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宿遷市在蘇北率先實現全市所有行政村集體收入突破18萬元,提前實現省委村級集體經濟“18萬+”扶持計劃預定的目標。去年,又實現新跨越,村均收入超50萬元。

2018年起,宿遷實施資源性、資產性、經營性收入“強村三項”試點,突出抓好整理土地、購置房產、開拓經營等工作,爲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可持續增長探索一條新路。

“以前,村集體資源存在着被私人侵佔、發包不規範、管理不到位等問題。”泗陽縣穿城鎮顏圩村黨支部書記顏曉舟算了一筆賬,“這兩年,我們開展公共空間治理,共清退盤活土地320畝,發展菊花產業720畝,帶動300餘人就業。村集體資源盤活了,羣衆致富有盼頭了!”

這樣的場景,在宿遷各地隨處可見。

金銀花開“金銀”來。宿豫區曹集鄉曹家集社區收回的集體土地,用於發展金銀花產業,並推行“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2020年集體經濟收入超300萬元,老百姓都說金銀花就是“致富花”。

宿遷通過全域推進公共空間治理、回購宅基地、土地整理等,逐一明晰邊界、明確權屬,盤活用好各類土地資源,並在省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發包,既盤活了村集體資產、提高了村集體收入,又淨化了鄉風民風、維護了公平正義。

村集體有了資源,還要想方設法把資源變成資產,把資產變成資金,才能更好爲羣衆辦實事。

宿城區原有16個省定經濟薄弱村以及9個相對經濟薄弱村,統籌各類扶持資金和配套資金,投入3000萬元新建標準化廠房1.8萬平方米,實現年租金收入200萬元,僅此一項村均增收8萬元。

“這幾年,我們唐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摘掉了經濟薄弱村的帽子,大家想想都開心。”宿城區王官集鎮唐圩村老黨員王建驕傲地說。

爲防止“邊緣村”滑坡返貧,宿遷倒排了130個集體經濟收入剛剛邁過18萬元門檻的相對薄弱村。通過投入財政資金、整合扶貧資金、用好金融資本,支持他們異地建設或購買標準化廠房、建設商業用房、購買城區門面房。

這樣,讓村集體擁有產權明晰的固定資產,既取得穩定的租金收入,又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目前,全市679個村共新建或購買標準化廠房98.6萬平方米,全部確權到村,每年村均增加租金收入7.8萬元。

爲把資金用好用活,產生更大經濟效益,宿遷各地同步探索以村集體資金入股現代高效農業項目、收取土地流轉或物業管理服務費等,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新的增長。

泗洪縣雙溝鎮劉符套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採取“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模式,與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發展肉鴨養殖,年出欄肉鴨200萬羽,帶動100餘戶農戶增收。

“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出去打工沒人要,沒想到在家門口幫着養鴨子,一個月能賺3000塊,比自己種地強多了。”今年已年過50的村民施學忠笑得合不攏嘴。

(楊松)

來源:中國江蘇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