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度 | 舍曼在天津的24小時,中美談得怎麼樣?

剛剛過去的週一,美國國務院二把手溫迪·舍曼結束天津之行,帶着中國給她的“兩份清單”和“三條底線”開啓下一程。從這位副國務卿訪華前的波折,到訪華時的交鋒,再到訪華後的表態,無不凸顯出中美關係的複雜性。

分析人士認爲,天津會談是拜登政府對華政策逐漸成型期間的一次重要線下高層會議,對雙方增進了解、亮明底線、保持接觸具有特殊意義。雙方在很多問題上仍有重大分歧,不能指望“一談解千愁”,但開誠佈公、直面矛盾,並提供解決困難的路線圖,本身也是對中美大國關係負責任的體現。下一步要看美方是否願意以實際行動同中方相向而行,爲雙邊關係和全球穩定注入更多動力。

“雙方談得很深、很透”

舍曼此次在華停留了24個小時,26日上午,中國副外長謝鋒負責與舍曼主談。中美幾位代表在一張長桌兩側落座。當日下午,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天津濱海一號酒店會見舍曼,二人相隔一定距離坐在中式椅子上。

外交部稱,兩場會談時長加起來有6小時。其中謝鋒與舍曼的會談長達4個多小時。“雙方談得很深、很透,增進了相互瞭解。”

謝鋒在會談中指出,中美關係目前陷入僵局,面臨嚴重困難,根本原因在於美國一些人把中國當作“假想敵”,把美國內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甩鍋到中國身上。他要求美方做到“五個停止”,包括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停止攻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領導人,等等。

謝鋒說,美方的“競爭、合作、對抗”三分法就是遏制打壓中國的“障眼法”。對抗遏制是本質,合作是權宜之計,競爭是話語陷阱。

在批駁美國“從實力地位出發”與中國對話、妄圖“規鎖”中國的同時,謝鋒向美方提出兩份清單。

一份要求美方糾正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共16項,包括敦促美方無條件撤銷對中共黨員及家屬的簽證限制,撤銷對中方領導人、官員、政府部門的制裁,取消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限制,撤銷將中國媒體登記爲“外國代理人”或“外國使團”,撤銷對孟晚舟的引渡要求,等等。

另一份聚焦中方關切的重點個案,共10項。主要就中國部分留學生赴美簽證遭拒,中國公民在美遭受不公正待遇,美國國內仇亞、反華情緒滋長等個案向美方表達嚴重關切。

中美還就氣候變化、伊核、朝鮮半島、緬甸等議題交換了意見。

王毅會見舍曼時,向美方提出“三條底線”:第一,美國不得挑戰、詆譭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第二,美國不得試圖阻撓甚至打斷中國的發展進程。中方敦促美方儘快取消對華實施的所有單邊制裁、高額關稅、長臂管轄以及科技封鎖。第三,美國不得侵犯中國國家主權,更不能破壞中國領土完整。

列“清單”劃“底線”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指出,天津會議具有兩方面意義。

首先,這是3月安克雷奇會晤後中美高層又一次線下對話,也是拜登上臺後爲數不多的高層接觸。在中美關係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之際,雙方都意識到,如果對話長期停擺,關係可能走向極爲危險的境地。因此,中美能坐到一起,保持對話節奏,本身就有重要意義。

其次,會議表明,中美圍繞諸多問題分歧巨大。中方指明雙邊關係遇到嚴重困難責任在美,在於美方把中方定位爲“假想敵”和“主要競爭對手”,對中國製度、道路、發展模式、主權、內政予以粗暴干涉。中方利用對話契機,向美方清晰、坦誠地闡述關切,列出清單。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指出,此次會晤承上啓下。“承上”在於,無論王毅提出的“三條底線”還是謝鋒的對美批駁,都延續了安克雷奇會晤時對美開誠佈公的態度。

回望4個月前的那場高層會晤,中方當時告誡美方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同中國打交道,要求美方不得干涉內政、損害中方核心利益。而這次,中方更通過兩個清單,以及畫紅線、立規矩的方式,向美方發出更明確信號。

“這就爲下一步中美關係的改善和發展提供了方向和路線圖。此外,舍曼也在氣變、朝核、伊核等問題上同中方交換看法,它們屬於今後具有合作潛力的領域,也就是我說的‘啓下’——接下來,對於中方提出的清單、美方提出的問題,雙方將作何回應,爲未來合作創造條件,值得觀察。”

吳心伯和阮宗澤認爲,會議期間中方的許多表態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以“三分法”揭露美國對華政策的實質,要求美方樹立正確的合作觀。只有分清中美關係的主流和支流,才能明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再如,以“三條底線”作爲一個整體,要求美方尊重中國發展道路、發展權益和主權完整。阮宗澤說,過去中美交流方式有差異,有時不在一個頻道上。這次中方採用十分直截了當的方式,表明捍衛國家核心利益的堅定決心。“如果美國再揣着明白裝糊塗,中國將奉陪到底。前不久中方對美國前商務部長羅斯等7個美方人員和實體實施制裁,就是很好的例證。”

兩份清單也是亮點。中方去年曾建議中美可以一起捋出三份清單:合作清單、對話清單、管控清單。而今,中方主動提出糾錯清單和個案清單,這既是中美坦誠對話的一部分,也使問題更爲直觀和具體,給美國一個糾正“強加於人”做法的機會。這恰恰是中國對中美關係負責任的體現。

博弈貫穿訪華全程

舍曼此訪正值中美關係緊張之際——臺海方向,美國不到兩個月時間內三次派軍機搞“擦邊球”式挑釁。南海方向,美軍軍艦擅闖中國西沙領海鬧事。涉港問題上,美方對多名中方官員進行惡劣制裁。中美在網絡安全、新冠病毒溯源問題上也針鋒相對……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戈爾茨坦直言,在此背景下,天津會談還能“被挽救”,令人印象深刻。歐亞集團中國問題分析師尼爾·托馬斯認爲,這在於中美互有所需,意識到危機管理的必要性:“雙方領導人仍希望爲不斷惡化的關係奠定基礎,畢竟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對全球政治、安全和經濟穩定有重大影響。”

英國《衛報》評論,舍曼是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4月訪問上海以來訪華級別最高的美國官員。雖然是個好跡象,但緊張交鋒也未歇止。博弈貫穿了舍曼訪華全程。

阮宗澤和吳心伯表示,訪華是美方主動提出的,但它對細節提出了“高要價”,導致曲折反覆。而中方有自己的考慮,最後還是按照雙方商定的開展——主談的中方官員是主管對美事務、有着長期對美外交經驗的謝鋒,而王毅外長也按照外交慣例進行會見。傳統上,中方在安排對等官員接待的基礎上,由更高級別外交官對來賓進行禮節性會見,盡東道之誼,並不鮮見。這也顯示了中國的外交格局。

至於談判地點放在天津,一是在疫情影響下,中方接待外國政要較多選擇在首都以外地區,如重慶(對東盟)、廈門(對韓國)、桂林(對俄)等地;二是天津離北京較近,不僅舍曼結束蒙古之行後赴津方便,王毅外長也可在四川同芬蘭等國外長會晤後,途經天津順道返京。

有觀點認爲,美國在舍曼訪華前提出“高要價”,在於不自信,希望展示拜登“強勢政府”形象,“從實力地位出發”下先手棋,甚至給中國貼上“不禮遇來賓、不主動對話”的標籤。但中國既不喫這套,又對美國“邊對話、邊對抗”的“小動作”不滿,因此堅持原則,不讓美國“帶節奏”。

中方的鮮明立場,也體現在舍曼訪問前的一輪輪隔空喊話中。對美方一再揚言從“實力地位出發”與中方對話,中方直斥美方傲慢、霸道;美方提出要爲中美關係設“護欄”,中方表明“護欄不能由美方單方面定義”;王毅還正告美方,如果美國沒學會如何以平等態度同他國相處,那麼有責任好好給美國補上這一課。

舍曼訪華中,兩國間的火藥味絲毫沒減弱。且不說美國國務院公佈的舍曼訪華新聞稿中,處處可見美國對中國內政指手畫腳,美國軍方更在會談期間派出軍機,與英國航母在南海海域集結。

舍曼訪華後,美國在中國周邊海域的軍事行動仍不消停,出動大批偵察機。舍曼會後坦承,“很難知道未來幾個月(中美關係)情況會否改善,在建立這種關係的早期階段,不知能否在我們希望的一切領域有所進展。”

“解凍”非一日之功

舍曼的疑問,也是全球關心的問題:中美關係接着走向何方?

阮宗澤說,當前中美關係高度緊張,外界都不對此次會晤抱有過高預期。“不能指望一次對話,美國就改過自新,但必須對它保持壓力。眼下,球在美方——既然種種不合理的舉動是它強加於中國、並導致中美關係處於懸崖邊緣的,它自然有責任糾偏糾錯,避免難以承受的後果。”

在阮宗澤看來,未來的着眼點有二:第一,美國收到中方“清單”和“底線”信號後,能否理解中方的良苦用心,一起維護中美關係來之不易的成果,採取實質步驟改弦更張。第二,能否在年內促成中美更高級別的外交互動,爲中美元首在G20峯會等場合見面創造機會。對於這一點,天津會議似乎未做安排,將取決於今後美國如何糾偏,以實際行動取信中國。中方也會適時評估。

吳心伯指出,美國不會對清單“照單全收”,但也不會“置之不理”。因爲美國一定程度上仍想改善和發展對華關係,所以要給中方一個交代。至於年內中美更高級別接觸的可能性,取決於美方能否端正態度,回到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上。否則中美“爲見而見”是沒意義的。

輿論指出,考慮到拜登上臺以來好鬥情緒升級,中美關係解凍非一日之功。不排除下一步通過打擊伊朗石油對華供應、拉攏印度等國參與“四國機制”等手段,加大對華施壓力度。

阮宗澤認爲,舍曼訪華,也恰逢美國多位軍政要員“扎堆”訪問亞太、企圖拉攏印度和東盟國家建立針對中國的統一陣線之際。“第一,這對亞洲團結合作是一種傷害,因爲大部分國家不願選邊站隊,它們謀求對中美平衡外交。第二,亞洲盟友經歷過特朗普時代後,對所謂的‘美國重返’信心缺失。”阮宗澤說,“美國是在走夜路,需要小夥伴撐腰,吹哨壯膽。這一做法不利於亞太和平發展大局。”

“總之,複雜的鬥爭還將持續。”阮宗澤說,即便中方劃定紅線,美國不可能輕易改變,中國要做好長期周旋準備。在撥雲見日前,中美關係不會一帆風順,甚至可能經歷狂風暴雨。但反過來說,不能因爲美國不願改變,中國就無所作爲。中方仍要積極爭取通過對話,找到一條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發展階段的兩個大國和平共處乃至互利共贏之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