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樂居財經

嚴明會發自北京

在地產股綠油油之際,開發商頭上卻多了一道“紅線”。

“試點房企拿地資金支出不得超過年度銷售額的40%。”7月26日,市場傳出“三道紅線”升級的消息,據悉,這一比例限制不僅包括房企在公開市場拿地,也包括收併購等拿地資金支出。

“吹哨人”是旭輝集團CEO林峯,他於當日早間在自家官微發了一篇推文,就曾透露:投資買地的金額不超過年度累計銷售的40%。

毫無疑問,這道紅線比“三道紅線”更具威力,也對房企及行業產生更爲深遠的影響。換言之,即使開發商再有錢,也不能自由盡情地在土地市場上揮霍。

有投拓口人士透露,“得到消息後,某TOP 3房企的總裁趕緊開會,研究對策去了。”還有消息指出,某位TOP 4房企因爲在第一輪集中供地拿地太多,在下一輪已被限制拿地。

眼下,政策組合拳不僅從供給側壓着房企投、融兩端降槓桿,還從需求側影響居民買房貸款利率,本質上是旨在穩定房地產市場健康秩序。未來,不排除地產行業還有更多政策“補丁”的出現。

額度“透支”

此前,在22個重點城市拿地被“兩集中”。但事實證明,它並沒有平抑躁動的土地市場,衆多房企依舊削尖腦袋放手一搏,其中不乏國企央企。

所以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一拉,十餘家房企已經“超額”了。

據克而瑞主流房企拿地銷售比統計:上半年超過40%的房企就有13家,其中有兩家拿地最爲生猛、超過90%,分別是卓越集團和越秀地產建發地產緊隨其後,超過70%。

超過50%的,有綠城中國、中駿集團、新希望地產、中交房地產、招商蛇口華潤置地徘徊在40%~50%的有4家,龍光、融信、雅居樂、中國鐵建;另有11家房企比例在30%~40%之間。

在首輪集中土拍中,發力過猛的房企,雖然在“關閘”之前囤到了“糧草”,但將面臨額度不足、低利潤率出貨的考驗,有可能會在下半年消停一陣子。

爲了不至於血虧,甚至出現房企提前退地的現象。7月20日,宋都股份宣佈退地,這是“集中供地”以來的首個退地案例。可見高溢價、低利潤地塊,大部分房企都在承壓。

另一波在上半年選擇觀望,且手中尚有拿地額度的房企,在接下來的半年裏,反而可以好好精挑細選一下地塊,甚至有可能逆轉成爲年度贏家。

顯而易見,拿地規則的再次更新,定會影響到房企第二輪、第三輪集中拍地的抉擇。

是否存在一些“另類”方法去規避拿地這道“紅線”,例如,自己不拿地,然後介入其他房企的項目,通過這類合作的方式擴大業績?但有業內人士表示,合作拿地一樣算作總銷售的佔比裏。

但的確有一部分拿地方式,是沒有被列入“限購”範圍,例如城市更新、產業等多方面獲取土地。

據克爾瑞數據統計,80%的TOP100上市房企、88%的TOP50上市房企均參與城市更新,並且 51%的百強房企城市更新規模已超百萬平米。可見,未來房企對於優質舊改項目的爭奪,應該更爲激烈。

另外,房企尋求險資的合作也會增加,險資拿地,房企參股,全程操盤。

對於搶不到地的開發商們,林峯還有一條中肯建議,“有一些小規模的地產企業,在這個時間點,常常買不到地,不如放棄買房買地,拿着資金改爲買股買債。”

挑對能熬過紅海的企業,行業迴歸正常之後,常態應該是十幾倍的市盈率,如果本身買的又是有持續增長的企業,那兩項疊加,收益率還是可觀的。

向左還是向右?

“這道紅線”關注土地投入的總額,限制買地支出,透露出了哪些潛臺詞?

第一,房企少囤地囤房,自然得多去庫存。

作爲對政策察覺最敏銳的房企,萬科在兩天前召開了一場內部會議,討論下半年房地產市場,鬱亮也提及收緊投資,銷售回款是下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他看來,“萬科的問題不是手裏沒貨,而是消化不良,是區域消化不夠多,不夠快。”

而在更早之前的中南半年度工作會議,陳昱含也將今年企業的主基調定爲“去庫存”,各區域被下達去化、回款等任務指標。每隔一段時間,會有專門會議彙報進度。

據樂居財經瞭解到,陽光城、世茂等房企也有自己的去庫存安排。可見,“去庫存”已成爲行業當下的基本共識。

第二,驅逐“劣幣”,穩固行業現有秩序。

過去,將規模視爲發展第一要素的房企,拿地大膽激進,甚至有一些房企拿地銷售比常年超過60%。該政策落地後,特別是被限額拿地且負債率較高的房企,未來日子不好過,甚至有可能暴雷後出局。

另外,不鼓勵房企搶地上規模,未來土儲規模還得降。麪粉的額度被限制了,何來麪包?包括頭部房企在內,發展速度將會有所減緩,行業幾乎難再現“黑馬”。

第三,從根源上穩定地價。

從教育培訓行業整頓各種亂象開始,到學區房逐漸退場,再到如今限制買地支出,本質上,都是爲了穩定房地產市場健康秩序。

房企拿地被“束縛”住之後,不僅會降低其在高地價城市的拿地熱度,還勢必會影響到地方的土地市場收入,符合“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政策的取向。

第四,房企面臨新的戰略抉擇,三四線城市拿地或許又將火起來。

由於地價在不同區域佔比不同,在林峯看來這個指標也“不太公平”,比如一二線城市的貨值中地價的佔比常超過70%,如果要控在40%以內。

眼下只有兩種情況,一種降低拿地金額,壓縮增長;另一種是到地價佔比貨值低於40%的三四線城市去投資。

政策漏洞被“堵”上

除了投資買地的金額不超過年度累計銷售的40%,監管層還有另一項觀察指標:經營性淨現金流爲正。這是企業的自身造血能力,代表長期健康程度。

具體來說,對於近三年經營現金流爲負的企業,需要提供近半年購地資金來源情況說明和後續購地繳款資金安排,進一步削減其信用債發行規模,並對其信託融資、資管產品、海外融資等給予限制。

而在金融融資層面,監管方面施行了銀行分級管控、企業三道紅線、購房者按揭、地方政府的舉債和出讓金歸口,將四大主體都納入管控,從表內到表外,從境內到境外,從貸款到商票,無死角地把所有的正式和非正式通道全部堵上。

據克而瑞不完全統計,2021年上半年,100家典型房企的累計融資額爲6090億元,同比下降34%,環比下降29%。

除了投融兩端,監管部門也在客戶C端層面出手了。一個多月以來,杭州、廣州、武漢等熱點城市出現房貸額度銳減,部分銀行暫停接單二手房業務。無獨有偶,新房按揭貸款也出現了收緊,審批門檻提升、放貸週期拉長以及利率上調。

通常銀行放款週期1個月左右,而目前熱點城市放貸週期至少3個月起步,其中南京、合肥更要排隊到6個月以後,甚至多家銀行無法確定放款週期。收緊銀根,也進一步影響了房企的回款速度,不少開發商直言“壓力特別大”。

如若說,三道紅線在約束房企明股實債方面仍有漏洞,部分房企通過債務出表,還是可以“變綠”;那麼眼下,對於購房者停貸等政策打上補丁,房企便再無“漏洞”可鑽。

當土地槓槓、財務槓槓模型基本失效後,所有房企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未來想要突出重圍,更多要依靠管理紅利與產品升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