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全媒體 楊鈮紫 實習生 封美如

“小朋友們,看看這是什麼動物?”“這個圖案是什麼形狀和顏色的?”......7月20日,在重慶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老師正在爲殘疾孩子們上聽力語言康復訓練課,孩子們接收老師的指令,認真完成每一個訓練動作。

這是市殘聯紮實做好“我爲羣衆辦實事”實踐活動的具體舉措之一。瞄準身體康復、就業技能、行動的無障礙這三大殘疾人羣體最爲迫切的需求,全市殘聯繫統以“一問二幫三送”爲抓手,爲殘疾人朋友辦實事、解難事。

由“被動”變“主動” 針對性爲殘疾人服務

何爲“一問二幫三送”?市殘聯相關負責人解釋, “一問”是向殘疾羣衆廣泛“問需求”——“全系統問”“全覆蓋問”“全方位問”,全面掌握各類殘疾人現實需求,爲制定各類惠殘助殘政策提供支撐。

“二幫”是幫就業、幫創業。堅持以爲殘疾人增收爲目標,開展“參謀項目幫”“資金扶持幫”“對接崗位幫”。

“三送”是針對殘疾人普遍存在的身體功能障礙需要康復、就業能力較弱需要技能、參與社會活動較少需要便利等實際需求,主動開展“送康復”“送技能”“送便利”服務。

市殘聯相關負責人介紹,從今年3月開始,一萬多名殘疾人工作者,對全市90.6萬持證殘疾人進行走訪詢問和蹲點調研,根據他們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康復、就業、增收。“一問二幫三送”實現了變“等殘疾人上門找”爲“走下去主動問”,變“讓殘疾人自謀生計”爲“幫殘疾人找出路”,變“讓殘疾人等服務”爲“爲殘疾人送服務”。

解決就業難題 讓殘疾人真正融入社會

就業,是殘疾人融入社會並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

“你好,我是重慶移動愛心通的客服,請問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嗎?”每天早9點到晚6點,陳亞星都會守在電話前耐心爲前來諮詢的殘疾人朋友解答問題。

陳亞星今年22歲,長相乖巧、聲音甜美,但患有先天性脊柱側後凸畸形,肢體殘疾四級。去年,她從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專科畢業後,做過文員,後來受疫情影響回老家待業。

由於身體原因,陳亞星雖然有知識有文化,但要真正融入社會還是困難重重。轉機出現在今年6月,一次偶然,陳亞星瞭解到重慶移動爲殘疾人打造的“愛心通”電話卡,並通過每週六晚“愛心通”直播間知道了“職有愛”殘疾人求職平臺,抱着試一試的心態,陳亞星投遞了簡歷。“我在上面看到了招愛心通客服,就想試試,沒想到投了簡歷三天後工作人員就讓我過來面試,最後被錄用了,當時真的太高興了。”

據瞭解,“職有愛”是市殘聯和重慶移動聯合打造、專門針對殘疾人就業求職的微信公衆號,平臺集殘疾人快捷求職登記、用人單位招聘信息發佈、殘疾人職業技能線上培訓爲一體,上線以來受到廣大殘疾人的關注。

除了陳亞星,在重慶移動愛心通還有幾位殘疾人,他們都是通過“職有愛”平臺找到了現在的工作。今年33歲的張建,雙腳需要靠手杖或輪椅來支撐行動,肢體殘疾二級,目前除了爲重慶移動愛心通客戶提供問題諮詢,同時也在愛心通“直播間”負責惠殘政策宣傳。作爲殘疾人,他對殘疾人的不易感同身受,每次接到殘友的電話諮詢,張建總是認真記錄,耐心解答,他說,“殘疾人不容易,大家要互相幫助。”

由於張建腿腳不便,公司特別關照允許他在家辦公,如果臨時要回單位,公司還安排同事開車去家裏接他。“同事之間不會因爲我是殘疾人而戴有色眼鏡,大家真誠交往、互相關心,有時下班後還會跟同事聚餐,讓我感覺真正融入了社會,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職有愛”項目負責人石林介紹,與普通求職平臺不同,“職有愛”上面的招聘信息是高度匹配殘疾人的,目前有上千家企業在平臺發佈了招工信息,據統計,自5月底平臺上線以來已經有3000多關注量,求職登記量達600多條,用戶滿意度達到98%。

除了積極打造線上求職平臺,市殘聯還在線下舉辦了各級各類專場招聘會80多場,累計提供工作崗位6000多個,已達成就業意向3000餘人,助力殘疾人就業。

爲讓殘疾人掌握技能方便就業,全市各級殘聯還廣泛開展給殘疾人送技術、送技能。今年,市殘聯制定印發了《重慶市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項目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並迅速實施。

截至目前,全市殘聯繫統已針對不同殘疾類別、學歷層次和就業需求,開展了咖啡製作、插花、刺繡、盲人保健按摩(初級、中級)、汽車美容等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765人,種植、養殖、家庭手工業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預計今年將完成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5000人次。

針對殘疾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市殘聯對全市生源地高校696名應屆殘疾人畢業生進行梳理比對,制定了“一人一案、一人一策”的幫扶方案,今年已累計幫助108名殘疾人大學生就業。

實現康復期望 已爲4299人(次)殘疾兒童送去康復救助

身體康復,是殘疾人羣體最爲迫切的三大需求之一。

來自梁平區屏錦鎮的丹丹(化名)是一名聽障兒童,由於家庭困難,聽力一直得不到有效治療。得知她的情況後,市區兩級殘聯爲她植入了人工耳蝸,還安排她到重慶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進行康復訓練,一萬餘元的手術費和每年兩萬元的康復費用也全部減免。

丹丹的母親陸芳說,以前沒做手術的時候,丹丹一點都不會說話。做了手術之後,就開始有些聽力了。

現在,經過半年多的康復訓練,丹丹已經能聽懂簡單的語句,進行日常基本交流對話及執行簡單的指令,也能唱一些簡單的兒歌。

“丹丹的康復效果較好,她自己很努力,也很聰明。”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聽力語言康復中心主任冷明蓉介紹,孩子做手術後,康復中心會提供集體課和個訓課的訓練。像丹丹這個年齡的集體課是學前教育部分,結合普通幼兒園的藝術、社會、科學、健康、語言五大領域課程進行基礎性訓練,個訓課的訓練包括聽力、語言、言語、認知、溝通以及五大領域的綜合性訓練。老師會盡量把課程融入到孩子的生活和康復訓練中,以便孩子後期到普通幼兒園能夠更快融合到集體中。

據瞭解,今年以來,各級殘聯已爲4299人(次)殘疾兒童,送去了手術、輔助器具適配和康復訓練等康復救助服務。

家庭無障礙改造讓殘疾人生活更方便

行動難,是殘疾人最盼望解決的一件難事。渝北區大盛鎮天險洞村的廖有勤、王光麗夫婦均爲視力殘疾人,在家裏的行動都不方便。當地殘聯爲他家進行了家庭無障礙改造,家裏的廚房,按照殘疾人的需求,進行了竈臺降低等改造。乾淨整潔的操作檯面、安全穩固的L型扶手給這個一戶多殘的家庭帶來了諸多方便,讓夫妻倆能夠自己方便地做飯,也方便了生活。

同樣在大盛鎮大盛村肢體殘疾人張貴花的家裏,由區殘聯爲她修建的廁所不僅乾淨整潔,還安裝了馬桶、抓杆,地面也做了防滑處理。“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們才過上了現在的好日子!”看着眼前經過改造的房子,張貴花激動不已。

據悉,在爲殘疾人辦實事中,殘聯協調各級相關部門,加快家庭無障礙改造工程的進行,今年將爲2000戶有需求的殘疾人家庭提供居家無障礙改造服務,讓殘疾人生活便利。

來源:重慶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