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远望角投资曾实:硅料价格见顶,新能源整车月销万台以下,数据都不会太好看!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记者|王飞

“整体而言,现在整个市场的亢奋程度还没有达到特别高的水平。所以我们认为,当下的市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远望角投资执行合伙人曾实在接受《红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他认为,光伏和新能源汽车板块有较好的长期投资机会。其中,因为全球范围的光伏发电正在走过平价上网的临界点,市场空间变得更大,产业链机会也变得更丰富了。同样,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许多龙头都不在便宜,但机会还是很多。

市场的亢奋程度还没有达到特别高的水平

这让投资者可以有所作为

《红周刊》:创业板指数在7月13日盘中首次超过了沪指,虽然目前有所回落,但市场认为成长股要领先于价值股,您怎么看?

曾实:实际上,成长股和价值股都是市场关注度很高的板块,它们被部分机构以抱团的心态参与,就是所谓的“抱团股”,但随着财报的披露、行业的动态变化等因素不时出现,大家会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更具有性价比的标的。比如价值股白酒板块,在提价的带动下,过去一直维持较高的景气度,市场高度关注的成长股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板块同样出现了一个较高的成长速度。那么,在某些阶段成长速度不及预期的情况下,它们都会出现一定的分化,市场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在这里。

另外,某些行业会有一个周期,它的价值再发现也会有个周期,并不是说存在低估就会马上被修复。

《红周刊》:白酒现在处于周期的哪个节点?

曾实:白酒的景气周期在一定程度上是要看茅台的价格区间,因为在茅台提价之后,才给其他所有的高端酒腾出了非常大的提价空间。但茅台的景气周期非常难以判断,它不仅有消费周期,还有自身的加库存和减库存周期。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在目前的位置上,很多白酒类公司的性价比不算高。

《红周刊》:当下的市场投资环境如何?

曾实:目前的市场不同以往,其一是持续保持了较高的活跃度,其二是结构分化特别大。但整体而言,现在整个市场的亢奋程度不是特别高。所以,我们认为,当下的市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红周刊》:在选股上,您会根据哪些财务指标、竞争标准、护城河验证等环节的把握,最终将标的纳入股票池的?

曾实:我们选择标的多会考虑这家公司三年至五年后的情况,这是我们公司长期不变的一个理念。同时,我们也会保持和市场的平衡,就是做价值投资不能完全不理会市场,我们更倾向于一年做一次大的“择时”。

至于具体环节上,以我们曾投资的一家做沙发的家具制造商为例,首先是规模方面,同行业排在第二和第三名的公司在具体品类上,都与其有一倍以上的差距;其次是家具对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其实非常高,而它的这点做的也要优于同行业其它公司;最后是采购方面,它的成本控制的很好,其利润表现也就强于同行的很多对手。

此外,我们会利用杜邦分析的框架来把财务指标进行分解。

全球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越过临界点

成长空间放大  行业机会丰富

《红周刊》:您关注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等板块比较多,首先聊聊光伏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如何?

曾实:近两年,可以说全球范围内已经达到了平价上网,这是一个临界的阶段。我们可以从装机总量居前的国家看出来,如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它们近两年的装机总量基本上都能够排进前十,而在过去这些发展中国家是进不了前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全球的平价上网市场已经形成。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光伏未来市场总量可以给一个相对更乐观的预期。虽然硅料从去年上半年的5万/吨涨到了目前的20万/吨左右,使得国内下游组件厂商降低开工率,从而导致近几个月国内的装机总量数据增量并不是很大,但海外市场的增速仍然是非常好的,而且这还没有剔除集装箱紧张的影响。

《红周刊》:硅料在光伏产业链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硅料价格在7月7日(今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因此,市场有观点认为,硅料的价格已经见顶,您是否同意?

曾实:光伏产业链较长,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环节以及逆变器、光伏玻璃、胶膜、 跟踪支架等其他细分环节,其中,硅料是整个光伏行业最上游的原材料。此前,硅料的上涨就挤压了中下游的获利能力,据我们统计,在硅料价格上涨了近三倍的情况下,组件在同期的价格涨幅可能仅在15%左右,整个光伏系统的价格涨幅也基本控制在10%以内。同时,根据现行的情况来看,今年它的供给是比较难放出来的。所以,这就使得中下游的公司与上游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价格博弈。

至于硅料价格见顶,其实是市场上都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但究竟会回撤多少并不容易判断。我们觉得硅料价格会有所回落,幅度可能不会太大,大家也不需要对这件事特别敏感。因为组件占整个系统成本的比例在50%左右,大家的关注点最终会落到系统的价格上。并且,影响光伏行业走势的最重要因素还是长期装机总量。

《红周刊》:据您观察,上游、中游、下游哪些细分领域的竞争较为激烈,哪些竞争格局相对清晰?

曾实:相对来说,现在硅片、电池片环节的参与者都在增多,组件更是一直属于竞争比较激烈的领域;逆变器的竞争格局目前则比较好,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光伏玻璃、辅料、胶膜的竞争格局也相对较好,其中的龙头公司已经有了一个很高的市占率水平。

比如光伏玻璃,无论行业景气度如何,其中的龙头公司相对于同行业而言都有显著的获利能力优势。但实际上,在玻璃整个行业中,包括浮法玻璃等细分领域的龙头都有不错的获利能力,只是大家把眼光都放在了光伏玻璃上。另外,虽然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公告会大幅度地投入光伏玻璃,但考虑到目前整个玻璃行业所有的产品线都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景气周期,因此竞争可能不会很激烈。

《红周刊》:硅片、电池片这两个领域的进入门槛高吗?

曾实:我觉得这两个领域的技术门槛都是挺高的,只是因为之前硅料领域存在“造富效应”,导致产业资本对上述两个领域投入不足。当资本意识到硅片领域也可以赚很多钱的时候,就开始进入硅片领域。

《红周刊》:您是选择在光伏产业链竞争胜负未分时介入,还是等到竞争结局初见端倪的时候介入?

曾实:我们更倾向于第二种,在竞争格局已经明朗化的情况下,自下而上的考虑会更多一些。但这其实也有个悖论,就是当一个行业前景非常乐观的时候参与者一定众多,如果在这个时间节点完全不介入,之后再想介入也是非常的不容易。

1万台月销是新能源整车观察指标

隔膜、六氟等的关注逻辑差异较大

《红周刊》:新能源汽车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如何?

曾实:新能源汽车板块和光伏板块一样,都是中国变成非常重要“玩家”的产业,同时也是未来总量增长空间相对确定的行业。根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史来看,其最早是日本做的混动车,一辆汽车可能只需要装1度~2度电的电池,而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则需要装最少60度的电池,并且电池体积非常重和大。虽然中国的企业一直坚持做纯电动汽车,但过去很多年时间做得并不成功,因为很多车型都是10万左右,很少有超过20万的车,如果有超过20万的车则大概率是政府补贴或者运营商来购买,很少有普通消费者购买。所以,在过去很多年时间我们看不到销售数据。直到特斯拉打破了僵局,其为中国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开拓了方向。尤其是特斯拉model 3把单价降到30万人民币以内后,其全球的月销量迅速超过了1万台,我们认为,这对新能源汽车趋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近两年,中国很多的造车“新势力”包括理想、蔚来、小鹏等也开始崛起,它们的月销量基本上也达到了5000台左右甚至更高的一个水平。

在此背景下,很多传统的燃油车厂商也纷纷加快了布局新能源汽车的步伐,从而为中上游的配套厂商提供了较大的供给需求。其中,有些厂商的产能跟得上,有些则出现瓶颈。这也进一步促使整个产业链进入了景气周期。而6月份全球的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确实在明显增长并远超市场预期。

《红周刊》:新能源汽车的参与者较多,其竞争格局是否已由蓝海变成红海?

曾实:我们觉得,现在判断新能源汽车已从蓝海变成红海为时过早。因为总体来看,新能源汽车目前在全球的渗透率基本上在4个百分点以内,这表明渗透率非常低。而且大众、沃尔沃、奥迪等众多车企也在表态,早的是大概在2030年停止推出燃油车,晚的是在2035年停止推出,这意味着,在十年之后很多车企会不再生产燃油车。那么,那时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会是多少呢?可能会达到50%,差不多是十年十倍的速度。所以,目前整车厂商正处于一个竞争初期阶段,远没到白热化的中期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虽然是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但其中的部分公司股价也确实在短期积累了非常大的涨幅,如7月14日出现的汽车板块大震荡是需要小心的。

《红周刊》:对于这种情况,您会怎样布局?

曾实:我们会尝试在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视角观察后再去介入,这个过程比较复杂,不仅要结合产业的数据,还要考虑背后的逻辑。比如目前的整车厂商,其估值情况就是非常具有跳跃性的,因为中国过去很多整车厂商的估值很少达到2000亿元,但现在非常多。

以目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龙头为例,如果从销售数量来看,它肯定是最多的,而且车型也最多,现在的市值是6000多亿元。但目前其电池业务的规模是新能源电池龙头的1/5或1/6左右,如果把这块业务剔除,其市值大概是4000亿元的水平,那么以过去研究整车的估值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难以接受的事情。因为它一年的乘用车销量也就几十万台,一台盈利不到1万元,而之前的一家传统整车厂商一年的销量是100万台,同样每台盈利1万元左右,市值仅有1000多亿元。

《红周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如电解液、正负极材料、隔膜、六氟等,这些赛道是否狭窄?

曾实:这些赛道都不太一样,比如隔膜领域,目前其价格弹性不太明显,但供给的约束非常明显。如果新的参与者想在当前时间节点进入,它真正有效地放出产能还要等到很久之后,就是跟不上供给的节奏。但六氟则与之相反,其在价格弹性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此外,正负极材料现在的参与者也非常多,扩产的积极性非常高。

总体而言,除了行业具体背景之外,在隔膜领域的投资上看供给瓶颈,在六氟上看涨价,在正负极材料看成本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