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7月27日)上午9时,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再度来到城区发生严重内涝的河南新乡市卫辉市进行采访。记者看到,城区积水较昨日没有上涨,但也未见明显的减退。在市区比干大道附近,仍聚集着大量救援车辆、冲锋舟及铲车。

一艘蓝天救援队的冲锋舟刚刚从水面行驶靠岸,救援队员便大呼:“谁有担架,快拿过来。”立刻,便有人拿着担架过来,把只能平躺的病人转移到安全地带。

□ 新乡医院副院长:这是创办125年来首次停诊

10时,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跟随一艘救援艇再次前往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记者看到,该院门外的水位没有明显下降,目前医院的患者已经全部转移,还有部分住在医院家属楼的人还没走。医院的领导都还在坚守。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郭明好接受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的专访。他告诉记者,卫辉洪水发生之后,他主要负责医院的医疗救助,“原来我们以为,天气放晴不下雨后,水会越来越少,可水位却并没有下降,反倒是越来越高,原来我们抗洪抱着必胜的信心,觉得肯定没有问题,我们48小时没有合眼,但没想到洪水还是太凶猛了。”

郭明好介绍,在病人转运方面,医院用了10个小时将2000多名病人安全转移出去。“在打扫战场方面,我们是完全胜利的。我们现在没有病人,所有的门诊都已暂停,除了往外出的,往里进的都是救援人员。目前医疗活动停止,是我们这所医院成立125年以来的第一次完全停诊。下一步我们只能等待,等水落下去,没有水了,我们就打扫战场,彻底消毒,重新开张,我相信我们还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

郑州水灾时,郭明好正好在郑州检查医院,不得不在郑州住了两天才回新乡。但到卫辉时,郭明好已经没办法步行回医院了,他是坐铲车回来的。23日开始,郭明好投入到医院这里的抗洪抢险。

郭明好表示,在洪水围城的情况下,医院要考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病人、水、电各方面的问题,比如病人的治疗药品和耗材很多都过不来医院,病人的吃饭也成问题。洪水刚来时,医院有3000名病人,还有6000名家属陪护,再加上职工共10000多人,光是在一个医院食堂吃饭,医院就面临很大的压力。好在社会上各方面给医院提供帮助,米面蔬菜都不缺。但后来水位越来越高,转院已成必然的无奈之举。

“昨天(7月26日)我们看着水是一点一点往上升,虽然上涨速度不快,但眼看着医院就没办法出门了,生活用品和医疗用品整个都将无法供应。因为进了太多水,我们的电房一下就毁了,全院停电的情况下,我们很多需要吸氧、监护、透析的重病人就必须马上转移,我们不能把轻的病人耽误成重的病人,重的病人再出现生命危险。昨天解放军和公安特警过来之后,给我们帮了大忙,人民子弟兵的称号当之无愧,他们从23楼抬病人一个个抬到一楼,有些重病号,都需要解放军帮忙解决,这样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我非常感动。”郭明好对记者说,转运过程中,有很多让他记忆深刻的细节,“我们有个护士,从23楼抬病人抬了两趟,第二趟时,当她把病人抬到5楼时晕厥了,她呼吸太快了,碱中毒,我们把她也送去抢救了,刚才我去看望,她恢复过来了。”

郭明好介绍,转运的病人都就近去了新乡市的医院,“兄弟医院都很好,都给我们帮了大忙。”

郭明好表示,这些天来,他没有回过一次家,也没见过家人,“家里的水已经到了肚脐眼了,他们都撤离到新乡去了,我原先住在办公室,但后来办公室也不行了,我们的办公室是危楼,洪水浸泡了之后,我更加不敢进了,于是就换了另外一个会议室休息。”

郭明好说,随着患者都已经被转运完毕,今天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转移一些之前不愿意走的家属楼的群众,看护好医院比较贵重的设备,尽量地减少损失,不能再雪上加霜。

□ 安置点灾民主动当救援队向导

27日下午3时许,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来到卫辉市市区的一处安置点进行采访。该安置点位于县城西南的一处楼盘售楼处内,里面打着近100个地铺,有电、有水、有空调,门外还有志愿者准备的矿泉水和各种蔬菜。

60岁的甘良生告诉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他住在新乡市的普罗旺世小区的1楼,1楼还附送1层地下室,昨天地下室全部淹没,一层也进了很多水,甘良生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家园。

“其他家人住到新乡的安置点去了,而我就住在这里,因为这儿离家近,我可以随时回家看看情况,临走的时候,我把大彩电扛到了衣柜的最上头,再把贵重的东西都放到安全的地方,然后才离开的。”甘良生表示,昨天看到这么多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救援队,让他非常感动。

“我立刻就跟救援队说,我在卫辉住了60年,对这里特别特别熟悉,我可以来和你做向导,一点问题没有。于是我就跟着救援队进去水深的地方,救了几个人出来。”甘良生说。

卫辉郊区的上乐村镇因为是之前的泄洪区,居民早在7月22日就转移到安全区域。在李源屯镇完全小学,霍保香和丈夫庞四清已经居住了6天。

庞四清今年56岁,10多年前就因为脑出血做了手术,如今他左侧的头盖骨还是缺损的,走起路来,右手和右脚呈现僵直的状态。霍保香一直在家照顾丈夫,两口子有3个女儿都已经出嫁,但女儿那边的家境都很一般。家住上乐村镇东板桥村的霍保香说:“当初离家的时候走得很急,丈夫和她是好心的村民载他们过来的,丈夫每天都要吃药,住在学校里,有空调,也有吃的,但就是人多,丈夫又生病,有些不太方便。”

文、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邱伟荣、骆昌威、程依伦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

来源:广州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