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房價趕超一線、工資不如二線,光靠砸錢,這城市能留住人?

來源:時代週報

廈門大手筆讓大學生“留廈來”。

7月1日起,廈門對新引進的博士、碩士、“雙一流”及世界排名前200名大學畢業生進行補貼,標準分別是8萬元/人、5萬元/人、3萬元/人,其他高校應屆本科生每人1萬元。

同爲經濟特區,廈門的人才補貼標準比深圳高了一倍——此前,深圳的人才補貼標準爲本科生1.5萬元/人、碩士2.5萬元/人、博士3萬元/人。9月1日起,深圳新引進人才不再受理發放租房和生活補貼。

人才補貼只是廈門優化人才服務保障的一項舉措。近日,廈門推出了包括提高補貼、人才安居、個稅獎勵等六條舉措,被稱爲“留廈六條”。在引進人才這件事上,廈門越來越捨得花錢了。

在中央要求“過緊日子”,各級財政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的背景下,時代週報記者梳理發現,廈門市人社局在制定部門預算時,已經連續兩年壓減支出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支出從2019年的9.45億元,下降到2021年的7.36億元。

儘管廈門市人社局的總支出有所下降,但引進人才的費用卻大幅提升——2019年爲1.23億元,佔比13.05%,2020年提高到2.26億元,佔比28.9%,2021年爲2.01億元,佔比仍然高達27.36%。

據統計,在中國近十年常住人口增速最快的十個城市中,就有廈門。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2020年廈門全市常住人口516.39萬人,十年共增加163.26萬人,增長46.23%。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土地面積僅有1700.61平方公里,在全國近300個地級市中排名倒數。相較於動輒一萬平方公里以上的省內城市福州、泉州,以及同樣爲副省級城市的青島、大連,廈門面積的確小了很多。

在地少人多且財力緊張的情況下,廈門爲何還要加大力氣讓人“留廈來”?

產業規模不夠大,大企業不夠多

俗話說,以城聚人、以人聚產、以產興城。

改革開放前,廈門還只是海防前線的一個邊陲小城,在中國經濟版圖中並不起眼。自1980年,廈門成爲國內四大經濟特區之一(另外三個是深圳、珠海、汕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特區建立之初,廈門將發展的重心放在工業上,確定“以工促貿,以工業發展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2012年是廈門三次產業結構轉折性的一年,第三產業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標誌着廈門的經濟結構從以工業經濟爲主向以服務經濟爲主過渡。

經過40年發展,廈門地區生產總值(簡稱GDP)從1980年的6.4億元,擴大至2020年的6384.02億元,增加997倍。2019年,廈門人均GDP首次突破2萬美元大關,已經達到發達經濟體的標準。

如今,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爲廈門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基本形成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信設備、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軟件和信息服務爲特色的產業體系。2019年,廈門電子信息產業規模近5000元。根據規劃,到2025年,廈門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將翻倍,承擔突破萬億級產值的重任。

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也吸引了一批知名企業——戴爾全球最大生產基地落戶,神州鯤泰、浪潮等IT企業陸續落地。廈門本土企業也表現不俗,宏發股份生產的繼電器佔有率居全球第一,法拉電子的薄膜電容器市場佔有率居全球前三。這些產業優勢,使得廈門在計算機整機、服務器、電子元器件等領域擁有全球影響力。

不過,放眼全國,與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以及杭州、成都、南京、武漢等強二線城市相比,廈門的高新產業發展仍存在不小差距。

同樣將電子信息產業作爲支柱產業之一的成都,早在2016年,其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就接近5000億元。2020年更是突破了1萬億元,這比廈門規劃的時間還早了四五年。如今,成都已吸引了英特爾、京東方、富士康、華爲等電子信息產業鏈上的頭部企業入駐,覆蓋“芯、屏、端、網”四大模塊,產業競爭的實力強勁。

根據胡潤研究院去年8月發佈的《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意指創業十年且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北京有93家獨角獸企業,在國內遙遙領先,上海有47家,杭州和深圳各有20家。

但反觀廈門,此類企業仍然偏少。根據福建省經濟信息中心編制的《福建省“獨角獸”“瞪羚”企業發展報告(2021年)》,福建省數字經濟領域共有6家獨角獸企業,廈門僅有四三九九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入選。

不過,廈門有20家企業被列爲“未來獨角獸企業”。

廈門人王凱對時代週報記者感嘆道,雖然廈門有新興產業,但是孵化出來的大企業不多,缺少巨頭企業,“互聯網企業要看地域、基因,比如杭州有阿里巴巴,很多企業都是圍繞阿里巴巴做電商的。”

不止高端產業規模不大、獨角獸企業數量偏少,廈門一定程度上還缺乏高端人才。

廈門市統計局課題組2020年發表的《廈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探研》一文指出,從擁有 985和211大學數量看,北京、上海、南京、武漢、西安分別有 26、10、8、7、7所,而廈門僅有1所,高端人才供給不足,對產業發展支撐不夠。

上述文章還稱,廈門創新高校、科研院所不足。全國科技創新高校30強、科研院所30強中,北京和廣東表現最爲突出,而廈門高校和科研院所並未在30強中佔據一席之地,“這一狀況已影響到高端人才集聚”。

或許正是爲了解決這樣的人才現狀,廈門在推出的“留廈六條”中,有不少側重於針對高端人才的措施。

譬如,在配偶安置方面,新引進到廈門市有關單位的高層次人才和全日制博士,其配偶符合規定可統籌安排工作;在子女入學方面,C類及以上高層次人才子女可根據人才類型,結合本人意願和就近入學原則,由市、區教育部門統籌安排入學;在個稅獎勵方面,B類及以上高層次人才,按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給予補貼。

房價高工資低阻礙“留廈”

人們提到廈門,腦海裏的印象多數是:咖啡廳、海灘、陽光,基本都是與旅遊或文藝有關。但對於在這座城市打拼的人來說,印象感受最深的卻是高昂的房價。

在一定程度上,房價和工資甚至已經成爲年輕人“留廈”的主要障礙。

從房價上看,廈門甚至已經超過了個別一線城市。全國房價行情網數據顯示,2021年6月,廈門二手房平均單價爲49096元/每平米,排在全國各大城市第4位,僅次於深圳、上海、北京,不僅超過了一線城市廣州(43945元/每平米),也超過了杭州、南京、天津等強二線城市。

房價跟收入掛鉤——如房價高,收入也高,人們購房壓力也不會很大。但從全國來看,廈門的平均工資與房價的地位並不匹配。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發現,2019年,廈門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年平均工資全省最高,爲96193元,名義增長14.7%。儘管廈門的年平均工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也高於武漢、成都等內陸城市,但距離北上廣深還有差距,而且低於同屬於沿海地區的南京、蘇州、寧波、無錫、青島等二線城市。

房價收入比,是指出一個地區一套住房的平均總價與當地居民家庭年度平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可以反映出一個城市購房的難以程度。

根據易居研究院發佈《2020年全國50城房價收入比研究報告》,廈門的房價收入比爲23.1,排在深圳、三亞、上海、北京之後。由此說明,廈門的購房難度較大。 

2020年12月,廈門市統計局曾發佈的《廈門經濟抗風險能力實證分析》報告稱,購房壓力、子女教育等問題是廈門對人才吸引力不強的主因。

有一句吐槽在廈門廣爲流傳,“廈門以一個三流城市的底子,擠進了二流城市的行列,卻總認爲自己應該是一流城市,這就是廈門人的痛苦所在。”也有人總結,廈門是一線城市的房價、二線城市的工資、三線城市的GDP。

“廈門有很多景區,環境好,吸引了很多有錢人。物價和房價是遊客、全國的有錢人撐起來的,但當地人的收入甚至不如一些二線城市。”廈門大學2015屆畢業生馬曉運(化名)畢業後並沒有選擇留在廈門,而是前往工作機會更多的北京。他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廈門的房價高,就業機會少,缺少合適的好公司。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長髮對時代週報記者說,前幾年的確出現年輕人逃離廈門的情況,因爲房價高,收入情況不太理想;加上廈門“小而美”,沒有完整的產業鏈對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夠。

除了高房價,丁長髮認爲,廈門南邊有珠三角,北邊有長三角,“這兩大城市羣都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方,對廈門的人才、資金、技術的虹吸效應比較厲害”。

爲了解決住房問題,在近日推出的“留廈六條”中,廈門優化了高層次人才住房政策,大大縮短了人才住房產權贈送的年限要求。此前,人才住房交房入住滿21年後,政府可將人才應繳土地收益等相關價款全額贈送給人才。本次政策優化後,年限由21年縮短至10年。

此外,據廈門日報報道,近期,廈門市有關部門正在研究更優惠的人才住房保障體系,計劃加大新就業大學生等青年羣體租賃住房保障工作,近期將推出在廈大學生“五折租房”等舉措,讓更多人才能夠安心來廈工作生活。

對標全國先進城市

在全國城市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廈門已經明確了發展目標——到“十四五”末,全市經濟總量突破萬億、人均突破3萬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廈門經濟體量比較小。2020年廈門GDP爲6384.02億元,在全國各大城市中排在第34位,煙臺、常州、徐州、唐山等一大批城市均在廈門之前。在福建省內,廈門也長期位居泉州、福州之後,僅位列第三位。

從產業發展上看,廈門確定了培育三大萬億產業集羣:電子信息、航運金融貿易、文化旅遊會展。同時,打造十餘條千億產業鏈羣,全面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這些產業鏈羣包括: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軟件和信息服務、機械裝備、生物醫藥與健康等。

近兩年,廈門人才政策層出不窮。尤其是2019年以來,廈門提出每年接收高校畢業生5萬人、6萬人、7萬人,堅持一手抓外地院校引進來,一手抓本地高校留“廈”來。

一方面,吸引人才的力度,讓更多的人才留在廈門。另一方面,廈門也推出了多項舉措激勵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2019年5月,廈門市政府印發《廈門市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若干措施》),提出九條舉措,包括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行業領軍企業承擔國家級創新項目、鼓勵建設高水平創新載體等。

2020年12月,廈門對《若干措施》中的企業自主研發費用補助政策相關內容進行調整優化,建立起更爲精準有效的企業研發費用補助機制,進一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按照調整後的政策,對廈門企業上年度自主研發費用在200萬元(含)以上、400萬元以下的,給予20萬元補助。

效果慢慢顯現。今年廈門第一季度GDP增長21.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這幾年廈門採取很多政策,讓不少廈門大學畢業生留下來。而且廈門也在打造多個千億產業鏈,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人才到廈門發展。”丁長髮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