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小馬,最近眼疾患者的收治情況怎麼樣了?”7月20日17時許,記者見到南通市中醫院眼科副主任陳耀華時,他剛從門診下班,顧不上休息,又給遠在1800多公里外的徒弟——貴德縣人民醫院眼科醫生馬維萍撥去電話,爲本月底“愛心光明行”做前期準備。

學無止境 不忘初心

讀大學時,陳耀華得知,由於海拔高、紫外線強等原因,西部地區成了白內障等眼疾發病的“重災區”。“在邊遠地區,受醫療條件限制,許多白內障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永遠失去了光明……”任課老師的這句話,如一粒種子埋進了陳耀華心底。從天津醫科大學本科畢業後,陳耀華毅然報考了南通大學眼科學專業研究生,他在牢固掌握本專業基本理論、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更不斷了解眼科發展前沿動態,研究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療法,積累新經驗。

2007年進入南通市中醫院工作後,他時刻惦記着中西部地區的眼科疾病患者。看着身邊的黨員同事們去新疆、貴州、陝西等地奉獻力量,陳耀華心裏癢癢的,同年,他毅然加入了這一集體,選擇成爲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2013年起,他主動請纓參與湘西地區“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以實際行動踐行着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大愛無疆 情繫青海

“爲邊遠地區白內障患者點亮光明,是我學生時代以來的夢想。”當援青機會擺在面前,陳耀華絲毫沒有猶豫,欣然背起行囊奔赴貴德。2016年7月,陳耀華成爲江蘇省第三批援青幹部。雖然對於當地相對匱乏的醫療資源已有心理準備,但第一次走進貴德縣人民醫院眼科診室,陳耀華還是差點被眼前景象“驚掉下巴”——檢查視力用的燈箱只有半邊亮着,整個科室除了幾張破舊桌椅,幾乎一無所有,“科室就一人,顧得上門診,顧不上病房。”

面對一窮二白的醫療條件,陳耀華不得不從零起步。白天看病,晚上帶馬維萍整理病例、回看手術錄像,手把手輔導醫護人員學習眼科基本護理知識。他還抽出休息時間寫材料,彙總當地醫療條件及白內障手術比例等情況,向省第三批援青指揮部做專題彙報。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陳耀華的爭取和貴德縣人民醫院的全力支持下,如今,科室眼壓計、驗光儀、手術顯微鏡等基礎診療設備已一應俱全。陳耀華還帶領建立起從收治、診療、手術、術後回訪等一整套規範治療流程體系,先後引進10多項新技術,填補了當地眼科醫療領域空白。

身爲專業技術人員,原本只需一年半的援青之行,他一去三年,堅持“打滿全場”。2019年,第三批隊伍完成使命,全員陸續撤回,陳耀華卻繼續“留守”開展柔性幫扶——平均每兩到三個月前往貴德等地一次,集中爲有需要的眼疾患者診療。去年,陳耀華在貴德縣人民醫院、海南州人民醫院以及同德縣等地相繼成立援青專家工作室,嫁接南通等地醫療資源、社會力量,推動援青工作再上新臺階,爲更多百姓點亮“光明”希望。

醫者仁心 愛撒高原

陳耀華時刻以“懸壺濟世”“醫者仁心”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職業,急患者之所急、憂患者之所憂、想患者之所想,一切以病人爲中心。他常說“我是共產黨派來的,爲的就是讓每個人都能清楚地看到眼前的幸福生活、祖國的小康畫卷。”

要說最大受益者,還得是當地百姓。自從陳耀華到來後,貴德縣人民醫院逐漸變成了當地乃至周邊縣鄉羣衆心目中的“大醫院”,專程前來治療眼疾的患者排起了長隊。截至目前,陳耀華在貴德縣人民醫院累計完成眼科手術1500多例,被當地百姓譽爲“光明使者”。

多年奔波就醫無果,秦順梅對恢復視力已沒了念想。2017年,家人聽說縣裏來了一位江蘇大夫,揹着78歲高齡的秦順梅,找到陳耀華,想再試一試。年齡大、心率快,當地沒有醫院願意爲秦順梅做手術。陳耀華仔細診斷、審慎抉擇,在徵得家人和秦順梅同意後,通過藥物控制心率,成功爲她實施了復明手術。第二年,陳耀華前往秦順梅家,做例行術後回訪。視力恢復後,秦順梅不僅生活能夠自理,還能幫忙帶孫子、做家務。在縣裏支持下,秦順梅一家從破舊簡陋的土坯房,搬進了嶄新寬敞的磚瓦房,生活蒸蒸日上。

陳耀華以自己嫺熟的技術和醫者仁心的態度,贏得了高原同胞的信任和感謝。“作爲援青幹部的一員,每一名青海同胞都是我們的親人,解除病人的痛苦更是我作爲一名醫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當每個眼疾患者能重見光明,就是對我工作最好的鼓勵”。

近年來,陳耀華先後獲得江蘇好人、中國好人、“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月度人物、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對口支援青海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6月28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陳耀華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身爲黨員,羣衆的需要,就是我奮鬥的座標、行動的方向。”戴上金燦燦、沉甸甸的獎章,陳耀華覺得身上責任更重了。腳下這條援青之路,他已下定決心,將一直走下去。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丁宏波 賁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