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云激荡,思想魅力永恒。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各级党组织(含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党的早期组织及外围组织)直接领导或间接创办了众多红色进步期刊。这些期刊,见证历史变迁,充满革命激情,蕴含丰富智慧,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北大红楼旧址一层东南角的图书馆主任室是李大钊的办公室。古朴的办公桌上,《每周评论》和《新青年》等资料整齐排列。今天,丹丹就来为大家介绍这本中国首次以“评论”命名的刊物《每周评论》。

北大红楼展览中旧址复原的李大钊办公室 

文物展示

北大红楼中陈列的前四期《每周评论》

中国第一本以“评论”命名的刊物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开始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为了快捷分析时事形势、密切配合政治斗争,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召集《每周评论》创刊会议,会议公推陈独秀为书记及编辑,其他人为撰述。发行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米市胡同79号,编辑所位于沙滩北京大学红楼文科学长办公室。相较于《新青年》侧重理论的特点,《每周评论》的内容“更迅速、刊期短,与现实更直接”,两本刊物相互补充、协同作战,点亮了新文化运动前进的明灯。

北大红楼展览中旧址复原的文科学长室 (这间办公室从此增加了编辑部的功能)

《每周评论》每周日出版,八开四版,用老五号字排印,每期约1.3万字。开辟的专栏主要有:“国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国内劳动状况”“社论”“随感录”和“新文艺”等12个专栏。

先进的思想和全新的形式

《每周评论》以不同于往日评论家的思想视野和新颖的小报形式,聚集了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时事论述。它是中国第一本以“评论”命名的刊物,并作了栏目名称、版面形式及内容疆域等编辑方面的示范效应,受其影响,《湘江评论》《星期评论》《钱江评论》《评论之评论》等刊物相继创刊,引领开创了短小形式的政评时评类刊物的群星璀璨时代。

鲜明的导向和精辟的议论

《每周评论》在五四运动期间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把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第一次称为“五四运动”,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每周评论》结合当时国内外的现实,旗帜鲜明地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专制制度,广泛宣传和报道俄国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状况和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它为团结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迅速的报道和高效的频率

《每周评论》以周为单位的出刊频率,契合了时局变动的节奏,堪称中国媒介史上的创举。在报刊上谈论、评论时事,是戊戌变法以来新知识分子的新传统。所刊文章既有“述”的新闻性又有“评”的议论性,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带有浓郁的民族国家关怀意识。先进的思想启发着民智,让这份战斗刊物散发着自由平等进步的熠熠光辉。

《每周评论》在国内文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主要文章包括《新纪元》《阶级竞争与互助》《废娼问题》《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新旧思想之激战》等,共计54篇。

李大钊关于《每周评论》的书札

1919年8月31日行将出版发行的第37期《每周评论》被北洋军阀政府封禁。这份刊行寿命不到九个月的小小报刊见证了五四前后的国内国际风云变幻,主编和作者在中国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地探索、扬弃和修正,特别是“名著”栏目刊登《共产党宣言》节译,坚定地传播着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它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了五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报刊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