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全媒体 李珩

“别慌,你将手机凑近点,让我看看老人的腿。”7月21日下午3点多,透过屏幕,市急救医疗中心120指挥中心主治医师刘恋清楚地看到躺在地上表情痛苦的老人,其身后是轻轨站台阶。

“老人在下台阶时不小心摔倒,所以我们拨打了120。”轻轨工作人员大致说了情况。

“我怀疑老人有骨折,千万不要搬动他,急救人员马上就到。”凭着丰富的经验,刘恋迅速做出判断,并紧急通知救护车到现场急救。

有了刘恋的提前“介入”,医生提前了解到伤员的情况,也为院前急救节省了时间。

这让刘恋很感慨:“要是放在多年前,这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如今的院前急救越来越智慧,让我们的抢救更快、更精准。”

小)引导伤员交代具体位置

急救打120,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1988年,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成立,首次对外启用电话呼叫报警;1997年,全市9区12县正式开通统一的120专用医疗急救电话。

▲刘恋正在工作中。李珩摄

“120保障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我们要做的正是与死神赛跑。”刘恋今年39岁,于2006年加入120指挥中心,可那时的院前急救却有些“笨”。

以中心城区为例,市民在拨打120后,电话会接入市急救医疗中心120指挥中心,在明确伤员位置后,中心会指派距离伤员最近的医院派出救护车。

怎样明确伤员的具体位置,却是接线人员头疼的事情。“有的人急起来,根本说不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刘恋举例说,她曾遇到有人打120称自己在大石坝,可中心城区有两个大石坝,一个在江北区,一个在南岸区,到底在哪个大石坝,对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你能看得到江吗?是不是长江?”刘恋引导他道。

“是是是,是长江。”

刘恋当即判断出是位于南岸区的大石坝,便指派市五院救护车前往急救。

让刘恋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年冬天,她接到一个求救电话,对方称在位于南岸区某小区的8-5,等急救人员抵达该小区再次拨打电话,却始终没人接。

急救人员向刘恋反馈了情况,怎么办?那就用最笨的办法:一栋一栋地找。直到在某栋的8-5,急救人员听到屋内有手机响,敲门却无人反应,于是紧急找来消防人员破门而入。屋内,一家三口一氧化碳中毒已失去意识,幸好抢救及时,一家人化险为夷。

▲刘恋正在工作中。李珩摄

视交通拥堵情况“智慧”指派

能不能让急救再快一点?市急救医疗中心开始对120指挥调度系统进行数字化升级,加入电子地图、卫星定位等功能,随后又建设120智慧调度云平台主平台。今年6月,重庆市智慧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在市急救医疗中心投用,也是刘恋如今的工作地点。

记者看到,这是一个集高速计算分析调度系统、有线与无线综合通信系统、大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卫星及移动网络综合定位系统等为一体的指挥中心,全市783家医疗机构、1178辆救护车都接入该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每一辆救护车的运行情况,我们这里都能看到。”刘恋指着屏幕告诉记者。

在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的正是大足区人民医院一辆救护车抵达抢救现场的情景,医护人员将一名昏迷老人抬上了车,正在做相关处理。

这时,又有120电话接入指挥中心:南桥寺某小区有伤员需要急救。刘恋在屏幕上看到,距离该小区最近的是市中医院,可眼下从市中医院到该小区一路非常拥堵,反方向道路通畅,于是刘恋选择了在反方向的距离稍微远一点的江陵医院。

对于说不清地址的求助,刘恋还可以发短信至对方手机上,点下短信链接,指挥中心就能看到其所在的位置。

视频连线指导现场急救

可即使再快,从派出救护车到抵达现场,仍需要一段时间,如何利用这一空窗期?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急视飞救科技研发了急视救APP,实现了视频呼叫、一键定位、视频指导等功能,使急救各环节更加精准、高效。

刘恋还记得,急视救第一次运用于院前急救是在2018年8月,当时G65包茂高速渝湘段出城方向发生一起化危品车与小轿车的追尾事故。事故中,小车内有两人被困,一人被卡于副驾驶,一人被卡于车后排处,两人面部表情痛苦,精神比较恍惚,如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救治措施,可能造成不可预知的结果。

接到报警后,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马上联系上去处理现场的高速执法人员,通过急视救,执法人员将伤者视频传回医院,急救医生给予了急救指导。由于提前了解了病情,相关专业医生在急诊室提前做好了接诊准备,两名伤员到达医院后10分钟内,医生就完成了床旁B超检查,并对伤员的伤势有了初步掌握,X片、CT等结果也很快得到确认。

“如果遇到聋人、盲人群体,急视救还能一键报警,弥补了传统120电话报警的缺陷。”刘恋说。

截至目前,急视救系统已完成有效接警2800余次,视频指导救援510余起。

当天晚上8点,在值守12小时后,刘恋才下班,“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这一点从未改变,我希望院前急救能更智慧,守护更多人的健康。”刘恋说。

来源:重庆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