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减”政策落地:广州突击抽查校外培训机构!广东已有8市试点校内暑期托管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意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在校内方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课后服务水平;二是在校外方面,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培训乱象。同时,选取包括广州在内的九个地区作为试点,先行先试。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广东近年来已有广州、深圳、珠海等13市针对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出台了指导政策。其中,广东8市于今年试点了校内暑期托管服务工作。

据广州市教育局2020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广州各区审批的培训机构为937家,105家为规模较大的培训机构。广州此次作为“双减”试点城市,重点要做到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而广州行动迅速,在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不打招呼、直奔现场”式实地抽查。

全省13市开展中小学课后托管服务

实际上,早在2018年,广东就发布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校内课后托管服务工作,引入第三方机构,原则上托管时间可到下午6点。

之后,全省18市正式开展中小学校内课后托管服务,在全国率先建立线上教育培训产品备案审查制度,加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13市出台细则明确校内托管实施办法,广州等9市基本全面铺开课后服务工作。托管期间,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开展社团等,但不能集体“补课”。

此次《意见》的出台,让课后服务主动权再次回归校园。《意见》提出,学校要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增加校内课后服务吸引力。《意见》希望通过增加校内课后服务的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减少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最终逐步自然降温校外培训热度。

义务教育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趋势已经显现,尤其在大城市更加明显。据教育部发布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参与学生6496.3万名。其中,城区学校覆盖率为75.8%,部分大城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

在深圳,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100%开展了课后服务,73%的小学生、83%的初中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各校学生、家长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2021年春季开学后,深圳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分批、稳步推进,所有费用由财政统一补贴。

深圳市龙华区一位小学班主任透露,她所在的学校开展了放学延时服务,也提供了专业社团活动,如小学绘画社团、啦啦操社团、初中舞蹈社团,还有未来编程社团。专业社团多数由学校老师开办,少数是外聘校外机构补充。

今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担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

相比于市场购买的托管服务,由公办学校推动的暑期托管更注重教育价值,而非资本盈利,同时更注重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

今年暑假,广东8市开始试点校内暑期托管服务工作。和放学延时托管不同,暑期托管内容更丰富,也从“学校托管”升级为“学区托管”,这也将为校内课后服务探索积累经验,为落实“双减”政策打下基础。

在东莞,全市六大片区均开展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各区有条件的学校、青少年宫推出特色课程,具有本市小学学籍的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在松山湖,特色托管课程形式多样,如科学、艺术体验营等。

在广州,越秀、海珠、天河等8个区试点开展校内暑期托管。在越秀区,围绕“自愿参与、公益普惠、共建共享、公开透明”的原则,每个学区选择1-3所学校集中起报名的学生,按年龄段推送素质拓展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越秀区教育局认为,此次集约型暑期托管能打破校际边界,促进树立“学区人”的概念。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学习、交往,可以提升孩子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

校外培训机构向进校业务转型

《意见》提出,严禁学科类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同时,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进一步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及时掌握校外培训机构情况及信息,完善“黑白名单”制度。

在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方面,广东也做出了突出成绩。近年来,广东率先印发校外培训机构服务合同范本、建立线上教育培训产品备案审查制度,整顿和取缔了一批线下、线上校外培训机构。

7月22日,《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暑期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执法检查的通告》提出,自7月23日起,市教育局将联合市公安局等六部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暑期联合执法检查,重点清查教师无证上岗、超长超期预收费等违规培训行为。

广州市教育局表示,鼓励社会对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举报,对违规办学行为发现一起整治一起,全力保障学生、家长合法权益,推动广州校外培训市场健康发展。

根据《意见》,此次试点的任务之一,就是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即学校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教育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评估退出机制。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广东已有13市提出校内课后服务可引入校外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如少年宫、合法社团、社会培训机构等,但对第三方机构的资质及参与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

例如,湛江市提出,建立符合资质的第三方社会机构目录,社会培训机构需要合法合规、安全有保障、服务质量高;韶关市提出,对第三方机构采取招标入库的方式,公开择优遴选。

广州市南沙区提出,以政府采购的形式,向第三方社会机构采购服务,学校负责统筹和监督;江门市蓬江区则统一征集提供素质提升课程的第三方培训机构,包括语言艺术类、体育类、科技与创新类等。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解读文章中提出,校外培训机构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为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兴趣特长提供服务,如提供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科技等个性化资源,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现有广州校外培训机构已开始积极转型。K12教育业内人士透露,在受到政策影响后,多家公司将业务侧重转向教师资格证、司法证等从业资格类考试培训,及考研、考公等职业考试培训等。

一些教培机构还转型做青少年美育,推出特色绘画课程等。好未来新东方等也推出涵盖编程、科学实验等的素质教育产品。而这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未来可作第三方机构,引入学校的课后服务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课程。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李振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