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聽過這樣一種說法沒?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我國“天和”將在很長時間內成爲世界上唯一服役的空間站,許多人爲此沾沾自喜。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僞命題,作爲一個耗資1500億美元,十幾個國家共同參與的國際空間合作重大項目,顯然不會這麼輕易就放棄的。這不?就在21日下午,俄羅斯成功發射了一個新的核心艙,準備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據媒體報道,當地時間7月21日17時58分,俄羅斯在位於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用一枚“質子-M”運載火箭,成功將20.5噸重的“科學”號多功能實驗艙送入預定軌道。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稱,“科學”號將在8天后,也就是7月29日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科學”號雖然是多功能實驗艙,但是它具備完整的核心艙功能,包括節點艙、調姿和軌道維持發動機、生命保障系統,以及操作系統總“開關”,基本類似於我國的“天和”核心艙,它的目標是替換目前已經不堪重負的“星辰”號服務艙,爲國際空間站續命。

而在具體對接上,它原先計劃安裝在“晨曦”號實驗艙現有的位置上,但是現在已經調整爲接替“碼頭”號對接艙所佔用的“星辰”號對接口,也就是說“科學”號上天之後,“星辰”號服務艙將脫離軌道,墜入大氣層燒燬,整個國際空間站將拆散,然後再進行重組。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除了依賴國際空間站上17米的“加拿大臂2”進行重組之外,“科學”號實驗艙此次也帶上去了一個機械臂,即由歐洲研製的ERA,它的長度有11米,和中國“天和”核心艙上的“大臂”一樣,擁有7個自由度,可以爬行。

也就是說,這是目前現役的第二個可以爬行的機械臂了。此前的“加拿大臂2”雖然性能先進,抓握承重達到116噸,配合“加拿大手”可以進行毫米級的精確操作,遠遠超過其他同類,但只能在108米的桁架上直線移動,且無法行進到各個艙段上。此外,日本“希望”號實驗艙上也有一個小機械臂,但無法移動。

而這次成功進入軌道的“科學”號實驗艙,其基本數據也與我國的“天和”核心艙十分類似,長13米,直徑4.25米,可使用的氣密空間70個立方,除了爬行機械臂之外,它也有節點艙、小柱段和大柱段,甚至還包括一個類似易拉罐的燃料艙。

實際上,“科學”號實驗艙建造伊始,是作爲國際空間站第一個入軌艙段“曙光”號功能貨艙的地面備份而存在的,名叫“功能貨艙-2號”。2004年,爲節約資金,俄羅斯決定以殼體已經建造完成的備份艙段爲藍本,改造成爲專業的實驗艙段。這些年來,隨着“星辰”號服務艙的不斷老化,“科學”號又被加入越來越多的核心艙的功能和使命。

不過,“科學”號實驗艙的研製並不順利,發射時間也一推再推,它原計劃在2010年就要發射升空的,誰知道一眨眼,10多年就過去了,加上作爲備份艙的時間,竟然在地面上喫灰20年,直到2021年7月21日才如願,因此“科學”號實驗艙和“韋伯”太空望遠鏡一起,並稱爲“鴿王”。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它的建造資金是由俄羅斯自己擠出來的,常常面臨供給不足的問題。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俄羅斯航天實力的不斷衰退,導致它常常“臥牀不起”。比如就在前不久,“科學”號實驗艙被放入火箭整流罩中準備出廠的時候,突然發現星追蹤器和紅外探測器未安裝熱防護罩,因此不得不被重新推回總裝廠房,導致發射時間再次延遲。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文章開頭的問題,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我國“天和”將在很長時間內成爲世界上唯一服役的空間站,這樣的僞命題甚至被一些官方媒體所引用。我們在發展航天事業的時候,依靠的是自己的努力,腳踏實地,而不是要依靠“運氣”和撿漏,去掙那樣的虛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