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陳耿 高懿

編者按

人們耳熟能詳的福山咖啡、興隆咖啡,說到身份,屬於中粒種的羅布斯塔種類(Coffea Robusta),也是海南島主要種植的咖啡樹種類;文昌邁號則有農戶零星種植的大粒種利比裏卡(Coffea Liberica);鮮爲人知的是,海南歷史上和現如今一直有人在種植小粒種的阿拉比卡(Coffea Arabica)。

佔全球咖啡產量70%的阿拉比卡,擁有不少精品咖啡明星,如藍山、瑰夏、耶加雪菲,海南島的阿拉比卡,能否種出獨特的風味?將來能躋身精品咖啡之列嗎?

“已經好幾年沒收購到阿拉比卡咖啡果,我一度以爲這一小粒種咖啡在白沙已經沒人種了呢!”近日,沿着五六十公里崎嶇的山路,白沙“隕石嶺”咖啡創始人成宗培一路追尋到偏遠的青松鄉打麥村,在一片山嶺下的邊角地裏找到了心心念唸的小粒種咖啡——30多株幼株不滿3年的阿拉比卡咖啡樹。這裏海拔高度約400米。

歪打正着和意外發現

相比起在海南較爲常見的中粒種羅布斯塔,更適合在高海拔環境生長的小粒種阿拉比卡植株實爲少見。“你看它樹冠偏矮,但葉片偏長。”成宗培說,待掛果成熟後,這一小粒種的咖啡豆外形較平,中央線呈S形,而中粒種咖啡豆外形一般較圓,中央線比較直。

成宗培此次專程尋訪本土阿拉比卡,緣於去年7月,正逢咖啡果大批上市,不少種植農戶將一袋袋咖啡果送到他位於元門鄉紅旗村的白沙隕石嶺咖啡種植專業合作社加工廠時,意外發現其中三四袋咖啡果散發出濃郁的果酸味,捧起一把仔細瞧了瞧,竟是已多年沒見着的小粒種阿拉比卡咖啡果。

“中粒種羅布斯塔果皮厚,即使是夏天,室內常溫下一般也能存放3天,但小粒種阿拉比卡果皮較薄,有時存放只要超過一天一夜,就會開始發酵散發出這種果酸味了。”爲此,成宗培翻遍了那天的收購記錄本,挨個回訪,終於打聽到這批小粒種咖啡果是青松村打麥一隊農戶林優亮種植的,共有數十株掛果,但產量不到500斤。

有趣的是,林優亮並不知曉自家種植的咖啡是海南“稀有”的小粒種阿拉比卡。原來,早在十幾年前,青松鄉給當地部分農戶發放了一批咖啡植株幼苗,3年之後,這批咖啡植株陸續掛果,唯獨林優亮的200多株咖啡果偏小,且果型不太一樣。加上那幾年咖啡果收購市場較爲慘淡,種植農戶大多疏於管理,也有部分咖啡植株枯萎,有的農戶還將咖啡植株挖掉改種檳榔、益智等;現今,林優亮自家的植株已不足100株,處於棄管狀態,掛果並不理想。他在閒餘之時將滯銷的部分咖啡果拿來育苗,同村的符亞來則找他買了30多株種在自家橡膠林旁的邊角地,今年是第三年,也開始掛果。

當天,與成宗培同行的白沙科協主席邢福順注意到,有近半阿拉比卡植株中間部分的主莖呈光桿狀的高度達30釐米左右,即主莖周圍並未長出枝杈及葉片。邢福順解釋說,這是咖啡植株的一種自我保護屬性,在掛果期,當植株自身根系汲取不到足夠的營養供給咖啡果時,植物就會自我調節,即“生殖生長優先,營養生長讓位”,這也導致了部分主莖在那個時段就未長出分叉的枝葉,當果實採摘或掉落過後,枝葉會恢復正常生長。

“小粒種阿拉比卡咖啡豆氣味柔和,口感清新微甜,大多時候還會散發着一股清爽怡人的酸味。”從事中粒種羅布斯塔的種植和加工,成宗培對小粒種阿拉比卡的喜愛溢於言表。

農技專家實地考察發現,相比起白沙其他鄉鎮,青松鄉的光照、溼度以及海拔高度,都比較接近小粒種阿拉比卡的存活環境。目前,白沙隕石嶺咖啡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在與青松鄉政府溝通,商討將小粒種阿拉比卡咖啡種植產業發展成爲“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的可行性,白沙科協也將加強對當地農戶的農技培訓與技術指導,提升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助農增產增收。

海南島約百年種植史

早在20世紀80年代,白沙就有不少農戶大面積種植咖啡,多集中在白沙隕石坑周邊鄉鎮。成宗培說,在海南種植阿拉比卡咖啡豆容易“長果不長肉”,一顆鮮果去皮晾曬烘乾之後,有時重量僅剩10%左右,而中粒種羅布斯塔的“乾貨”則爲30%。因此,當地農戶逐漸放棄種植阿拉比卡,轉向易種高產的羅布斯塔。

正因爲如此,阿拉比卡一直未能在海南島廣泛種植。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林興軍博士認爲,阿拉比卡比較適合生長在海拔千米左右的環境,雖說白沙位於海南中部山區,但大多鄉鎮都在海拔四五百米以下,甚至更低,從這點來看,在白沙種植小粒種咖啡會不同程度存在浮豆、空癟豆較多和果酸含量偏低等問題。

儘管如此,根據可供查考文獻資料,海南島種植阿拉比卡咖啡樹,已有大約一個世紀的歷史,一直未間斷。

資料顯示:最早引進海南島的咖啡樹是大粒種的利比裏卡(Liberica),1898年在文昌南陽石人坡村落地。

據1946年成書的《海南島之現狀》一書記錄,1913年和1914年海南島又從南洋和南美引種多個咖啡樹種類,抗日戰爭勝利後,“瓊崖實業局”調查發現,當時本島文昌、瓊山等縣種植的咖啡樹種類有埃塞爾薩(Excelsa,利比裏卡的變種)、羅布斯塔(Robusta)和阿拉比卡(Arabica),但“多收品種”爲羅布斯塔。

澄邁縣除了種植羅布斯塔,引種和試種阿拉比卡的腳步從未停歇。

《中國咖啡史》的作者陳德新是咖啡文化獨立學者、海南省科協原委員、海南省咖啡協會原副會長。從其編著的《福山咖啡》可知,20世紀90年代,當地咖啡種植大戶徐秀義就與原華南熱作兩院的李道慶教授合議,從雲南德宏州引種阿拉比卡;2002年,福山侯臣咖啡公司的譚家民通過德宏熱作所張洪波教授,引進2萬多株阿拉比卡,共80畝;同年,臺灣的林文定引進巴西小粒種阿拉比卡450畝;2005年,臺灣的郭炎成從雲南西雙版納和保山引進阿拉比卡,次年建園300畝;2007年,臺灣的黃仲言從林文定的咖啡園引進106畝,與香蕉間種。

然而,陳德新通過實地調查和研究發現,阿拉比卡在福山的表現,從樹型上長勢良好,定植3年後的情況也不錯,但存在三大問題:一是產量低,不良果多;二是果粒不飽滿,粒小,去掉內殼後,應有的翡翠色變黃,並呈現黑色斑點;三是與原種的杯品有差異。因此,陳德新和張洪波認爲,阿拉比卡不宜在澄邁福山等低海拔地區推廣。目前,澄邁的阿拉比卡種植面積已不足百畝。

陳德新堅持認爲,在高溫高溼的海南島,海拔高度低於600米的地方,不鼓勵種植阿拉比卡,因爲風險太大;海南的咖啡種植者應集中精力,研究和推廣優質的精品羅布斯塔,纔是不違背自然規律的發展之路。

來源:海南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