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觀察者網一週外軍評論:“創新”成功的關鍵,一點也不時髦)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週,河南水災中,中國應急管理部的“翼龍2H”無人機首次投入“實戰”,向全國人民提交了一份中國無人機的實踐報告。俄羅斯米格和蘇霍伊公司則在莫斯科航展上展示了一系列模型和產品,急於向世界展示俄羅斯仍在國際先進戰鬥機的第一陣營;而另一邊,印度對用以色列技術重新排列組合“自行研製”的“阿卡什-NG”導彈連續進行了試射,向世界展示他們又掌握了一項高科技。那這些事情湊到一起,能看出點兒啥門道不?這裏咱們就來說說。

關於我們的“翼龍”,對於經常看觀察者網軍事相關文章的朋友來說肯定已經不陌生了,翼龍2最大留空時間32小時等公開參數很多人肯定也能隨口報出。

所以咱們這裏就不多介紹這種無人機了,它目前在中東地區戰場上的表現咱們也不用多說。

至於翼龍和彩虹之間的恩恩怨怨,相信很多朋友也多有耳聞。

那這裏咱們從什麼角度來說呢?就從概念提出到工程實踐的角度吧。

其實“翼龍”這樣的無人機,歸類的話都屬於美國DARPA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一個概念,叫做“中空長航時無人機系統”(MALE-UAS)。

早在越南戰爭時期美國就已經開始進行長航時偵察機的開發

而這個“中空長航是無人機系統”本身,也是一個“縫合怪”——這其實也算是創新的一大門類,我們知道創新一般分兩種,一種是在重大技術原理突破基礎上的創新,比如高超聲速導彈;另一種呢,就是“縫合怪”式創新,就是“I have an apple, I have a pen, bang! applepen!”這樣的。

“縫合怪”式創新並不低級,它需要強大的基礎實力

這裏面第一種創新方式很難,要投入巨大的力量、多年的時間,可能還要以舉國之力去完成一項關鍵突破。但是第二種,往往能夠在很短時間內獲得巨大的實用突破。

不過反過來,第一種創新帶來的收益更加持久,讓對手更難以模仿跟蹤;而第二種創新,雖然往往也能獲得很大的快速收益,但是也容易被別人模仿和學習,乃至超越。

因此綜合來看,一個真正的大國主要精力應該放在第一種創新上,而第二種創新,實際上未必每次都需要自己進行原發性的創新,對本國的第二種創新採取一定的鼓勵,同時跟蹤國外最新動向,關鍵是確保自己擁有最強的工程實現能力,以及將創新成果迅速轉化爲產業成果的能力即可。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美國實際上一直在採取這一措施,國防部先進計劃署(DARPA)的項目當中,這兩種類型的創新都有,而且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他們能首先想到將U-2高空偵察機的大展弦比佈局和高性能的遠距離無人機控制技術做一個組合,並且製造出世界上第一種投入實戰的MALE-UAS系統——“捕食者”,並不奇怪。

其實MALE-UAS無人機對於基礎技術的要求不低,基本上來說,要達到美國“捕食者”這樣水平的無人機,在航空基礎技術、自動化控制、無線通信等領域的技術水平不亞於研製先進第三代戰鬥機,因此目前伊朗、土耳其等國研製的無人機實際水平相比中美俄等國的無人機其實是要差一個檔次。

但是這種創新對於基礎實力強的國家來說,不難被學習,“捕食者”是1995年研製出來的,而中國第一種投入實用的MALE無人機應該是2005年開始投入實用的BZK-005型,它的尺寸重量介於美國“捕食者”和“收割者”之間,而且採用雙尾撐佈局,看起來不夠像美國無人機,但是已經驗證了中國能夠掌握這種無人機的核心技術。

俄羅斯直到今年才終於首次實現將衛星通信技術整合到無人機上

之後中國的MALE無人機開始高速發展,與美國主要由“通用原子能”公司一家壟斷市場相比,中國的MALE無人機廠商之間進行了充分的競爭。最終航天集團的“彩虹”和航空集團的“翼龍”在國際市場上率先雙雙殺出一條血路,而且它們正好趕上美國由於國內政治因素“自斷筋脈”,禁止出口武裝無人機,嚴格審查非武裝無人機。

結果這一下子就一發不可收,當然目前由於政治原因,還是有一些國家購買土耳其、以色列、伊朗等國在技術上要比我們的無人機差一些的產品,但除此之外,武裝無人機市場上中國是毫無疑問的首選。

外形看起來很先進,但實際技術水平還是和中美俄差一個檔次的土耳其無人機

如今的國際無人機市場上,選購中國無人機的用戶大致的選配思路已經和咱們去商場選配個人電腦一樣:有錢的,買性能更高的“翼龍”;相對缺錢,又希望增加留空時間(實際上是減少維持持續存在所需的飛機總數,說到底還是省錢)的,選“彩虹”,選定基本型號後,再在此基礎上選購琳琅滿目的武器裝備和傳感器配套產品,這些東西決定了你選購的無人機的基本用途。

那麼在國際市場上大獲成功,獲得的正向反饋又進一步促進了無人機在國內市場的發展和應用。中國的無人機不僅在軍用領域已經成爲未來解放軍作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國內民用領域也不斷開疆擴土,除了應急管理部搶險救災、通信中繼,還有電力查線、國土測繪、交通管理、影視拍攝,乃至承擔快遞業務等等廣泛的應用。

相比之下,美國作爲世界上在通用航空領域最強的國家,反而在無人機發展浪潮面前“麻爪”,在媒體對於無人機的“妖魔化”宣傳之下,社會形成了一種對無人機的無端恐懼,最終反而對無人機在政府公共部門的應用起到了嚴重的阻礙,至今也未能在國內民用領域廣泛使用無人機。

而另一邊,俄羅斯則由於蘇聯時期沒有在無人機方面的積累,所以發展速度更爲緩慢,直到2019年才推出了他們自己的MALE-UAS無人機,但是這其實也沒落後太多,他們也很快就將這種無人機投入了敘利亞等地的實戰當中,後續的發展相信會更加順利。

但是在“第一種創新”領域,俄羅斯的步伐相比中美等國就要落後多一些了,雖然在高超聲速等領域他們目前也已經處於第一梯隊,但在戰鬥機方面,蘇-57的雷達隱身性能已經成了它一個很大的弱點,這就是俄羅斯在基礎性技術研究方面已經落後的一個典型例證。

但是這並不妨礙俄羅斯在這個相對落後的基礎技術基礎上研製一些符合俄羅斯武器用戶需求的特殊型號。

這就像《三體》里人類科技被鎖死,但卻能研製出飛行速度比三體飛船更高的飛船一樣,俄羅斯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還是能夠製造出“將軍”這樣的輕型隱身戰鬥機。

俄羅斯“將軍”從命名上來看就是想在國際市場上對F-35來個"將軍",但是真的能如其名字一樣把對手"將死"嗎?恐怕還是差點兒意思

當然了,這次航展上展示的“將軍”原型機還大量使用了蘇-57飛機的現成部件,其目的就是要儘可能快的向國際用戶提供一個可以實際操作的展示原型機。

至於未來,我相信一架採用了大S彎進氣道,解決了蘇-57隱身性能最大痛點的飛機一定可以通過全面的隱身修型,獲得比蘇-57提高一個量級的隱身效果。

當年咱們在分析FC-31外貿戰鬥機方案的時候就說過,對於國際市場來說,哪怕是一種“F-117”,它也可以在國際市場上成爲絕對的搶手貨。

而現在“將軍”不僅擁有和F-117幾乎一樣大的彈艙,而且還能進行空戰,對於那些買不到或者買不起FC-31、F-35的國際用戶來說,還有什麼可選的嗎?

最近美國F-117戰鬥機在內華達51區被拍攝到進行新的測試飛行,表明美國已經認識到中俄在隱身技術領域的進步已經不是開玩笑的事情了

至於“將軍”的航程究竟能否達到俄羅斯宣傳的那個誇張的2800公里的水平——這其實已經不是重點了,哪怕它的航程就和米格-29一樣,那些國際用戶也只能買它。

相比之下,米格設計局的那個長的和殲-20頗有幾分相似的“未來艦載機概念方案”和長的有點像高級教練機加隱身彈艙的“未來輕型戰鬥機概念方案”,或許更有意思。與完全沒有隱身細節修型的“將軍”相比,這兩個模型都對艙蓋做了鋸齒化處理,傳感器窗口也做成了隱身的棱錐型,各種天線也成了隱身蒙皮的一部分,表明俄羅斯並非不知道要想真正實現高度隱身,細節處理該怎麼做——問題只是,這些東西的工程實現,對於俄羅斯來說是一個沒辦法迅速搞定的問題,那就只能先“概念”着唄。

最後說說印度,印度這次試射的“阿卡什-NG”導彈至少從外形上和系統設計上,已經算是跟上了國際潮流——問題是從它所採用的基本技術我們不難看出這依然是一個對國外直接引進的技術和成品的組合。

印度試射“阿卡什-NG”導彈

“阿拉什-NG”的導引頭之前我們就已經知道,基本上是基於法國“米卡”導彈的主動雷達導引頭技術。

而它的“雙脈衝火箭發動機”技術也直接從以色列引進,甚至可能就是“巴拉克-8”導彈的成品,這從它的射程和“巴拉克8”導彈完全一致,都是80公里也可看出一些端倪。

其實印度從1986年開始研製“阿卡什”導彈的時候,在“概念”上就不算落後,畢竟在當年就已經提出了要用相控陣雷達,同時發動機和彈體則直接模仿他們已經非常熟悉的蘇聯“立方體”系統導彈。

應該說感覺上這東西不應該有太大的障礙,但印度愣是能三十年磨一劍,一直到最近幾年才搞定了“阿卡什”導彈,然後發現其技術水平遠遠落後於時代標準,再重新考慮在“阿卡什”這個項目名稱下,全新發展一種新的中程防空導彈。

從這一點上來看,概念先行是沒錯的,但它的基礎是國家本身工業基礎實力水平,如果基礎水平達不到,提出過於領先的概念,實際上也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已。

“阿卡什-NG”的技術來源倒是一點也不難猜,印度早就引進了“巴拉克-8”導彈,“阿卡什-NG”很可能直接使用它的相關技術乃至成品,“國產化”也就印度人自己樂呵樂呵而已

如今印度“阿卡什-NG”看起來似乎也是一系列成熟技術的組合,對於中、俄這樣的國家來說肯定是毫無難度,畢竟中國的天龍-50導彈都已經賣的非洲遍地開花了,俄羅斯的新一代“山毛櫸”也已經開始大量裝備本國軍隊。但印度的工業水平是否真正達到能夠批量生產他們的“阿卡什-NG”,依然要打個問號。

之前臺灣地區吹噓了半天的“雄風2“、“雄風3”導彈,最後都由於關鍵零部件只能依靠從國外走私,根本無法大批量生產,折騰了一大圈,還是得從美國購買“魚叉”導彈,這和印度如今不斷試射各種“先進”導彈而無法將其投入打批量生產的問題是頗有相似之處的。

有些事情的轉變速度,或許遠比我們以前的猜想要快

回顧本週這幾件軍事新聞,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很簡單,說了很多遍,但是顛撲不破的道理,那就是,獨立自主,強化基礎,掌握核心,是一個國家發展強大軍事工業和國防能力的根本依託,而當今世界上真正能實現這一點的國家,實在真的是不多。幸好,我們不僅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有希望的那一個,沒有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