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局]舍曼訪華,中國如何爲中美關係“把脈開藥”?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白雲怡 趙覺珵]26日,主管中美關係的中國副外長謝鋒在天津與來訪的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舉行會談。當日下午,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也會見了舍曼。多名國際關係和美國事務專家2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分析,此次天津會談是拜登政府對華政策成型後,中美高級外交官員的首次面對面會談。在此次會談中,中國政府明確拒絕了拜登政府對中美關係“三分法”的定位,指出中美關係的癥結在於美國對華認知和定位出現偏差,併爲中美關係劃下多條“底線”。

歸根到底,美國對中國崛起始終持錯誤認知

今年1月拜登上臺至今,其政府高層官員就中美關係提出了一系列說法,比如“在可以合作的領域合作,在應該競爭的地方競爭,在必須對抗的時候對抗”等。此前有輿論認爲,這一定位比特朗普時代的中美關係相對溫和。但隨着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逐漸成型並付諸行動,其政策中對華“全面對抗”的色彩逐漸明朗。

根據中國外交部發布的新聞稿,王毅在會見舍曼時表示,美新政府總體上延續了上一屆政府的極端和錯誤對華政策,不斷挑戰中國底線,加大對中國遏制打壓,中國對此堅決反對。出現上述問題,歸根到底在於美方的對華認知出了問題。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2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在此次會晤中,中方釋放出兩個核心信號:一是中方尋求同美國在平等的地位上對話,所有對話只有在這一基礎上才能富有成效;二是中方依然願意改善中美關係,但認爲中美關係的深層次問題在於美國無法對中國崛起抱以客觀認知,倘若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則兩國間的猜疑就無法減少,重回正常軌道更不可能。

楊希雨分析稱,在上臺半年後,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已基本成型,即“一個定位、兩個目標、三個領域”。他解釋稱,拜登政府已將中國定位爲“對美國具有根本性挑戰的對手”,並認準中國“要取代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因此,美國的對華政策目標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全面競爭“打敗”中國,不讓中國取代美國的領導地位,二是在這個過程中,防止兩國對抗失去控制。

他分析認爲,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框架是一個“以價值觀爲基礎的廣泛聯盟”,主要涉及三個領域:一是構建以所謂的“集體安全價值觀”爲基礎的政治安全聯盟,比如,以前東海、南海上能看到的主要是美國和日本的軍艦,但未來美國會更多聯合北約國家一起前往南海、東海巡航;二是構建以所謂的“自由市場價值觀”爲基礎的經貿科技聯盟,比如美國正在和歐盟推動的跨大西洋經貿科技機制,在供應鏈問題上對抗中國;三是構建以所謂“人權民主價值觀”爲基礎的意識形態聯盟。

“在以上三個領域,美國的政策不僅已經成型,並已開始推動實施,頗有‘合縱制華’的意味,只是在個別微觀層面還在進行調整。”他介紹稱。

針對美國的這一錯誤認知,王毅在會見中指出,中國絕不會走“國強必霸”的老路,願與世界各國包括美國在內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中國是二戰以來國際秩序的創立者之一,也是受益者之一,我們不會另起爐竈,也無意另搞一套。“中國的發展不是要挑戰美國,也不是爲了取代美國”。

此外,王毅還就如何有效管控分歧,防止中美關係失控提出三點要求,明確三條底線:一是美國不得挑戰、詆譭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二是美國不得試圖阻撓甚至打斷中國的發展進程;三是不得侵犯中國國家主權,更不能破壞中國領土完整。

美國問題專家呂祥2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美關係在特朗普時期頻臨崩潰,但中方仍以極大的善意和定力維持住了雙邊關係的基底。新政府上臺後,中方也對美方表達了足夠的善意。然而,拜登政府卻沒有改變前任政府的對華政策路線,在“政治戰”方面甚至變本加厲,不斷以人權之類的虛假問題損害中國的主權和發展利益。王毅再次重申了中國的底線,如果美國不接受這樣的底線,勢將承擔相應的後果。

保持對話,提出兩份清單希望美國改弦更張

當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26日與舍曼進行了長達4小時的會談,對若干問題進行了集中表態。謝鋒強調,中美關係目前陷入僵局,面臨嚴重困難,根本原因就是美國一些人把中國當作“假想敵”。

謝鋒還在會談中直言,美方的“競爭、合作、對抗”三分法是遏制打壓中國的“障眼法”,“對抗遏制是本質,合作是權宜之計,競爭是話語陷阱,有求於中方時就要求合作;在有優勢的領域就脫鉤斷供封鎖制裁;爲了遏制中國,不惜衝突對抗。”謝鋒反問稱,“只想解決美方關切的問題,只想得到美方想要的結果,單方面受益,既要壞事做絕,還想好處佔盡,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刁大明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天津會談中,中國正式就上述美國政界和戰略界對華錯誤認知和舉動作出明確回應,指出美國“三分法”的本質就是對抗,並再次提出自身主張,即雖然競爭無可避免,但中美應當回到合作的主線。

據外交部發布的新聞稿,在謝鋒與舍曼的會談中,中方向美方提出兩份清單,一份是要求美方糾正其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的清單,一份是中方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其中包括敦促美方無條件撤銷對中共黨員及家屬的簽證限制,撤銷對中方領導人、官員、政府部門的制裁,取消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限制,停止打壓中國企業,停止滋擾中國留學生,撤銷將中國媒體登記爲外國代理人或外國使團,撤銷對孟晚舟的引渡等等。

分析普遍認爲,清單上的內容均系中美間的棘手問題,料難在短期內解決。但楊希雨表示,清單上的分歧都客觀存在,對此,中美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視而不見、任其發展,要麼開誠佈公列出來談,中方選擇了後者。這恰恰說明,中國尋求穩定中美關係,並主張中美民衆、企業間的交往不應該受到實質性的傷害和破壞。

“如果美國確有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這兩份清單即是一份‘路線圖’”,刁大明稱,“清單”並非中國“乞求”美國做什麼事,而是中國詳細列明中美關係健康發展的基礎。如果美方能將中國傳達的信息聽進去,對於修復中美關係、推動兩國關係健康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此次天津會面應該被認爲是一次接觸性的、坦承交換意見的會面。雖然雙方仍然存在巨大分歧,但歷史經驗證明,中美之間談比不談強。”刁大明認爲,正是1955年至1970年間中美從日內瓦到華沙的會談,讓兩國關係在最“冷”的時候保持了溝通,併爲未來的轉圜留下了空間。

楊希雨表示,儘管天津在最後一刻纔出現在舍曼的日程上,但實際上這最後一站纔是此次舍曼亞洲之行的“重頭戲”。在拜登政府的對外關係中,儘早和中國進行高層的、有實質性內容的接觸具有相當的緊迫性。他認爲,當下中美關係正處在關鍵的“十字路口”,此次天津會晤試圖爲接下來雙邊關係的發展定下基調,但由於雙方立場差距太大,一次訪問很難實現這一點。不過,從雙方表態看來,兩國均有重建機制性對話的需求。

王毅在會見中表示,中美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雙方誰也取代不了誰,誰也打倒不了誰。“中美關係向何處去,我們的意見很明確,那就是通過對話找到一條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發展階段的兩個大國在這個星球上和平共處之道。”

責任編輯:武曉東 SN24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