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東營市利津縣黃河口大米研究院邀約中科院專家進行技術交流。

該研究院的成立旨在推動黃河口乃至國內數字農業的轉型升級,更好地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黃河流域農業高質量發展,並且以“產業多科技融合”和“農產品品牌打造”爲支撐,推動農業精準化、生態化發展,最終實現“四增”。研究院邀請中科院地理資源研究所專家分享了高效節水種植的成功模式與技術方案,以及中國農業綠色循環發展的路徑與解決方案。

期間,雙方一起探討了相關科技成果轉化問題。

黃河口大米研究院簡介:

黃河口大米研究院成立於2021年6月,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科山東東營地理研究院和艾米數字農業產業研究院共同支持發起成立,是一家獨立運營的非盈利性產業研究機構。

從上世紀80年代的“黃淮海戰役”開始,中科院兩代科學家已紮根環渤海鹽鹼地上接力奉獻了30多年,開展鹽鹼地治理和中低產田改造爲主的農業科技戰役,他們選育和創新的一批糧食新品種及農業關鍵技術,對當地鹽鹼荒地的改良和農業增產、增收效果顯著。2013年“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正式實施,第三代科學家繼續接力科研攻堅和創新,鹽鹼地逐漸變身高產田,渤海糧倉上演增糧奇蹟。2021年,黃河口大米研究院成立,在黃河口上集結來自中科院、艾米數字農業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的第四代科學家再接力,繼承和發揚前幾代科學家的奮鬥精神,以衛星遙感、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型技術爲支撐,通過數字管田系統進行精準科學的糧食種植管理,實現降本增效、品質提升、可溯源,在渤海糧倉上打造數字化、生態化高質高效農業的新典範。

研究院的成立旨在推動黃河口乃至國內數字農業的轉型升級,更好地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黃河流域農業高質量發展,踐行“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並且以“產業多科技融合”和“農產品品牌打造”爲支撐,推動農業精準化、生態化發展,最終實現“四增”,即“科研增創、土地增效、品牌增值、農民增收”的可持續循環發展目標。

研究院將長期致力於國內外水稻產業先進技術的對接融合及本土應用。目前,研究院設有五個中心,分別是良種選育與種植技術中心、生物防治中心、人工智能中心、土壤治理中心、戰略發展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