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專家、遺產地管理者探討自然遺產在保護髮展中面臨的問題。記者 葉義斌 攝

福州日報記者 錢嘉宜 林晗

世界自然遺產地是具有全球突出價值的自然精華區域,是國際公認的自然保護地最高等級,是人類認知自然演化、生物多樣性、生物生態過程、自然景觀美的最佳區域和本底參照物。

7月26日,世界自然遺產與自然保護地協同保護主題邊會在福州召開。全球專家、遺產地管理者共同探討自然遺產在保護與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現狀:

中國有世界自然遺產14項

人口增長、工業排放、生態破壞等因素爲地球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而在衆多地域之中,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的生態狀況無疑更牽動人心。如何更好地爲世界自然遺產築牢生態屏障,成爲本次邊會舉辦的意義所在。

“希望這次邊會能夠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意見,爲地球特別是世界自然遺產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代表夏澤翰在致辭中表示。

數據顯示,中國有世界自然遺產14項,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總數均位居世界第一。因此,中國協同保護工作開展情況也可從側面反映出全世界該項工作的開展水平。

來自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袁道先院士介紹,以喀斯特相關世界遺產地爲例,中國主要從流域完整性的角度加強協同保護,喀斯特類世界遺產地在推進保護管理的時候,其遺產地或緩衝區的範圍應儘可能包括流域範圍,“中國是世界上喀斯特分佈面積最廣的國家之一,全球喀斯特相關世界遺產地有近60處,因此開展這類保護是非常重要的”。

經驗:

爲自然遺產保護提供“中國智慧”

在中國,自然保護地是國家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是美麗中國的重要項目,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於首要地位。多年來,中國在世界自然遺產與自然保護地協同保護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經過70多年的努力,中國已建立數量衆多、類型豐富、功能重要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嘉麒院士表示,我國自然保護體系對世界自然遺產的申報和保護奠定了重要基礎,對其他國家自然保護地的保護工作提供了借鑑。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我們正在按照這個理念,以部門設置、以資源分類、以行政分化,構建新型生態體系,實施自然保護地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級管控,實現依法有效保護。”劉嘉麒院士表示,中國願與國際同行攜手共進,讓人類共同財富更好地照顧到每個人。

在相隔萬里的斯洛文尼亞,遺產保護專家也在爲保護人類共同的財富進行着不懈努力。經過多年的實踐,斯洛文尼亞斯科契揚地方公園總結出一套完整的遺產保護管理模式。地方公園專業服務部主任博魯特·佩裏克博士表示:“自然遺產保護要與原住民合作,確保他們自己的保護地得到恰當的認可和支持。”

展望:

更多世界遺產加入“自然保護地綠色名錄”

從管理經驗到科研領域、從政策解讀到戰略合作、從實踐案例到新興計劃……與會嘉賓們妙語連珠,爲自然遺產和自然保護地的協調保護管理打開了新的視野。不少嘉賓也着眼自身領域,深情寄語中國乃至世界的自然遺產與自然保護地協同共管工作再創佳績。

“下一步,我們將制定和實施‘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整體保護計劃’,在開展學術交流、監督檢查、技術監測、宣教展示等方面持續發力,以此激發世界自然遺產和自然保護地更大的活力和潛力,爲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應有貢獻。”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協調委員會主任張洪說。

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專業保護委員會主任李林山專門提及宣傳和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他說,未來將建設好中國丹霞微信公衆號宣傳陣地,開展好攝影大賽等活動,積極宣傳中國丹霞的保護成果,適時成立中國丹霞保護聯盟,不斷擴大中國丹霞保護“朋友圈”。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保護地委員會副主席馬克·霍金斯博士則呼籲更多世界遺產能夠加入“自然保護地綠色名錄”這個全球性計劃,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確保人類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來源:福州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