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全媒體 李珩

“別慌,你將手機湊近點,讓我看看老人的腿。”7月21日下午3點多,透過屏幕,市急救醫療中心120指揮中心主治醫師劉戀清楚地看到躺在地上表情痛苦的老人,其身後是輕軌站臺階。

“老人在下臺階時不小心摔倒,所以我們撥打了120。”輕軌工作人員大致說了情況。

“我懷疑老人有骨折,千萬不要搬動他,急救人員馬上就到。”憑着豐富的經驗,劉戀迅速做出判斷,並緊急通知救護車到現場急救。

有了劉戀的提前“介入”,醫生提前瞭解到傷員的情況,也爲院前急救節省了時間。

這讓劉戀很感慨:“要是放在多年前,這是很難想象的事情,如今的院前急救越來越智慧,讓我們的搶救更快、更精準。”

小)引導傷員交代具體位置

急救打120,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1988年,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成立,首次對外啓用電話呼叫報警;1997年,全市9區12縣正式開通統一的120專用醫療急救電話。

▲劉戀正在工作中。李珩攝

“120保障着人民羣衆的生命健康,我們要做的正是與死神賽跑。”劉戀今年39歲,於2006年加入120指揮中心,可那時的院前急救卻有些“笨”。

以中心城區爲例,市民在撥打120後,電話會接入市急救醫療中心120指揮中心,在明確傷員位置後,中心會指派距離傷員最近的醫院派出救護車。

怎樣明確傷員的具體位置,卻是接線人員頭疼的事情。“有的人急起來,根本說不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劉戀舉例說,她曾遇到有人打120稱自己在大石壩,可中心城區有兩個大石壩,一個在江北區,一個在南岸區,到底在哪個大石壩,對方卻怎麼也想不起來。

“你能看得到江嗎?是不是長江?”劉戀引導他道。

“是是是,是長江。”

劉戀當即判斷出是位於南岸區的大石壩,便指派市五院救護車前往急救。

讓劉戀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年冬天,她接到一個求救電話,對方稱在位於南岸區某小區的8-5,等急救人員抵達該小區再次撥打電話,卻始終沒人接。

急救人員向劉戀反饋了情況,怎麼辦?那就用最笨的辦法:一棟一棟地找。直到在某棟的8-5,急救人員聽到屋內有手機響,敲門卻無人反應,於是緊急找來消防人員破門而入。屋內,一家三口一氧化碳中毒已失去意識,幸好搶救及時,一家人化險爲夷。

▲劉戀正在工作中。李珩攝

視交通擁堵情況“智慧”指派

能不能讓急救再快一點?市急救醫療中心開始對120指揮調度系統進行數字化升級,加入電子地圖、衛星定位等功能,隨後又建設120智慧調度雲平臺主平臺。今年6月,重慶市智慧急救指揮調度中心在市急救醫療中心投用,也是劉戀如今的工作地點。

記者看到,這是一個集高速計算分析調度系統、有線與無線綜合通信系統、大數據存儲與處理系統、衛星及移動網絡綜合定位系統等爲一體的指揮中心,全市783家醫療機構、1178輛救護車都接入該平臺進行統一管理。

“每一輛救護車的運行情況,我們這裏都能看到。”劉戀指着屏幕告訴記者。

在中心大屏幕上,顯示的正是大足區人民醫院一輛救護車抵達搶救現場的情景,醫護人員將一名昏迷老人抬上了車,正在做相關處理。

這時,又有120電話接入指揮中心:南橋寺某小區有傷員需要急救。劉戀在屏幕上看到,距離該小區最近的是市中醫院,可眼下從市中醫院到該小區一路非常擁堵,反方向道路通暢,於是劉戀選擇了在反方向的距離稍微遠一點的江陵醫院。

對於說不清地址的求助,劉戀還可以發短信至對方手機上,點下短信鏈接,指揮中心就能看到其所在的位置。

視頻連線指導現場急救

可即使再快,從派出救護車到抵達現場,仍需要一段時間,如何利用這一空窗期?

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重慶急視飛救科技研發了急視救APP,實現了視頻呼叫、一鍵定位、視頻指導等功能,使急救各環節更加精準、高效。

劉戀還記得,急視救第一次運用於院前急救是在2018年8月,當時G65包茂高速渝湘段出城方向發生一起化危品車與小轎車的追尾事故。事故中,小車內有兩人被困,一人被卡於副駕駛,一人被卡於車後排處,兩人面部表情痛苦,精神比較恍惚,如不能及時採取有效救治措施,可能造成不可預知的結果。

接到報警後,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馬上聯繫上去處理現場的高速執法人員,通過急視救,執法人員將傷者視頻傳回醫院,急救醫生給予了急救指導。由於提前瞭解了病情,相關專業醫生在急診室提前做好了接診準備,兩名傷員到達醫院後10分鐘內,醫生就完成了牀旁B超檢查,並對傷員的傷勢有了初步掌握,X片、CT等結果也很快得到確認。

“如果遇到聾人、盲人羣體,急視救還能一鍵報警,彌補了傳統120電話報警的缺陷。”劉戀說。

截至目前,急視救系統已完成有效接警2800餘次,視頻指導救援510餘起。

當天晚上8點,在值守12小時後,劉戀才下班,“治病救人是醫生的職責,這一點從未改變,我希望院前急救能更智慧,守護更多人的健康。”劉戀說。

來源:重慶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