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紫金山科技

2016年裏約奧運會閉幕式上,"東京8分鐘"的表演將人們帶入了科技和動漫的"二次元"世界,令人遐想無限。

但4天前的東京奧運會開幕式,不少人蹲在屏幕前連續經歷了期待、疑惑與驚嚇,甚至爲了"精神回暖",一度把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重新推上熱搜。

開閉幕式導演因醜聞被辭退、奧運相關資料面臨外泄可能、奧運村住宿環境遭質疑、幾十位參賽人員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加上開幕式迎來全球觀衆瘋狂吐槽,這屆奧運會的混亂和垮塌幾乎史無前例,但也依然不能阻止參賽者將多年訓練的汗水轉化爲賽場奮力一搏的決心,更不能消滅全球觀衆用各種方式觀看、回看、熱議這場來之不易的奧運會的熱情。

事實上,單從科技來說,這屆東京奧運會絕非"一地雞毛"。

轉播:足以嚇尿百年前的運動員

美國奇點大學創始人兼校長、谷歌技術總監雷·庫茲韋爾提出過一個"嚇尿指數",假如有一位參加過1896年首屆奧運會的運動員穿越到2021年,會達到什麼樣的驚嚇程度?

其實,奧運賽場的本質沒有離開過項目與賽道。

因科技而改變最大的,不是訓練體系和運動裝備從原始演變到先進,也不是賽事的極大豐富和選手們的極限突破,而是日益發達的轉播科技,給這位"穿越者"帶來的直接震撼。

1908年那屆倫敦奧運會,電影技術剛剛出現,有電影院派人去奧運會現場拍攝了部分片段,然後做成電影在電影院播放,人們看到時已經是奧運會過去幾個月了。

1924年巴黎奧運會,出現了專業的攝像師團隊。但當時電視普及率太低,收音機更爲普遍,所以巴黎奧運會是第一次進行實況廣播轉播的奧運會。

1936年,在電視機的發明後,奧運會也迎來一次全面的革新:這一年的東道主德國首次通過電視播放,讓奧運會通過電視走進千家萬戶。

1948年,奧運會真正進入了電視媒體時代,也是轉播正式規範化的開始,儘管英國當時擁有電視機的人還只是少數,但還是有50萬人通過電視觀看了比賽。

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 ,衛星轉播來了:美國通過發射通訊衛星"辛科姆",向世界各地轉播了此次奧運會實況,是又一次令人振奮的科技突破。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突破性地製作了數字電視信號。

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互聯網轉播首次出場,在個人電腦的逐漸普及下,奧運會的片段以視頻、圖文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2004年雅典奧運會,劉翔奪冠的寶貴瞬間,是高清電視服務的首次應用。那屆奧運會上的終點攝像機,每秒可拍攝1000張照片,是奧運會上攝影技術的一大亮點。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全部項目採用高清技術,爲全球40億觀衆進行了直播,也是第一次互聯網、手機和電視平臺的有機結合,不少人通過這場奧運,知道了CMMB可以讓電視節目通過廣播方式在手機上實現觀看。

直到2021年,移動互聯網極大改變了電視、視頻節目的商業邏輯,轉播技術也向5G和4K迅速更迭。

這屆東京奧運會,大部分比賽場次內都是"空場"舉辦,在750個比賽時段中,僅26場賽事允許觀衆進入,無觀衆賽事達724個,是本世紀首次觀衆只能看線上觀看直播的"雲上奧運會"。

賽前,爲了給日本觀衆帶來更優秀的畫面,日本NHK電視臺宣佈全程以8K分辨率直播東京奧運會,是有史以來分辨率最高的一次奧運轉播。據說,要讓"選手頭髮上的灰塵都顯示得一清二楚"。

但顯然,"科技界的重量級選手"中國隊也以相當強悍的能力,把這場奧運會"分解"得更爲透徹。

此次獲得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授權轉播的包括移動咪咕、騰訊、快手三家主體。此前直播過俄羅斯世界盃的咪咕視頻,這次成了全場次實時直播奧運會的新媒體平臺。

阿里巴巴也因雲平臺應用於奧運會雲轉播,被奧組委點名。

得益於雲轉播,轉播中心佔地面積比傳統縮小了25%,現場轉播工作人數量減少了27%。

觀賽:終將是一場沉浸式革命

從照片到高清影像,從錄製到直播,從衛星到移動互聯網再到5G+4K到雲,奧運轉播的鉅變,把現場觀衆的歡呼和掌聲變成了全球觀衆的實時互動。

事實上,除了轉播技術今非昔比,現場、屏幕觀衆的觀賽體驗也經歷着"前所未有"之變。

2012年倫敦奧運會時,部分賽事首次採用了3D直播技術,讓視頻變得更加立體生動。

2016年裏約奧運會,是虛擬現實(VR)技術首次真正用於奧運會。當時的廣告稱,通過虛擬設備觀衆可以"零距離"地躺在自家的沙發上沉浸式觀賽。只是出於虛擬設備的侷限性,能體驗到的觀衆少之又少。

2018年平昌冬奧會上,遊客已經可以在周圍展館藉助VR技術體驗包括雪橇、滑冰、滑雪等冬季運動。

當時,還有全景視角(越野滑雪賽道安裝多個攝像機,每位參賽選手身上攜帶一枚芯片,比賽全程能夠隨時跟蹤任一名選手的位置,切換該選手的環境畫面)、時間切片(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賽場四周設有多臺攝像機,可以對選手每時每刻的動作進行360度的切割、回放)、增強現實(觀衆使用相應軟件可以通過增強現實(AR)技術,3D立體查看去往座位的最短路徑,確認座位位置)等技術,更極大提升了觀賽體驗。

因此,此前日本也着重突出了2020東京奧運會的科技名義,稱將舉辦全球首場5G奧運會。

但受疫情影響以及網絡覆蓋、套餐資費等因素影響,商用後日本5G發展並不快。到2021年3月底日本5G商用了一年時用戶規模達到1419萬戶,在整體用戶中的比例只爲8%。

疫情防控之下,人們更多時間呆在家中,對5G的需求進一步減少。因此,這屆奧運會也成爲提振5G信心的一次重大機會。

奧運會開幕前,奧組委稱與NTT、NTT DoCoMo和技術提供商合作將在帆船、游泳和高爾夫球場館採用實現5G動態高清實時圖像傳輸以及AR(增強現實)設備等。

比如,在江之島遊艇港的帆船賽事中,將啓用搭載了4K攝像功能的無人機,比賽船隻上也將裝備多臺4K攝像機拍攝實時畫面,實時組合成由3幅4K圖像組成的12K分辨率超寬圖像,通過5G技術實時傳輸到主新聞中心,以及漂浮在岸邊的55米海上寬屏上,可以讓在附近碼頭觀看的觀衆能夠更近距離地觀看比賽。

游泳比賽中,基於支持5G網絡的AR裝備,可以讓觀衆在關注運動員動作的同時,看到誰在哪個泳道、單圈時間以及是否接近世界紀錄等數據。

高爾夫賽事的舉辦地,球迷可租賃5G設備,觀看特定高爾夫球手的現場視頻、精彩片段。

有一說一,這些絕對是觀賽的新革命。

當然,這首先要求相關場館的網絡"相當紮實",甚至有必要的場景中配備邊緣計算平臺來實現更快的數據傳輸。

參賽:比完就完了?

受當時條件影響,比賽的器材和設備都相當簡陋:游泳比賽直接在公海里進行,泳道用漂浮在水面上的南瓜爲標記,短跑比賽的選手還穿着皮靴,計時方式也是手動的。

1912年,奧運會用上了電動計時器和終點攝影設備,使得計量時間精確到0.1秒。60年後的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首次採用了光電測距儀,並且配以精度高達1/1000秒的電子計時器,開始記錄運動員的"極限突破值"。

從2012年倫敦奧運會,運動員開始利用航天技術爲訓練減負、通過實景模擬訓練系統模擬騎行

在倫敦的賽道上、用每秒上萬幀的攝像機捕捉分析訓練表現。

檢測心率、呼吸的運動腕錶以及智能手環,開始大範圍出現在參賽員的訓練與比賽中。

放置在跑鞋、滑雪靴或自行車踏板上的力傳感器,也可爲訓練過程提供連續的數據流。教練也可以利用這些數據來分析運動員易受傷部位和運動強度的關係。

在體操競技的動作技術難度連年升高的背景下,對於裁判而言,打分也愈發困難。

據報道,此次東京奧運會在體操項目上引進了AI技術打分輔助系統。通過向選手的身體及其周邊200萬處投射紅外線,追蹤選手的動作,並且實時轉換成三維立體圖像。

根據圖像,AI可以對於身體的旋轉和扭動等動作做出分析,並結合過去的表演數據,遵照打分標準,判斷技術的完成度。

但技術解決得了比賽的精確,解決得了無人觀賽的冷清嗎?

真別說,日本一向發達的機器人技術,這次似乎也派上了用場:現場不適合有真人觀衆,那就讓機器人來"吆喝"。

如果這些科技帶來的體驗足夠新穎,幾乎可以讓人們忘記這屆奧運的"花邊新聞"和開幕式的垮塌。

不過要說真正的科技硬核,我們可以把更多的期待,留給2022年北京冬奧會。幾個月後,再見證一場真正的5G/AI全球賽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