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畝重慶三峽陽菊示範園內,成片的陽菊綻放。(受訪者供圖)

遊客在陽菊示範園參觀遊覽。通訊員 陳衛 攝/視覺重慶

雲陽縣盤龍街道革新村的種植戶在採收陽菊。通訊員 陳衛 攝/視覺重慶 (本版照片均爲資料照片)

6月15日,南京農業大學與雲陽就菊花新品種引進、資源研究和農旅融合項目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6月下旬,圍繞“現代農業示範園+文化康養綜合體”項目,雲陽和中國林業集團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攜手要將重慶三峽陽菊現代農業示範園打造成鄉村振興的產業樣板。

今年以來,雲陽在三峽陽菊產業的發展上頻頻出招:一是通過統一種植技術標準,從源頭把控質量,提高菊花品質;二是通過開發菊花餅、菊花日化品等產品,用精深加工產品提高產業附加值;三是把陽菊產業和當地的鄉村旅遊結合起來發展,通過農旅融合延長產業鏈。

按照這個發展思路,三峽陽菊將實現快速擴張:未來5年,其種植面積將從如今的4.3萬畝增加到30萬畝,其中雲陽作爲核心種植區發展10萬畝,周邊5區縣墊江、萬州、忠縣、開州、奉節發展20萬畝,帶動這些地區數萬菊農增收致富,成爲三峽庫區實現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之一。

瓶頸

粗放種植困擾產業發展

7月6日,記者來到位於雲陽縣城的三峽陽菊專賣店,這家店的老闆是三峽陽菊領軍人物楊雪梅。

專賣店裏,菊花茶、菊花餅、菊花精油等產品擺滿了貨架。不時有顧客進門挑選,其中還有部分夾雜外地口音的遊客,時不時和楊雪梅聊幾句,讓她推薦幾款伴手禮。

楊雪梅是雲陽縣堰坪鎮中升村人,2007年她從外地引進杭白菊,成爲雲陽第一個種菊花的人。在專家的技術支持下,她又成功培育出三峽陽菊。

通過政府的引導,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經過十餘年發展,“三峽陽菊”成爲重慶知名的農產品品牌,雲陽18個鄉鎮、41個村,2.1萬戶農民種植菊花3.9萬餘畝,大小經營主體數百家,年產值近1億元,相比2017年面積實現翻番,小菊花成爲當地農民的“致富花”。

隨着規模的快速擴張,三峽陽菊產業發展的問題也日益顯現:當地農民看到種菊花賺錢就跟風種植,但他們大多沒有成熟的技術,種出來的菊花參差不齊,也缺乏市場競爭力。

楊雪梅說,由於缺勞力、缺技術,大多數村民種菊花只顧兩頭:一頭是種苗子,一頭是採菊花,管護過程中的鋤草、修枝、施肥等基本都不管,菊苗和野草時常夾雜在一起生長。

這樣種出來的菊花,品質可想而知。“100斤鮮菊花最多能挑十幾斤符合標準的。”楊雪梅說。

“菊花品質沒有保證帶來的惡果,不只是賣不起價錢,影響農民收入那麼簡單。”雲陽縣農業農村委主任鍾學坤分析說,原料品質沒有保證,也無法上馬規模化的精深加工項目,導致整個產業的發展停滯不前。

提質

統一種植標準從源頭把控質量

張超原本是三峽陽菊的經銷商,但現在他已轉型成爲三峽陽菊種植技術的把關人。

前些年,三峽陽菊已漸成規模,佔有全國近20%的市場份額,產品基本不愁銷。2019年,張超從國企辭職,專門從事三峽陽菊收購,從菊農手中購進菊花後再賣給楊雪梅的加工廠。

由於長期與菊農打交道,他對菊農的種植方式比較瞭解,菊農種菊花的方式非常粗放,任其野蠻生長,因此種出來的菊花大小、色澤相差較大,品質越來越差。

張超認爲,要把產業做大做強,必須得從提升原材料的品質入手。一次偶然的機會,張超加入了楊雪梅的芸山農業公司,從市場端轉戰生產端,專門負責菊花品質的把關,向農民推行統一的種植技術標準。

農民種地,全憑經驗,要說服他們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種植,難度不小。

2019年4月,張超到雲陽縣盤龍街道革新村宣傳講解標準種植技術時,一組村民黃漢明的牴觸情緒尤爲強烈:“我種的陽菊不見得比哪個差,要你來給我講技術?”

張超約定和黃漢明來一次“比武”:兩人在同一地塊各栽種1畝由公司提供的苗子,約定10月採收時比產量。結果,黃漢明辛苦栽種的菊花產量僅有400多斤,張超的收成卻超過了1000斤。眼見爲實,黃漢明服氣了,主動找到張超拜師,村民們也都願意照着張超教的方法科學種植。

7月7日,在張超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三峽陽菊的標準化種植基地——萬州區太安鎮紅豐村的陽菊基地,這裏鬱鬱蔥蔥的菊花苗整齊排列,便道、溝渠、智能化的滴灌系統在田間縱橫交錯,蔚爲壯觀。

張超介紹,基地在品質把控上,堅持不使用化肥農藥,按照有機綠色的要求精細化種植,先後獲得了中國、歐盟、美國及日本有機食品認證,同時還通過了亞洲品牌認證,成爲目前國內唯一獲此殊榮的菊花品牌。目前,在雲陽,像這樣嚴格按實行標準化種植的示範區有1萬畝。

同時,芸山農業公司牽頭成立了陽菊種植培訓學校,11位專家不定期到各個鄉鎮村社的田間地頭對種植大戶、以及學習能力強的村民進行技術培訓,並制定了《三峽陽菊種植栽培技術規程》和《三峽陽菊等級分選的細則》。

“我們正按照‘1個技術員+若干個土專家’包片發展模式,推行三峽陽菊的標準化種植模式,現在已在雲陽18個鄉鎮推廣,周邊墊江、萬州、忠縣、奉節、開州也進行了推廣。”鍾學坤說,未來,他們還將聯合各個區縣的陽菊基地,建立陽菊產業聯盟,在更大範圍內統一技術標準。

突破

“接二連三”培育產業增長點

在張超等人爲提升三峽陽菊品質不斷努力的同時,還有一些業內人士在不斷改進生產工藝和研發加工產品,在產業精深加工上邁開了步子,王華幫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芸山農業公司在雲陽紅獅鎮投資建了一家三峽陽菊加工廠,王華幫正是加工廠的生產主管。

“說是加工廠,其實就是簡單的殺青和烘乾,只能算初級產品,只不過附加值比賣鮮花略高一點。”他說,經過幾年的發展,產品在市場上漸漸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幹菊花還出口到了新加坡、英國等海外市場。

“賣初級產品利潤不高,就算是出口,扣除相關費用,和在國內銷售的利潤也大致相當。”王華幫說,菊花的初級產品市場也在漸漸飽和,去年,雲陽菊花年產量有2000多噸,基本上賣的都是初級產品,而這些初級產品有相當一部分被其它地方的企業買去用於精深加工。

“三峽陽菊一直在爲其他企業做嫁衣。”王華幫坦言,產業要做大,必須要向精深加工要效益。作爲生產主管,他時常到全國各地去參加一些展會,近幾年,江浙一帶的菊花生產龍頭企業,推出了菊花精深加工品,如菊花小喫、菊花面膜、菊花精油等,很受市場歡迎。

針對市場需求,王華幫四處學習精深加工技術,一方面通過技術改革,提高精深加工的效率,另一面,購進大機器設備,經過反覆試驗,最終牽頭研製出菊花餅、菊花精油等日化品。同時,結合市場需求,王華幫還研製了一系列以菊花爲原料的功能性飲品、食品、用品。

“粗略計算,精深加工產品附加值能提高近70%。”王華幫說,如今菊花餅、菊花精油等日化系列產品都取得了成功,小部分產品已開始出售,很受青睞。目前,公司正在擴建廠房和增添新的設備,準備實現大批量生產。

鍾學坤介紹,雲陽一方面將加大與科研院校、機構的合作,研發更多三峽陽菊產品。另一方面,將建設一個綜合性的三峽陽菊精深加工基地,並以精深加工基地爲核心,在全市30萬畝種植區規劃配套建設若干個年加工能力600噸以上幹菊花的加工廠。

除了精深加工外,三峽陽菊產業還找到一個新的增長點,那就是通過農旅融合延長產業鏈。

2020年,雲陽建立了800餘畝的重慶三峽陽菊示範園,示範園建成後,與當地的龍缸景區、張飛廟形成旅遊環線,成爲一個網紅打卡點。去年示範園一期工程開園,國慶期間菊花盛開,示範園接待遊客超過4萬人次,累計營業額達到275萬元。目前,示範園正在加快建設二期工程,力爭在今年國慶前開門迎客。

記者手記>>>

產業“接力”還需提檔升級

產業扶貧是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本組跑好鄉村產業“接力賽”系列報道涉及的石柱中益鄉的蜂蜜、秀山的山銀花、豐都的蛋雞、巫山脆李、城口老臘肉和三峽陽菊等就是帶動能力較強的扶貧產業,它們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三農”工作已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發展階段。但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就需要扶貧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用實現產業振興的標準來衡量,一些扶貧產業在新發展階段,卻暴露出生產經營粗放、產業鏈條不完善、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差等問題。

三峽陽菊近些年雖然有了一定規模,但產品品質不高、精深加工沒有跟上,導致產業難以做大作強。記者不久前採訪的巫山脆李產業同樣是如此,由於農戶普遍沒有采用大棚種植,在成熟季節遇到暴雨災害天氣,就會出現大面積的落果、裂果,影響了收成,加上外地李子搶市,農民收入下滑就在所難免。

因此,只有推進扶貧產業提檔升級,不斷提高其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才能爲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有力支撐。

那麼,扶貧產業應該如何提檔升級,才能順利實現“接力”?

一是強化科技支撐,提升農產品品質。比如三峽陽菊可以推行優質種苗,實行標準化種植,豐都蛋雞可以引入優質種苗企業,完善產業鏈條應對市場競爭。

二是推動產業“接二連三”,提高產業附加值。比如三峽陽菊可以引入精深加工項目,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城口老臘肉可以打造臘肉“主題小鎮”,走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三是提升線上線下的營銷能力,增強品牌競爭力。比如秀山山銀花可以利用電商平臺等方式加強線上營銷,巫山脆李可結合當地景區旅遊資源擴大品牌影響力。

來源:重慶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