我國經濟總體效率注入強勁動力、提供示範樣板。

7000多字的《意見》擘畫了浦東新一輪的開放之路,每一句話要從紙上落到地上,都需要無數建設者只爭朝夕、共同書寫。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秦楊軻)

來源:看看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