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团结香港基金:深港加强生物科技合作 采取“锚机构”模式

近年来,香港的生物科技行业发展如火如荼。7月26日,团结香港基金与内地两大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合作,联合发表题为《策动湾区港深引擎 孕育生物科技新机》的生物科技政策研究报告,针对港深两地的科技创新生态合作,为港深两地及香港政府提供七项建议,包括引进龙头企业、建立大型研究机构等,期望充分发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齿轮作用,带动香港和深圳两地生物科技发展,加速形成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会上透露,港深创科园会优先发展包括医疗科技在内的六个创科领域。目前,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有限公司正进行详细设计,并将尽快展开有关工程,务求第一批共八座楼宇可于2024年至2027年分阶段落成使用。

他表示,港府正与深圳共同建设由深圳科创园区和港深创科园组成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现“一区两园”,发挥港深两地优势互补,助力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一区两园’工作进展良好,两地政府很快会推出合作区的联合政策,探索提供科研资源、资金等方面的便利及支援措施,并会共同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落户园区。”

香港科学院院长及创院院士徐立之则表示,在港深科技创新合作区内,“合作”为关键词,一般会以经济收益衡量成功与否,但他认为,港深科技合作应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大家互相分享技术,以创新为目标,暂时放下经济回报,共同往国际进发做大事。两地在科研上,暂时不要对经济收益及回报有过高期望,而应以创新科技为目标。

建立区内“锚机构”

香港是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多间大学的基础研究达到世界级水平,其中,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更在医学领域成功跻身全球前40名;同时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对GDP贡献增速位居当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港深两地强强联手,前景将非常广阔。

报告指出,港深两地目前尚未形成一个世界级的生物科技产业集群,若要实现集聚,采取“锚机构”模式至关重要,通过引进大型企业或建立大型研究机构,打造有利于本地初创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环境,形成了世界一流的生物科技产业集群。

“锚机构”模式从两方面出发,一是由高校组成的大型生物科技研究机构。例如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携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等深圳院校,可与其他大湾区内现有的平台和设施合作,建立大型研究机构,以吸引国际顶尖人才进行跨学科合作。

同时,报告建议香港与深圳政府部门应主动接触龙头生物科技企业,通过提供税务减免、租金优惠、政府担保的低息贷款等优惠,吸引企业在河套区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此外,在辅助生物科技初创企业方面,建议国家发改委可以作为发起方,联合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及深圳市政府的资金,设立深港生物科技合作基金,将部分资金投资于河套区内有潜力的初创企业,支持它们在中期发展成为独角兽企业。

团结香港基金高级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黄元山表示 ,“锚机构”本质是一个吸引人才的想法,也是实现商业化的阶梯。只有聚焦龙头企业,在河套区产生一个生态环境,令中小企业依赖锚企业。

除了以“锚机构”来吸引人才,报告亦强调高校知识转移,在实行科研成果商品化的薄弱环节。建议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设立大学知识转移活动的评核框架,将大学在知识转移评核框架中的表现与部分政府拨款相挂钩,促使大学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知识转移工作。

“一区两园”进展良好

港深之间建立一体化合作平台、加强统筹协调与衔接两地体制是贯穿全报告以及发布会的关键要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强调,这份报告的关键词是合作,港深两地必须意识到只有两地生物科技更大层面的合作,才能让落马洲河套区真正发展起来。

在加强港深合作,报告建立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在河套区加快发展港深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同时,提供生物科技转化服务的一站式平台,此平台可对接两地相关监管部门,比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家科学技术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遗传办)在河套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同时,平台亦可对接两地的政府科研项目资金、风险投资资金、科研机构和合作机会以及知识产权安排等专业服务。

同时,在制度优化方面,报告认为河套区应有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建议深圳市政府可以向中央政府争取在河套区率先落实综合授权,并由港深两地政府联合向多部委争取生物科技改革试点政策。

在市场准入方面,香港对内地企业没有市场准入的限制,但香港企业进入内地则受到负面清单的限制。报告建议建议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放宽负面清单中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就外资的准入限制,允许在河套区注册的香港生物科技企业直接进入内地市场,并向这些企业提供与内资公司相同的待遇。

而在生物材料和医学器械流通方面,为了加快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进口审批,报告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可以允许深圳海关和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生物材料入境检验检疫流程,加快检验和放行”白名单“内的企业的进口生物材料。

(作者:朱丽娜,实习生孙祎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