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到底:“996工作制”是不是違反《勞動法》的工作制度?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原標題:互聯網也得講“人民性”了

文/佘宗明

來源:數字力場(ID:shuzilichang)

01

情況大家已經看到了。

互聯網、教育培訓、房地產行業,都不太好過。‘Hard模式’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

反壟斷,網絡安全審查,監管變奏讓互聯網企業繃緊了神經。

螞蟻遇挫,滴滴下架,字節擱置IPO計劃,中概股震盪,從‘赴美’到‘回港’成新風向。

教育培訓行業說:就這,也敢來參加比慘大會?

被‘雙減’點中死穴的K12教育平臺,十管血已經掉了九管,坊間輿論更是忙不迭判它們‘死緩’。

墓誌銘都有人刻好了:‘生於應試之地,卒於2021年7月23日’。

看着教培企業的慘狀,房地產行業瑟瑟發抖。

三道紅線,三線四檔融資管理,貸款集中度管理,22城集中供地,房企買地金額納入監管……一山更比一山高,一錘更比一錘狠。

靠着高槓杆、快週轉‘躺賺’的日子,到頭了。

這仨湊一桌,不配個‘失意者聯盟’的BGM,都有點不講究。

分析家愛談‘該不該’,企業家看重‘會怎樣’。

監管已經明牌了,接下來恐怕這樣一幕會出現——

大廠設起‘合規辦’,VC們成立‘政研室’。

政策得領會,文件須熟讀。GR(政府關係)重要性會被提上新高度,預判‘有形的手’指向哪裏,會成爲企業戰略制定的先行動作。

02  

事情正在起變化,這是無需掐指一算就能得出的結論。

當脈絡已現時,說出結果不難,難的是執果索因——事情爲什麼起變化?

得知來時路,方曉歸去途。

在這問題上,各方戰略分析家自然得拆解一番,然後秀下格局,搬出‘大棋論’、兜售起‘高見’來:這其實是在下一盤大棋。

遇事不決,‘大棋’來解。

最流行的歸因,就是跟‘三孩政策’扯一塊:凡是不利於生三孩的,一個都跑不了。

你看,教育培訓是雞娃加速器與焦慮發動機,得幹掉;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學區房把育娃成本抬得這麼高,得狠治……

互聯網這濃眉大眼的,看起來跟三孩沒什麼關係,可‘996-內卷-不敢生’的邏輯鏈循着六度區隔理論也能站得住。

按照這邏輯,什麼行業該割棄、哪些領域可以重倉,也就一目瞭然了——

要投就投三孩利好概念股,母嬰產品、託管服務就在正面清單上;那些堪稱‘生娃路上絆腳石’的行業,得小心了……

03 

給三孩政策清障,固然講得通,但這‘棋’似乎還不夠‘大’。

於是有人目光朝上,描了個更大的:這是爲了將資本引向實體經濟,引導脫虛向實。

任澤平那段話廣爲流傳:

什麼是大勢?就是降低房地產、金融、教育、互聯網等的利潤和壟斷,以及由此引發的過去長期對民生和實體經濟的擠壓和成本,大力發展製造業、硬科技、實體經濟、新能源、新基建、資本市場等。

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機遇。看清這一大趨勢,至關重要。每個企業、每個人,最終都是時代的產物。

應對‘去製造業化’風險,做強實體制造業,成了基礎解釋框架。

有人更言之鑿鑿:這代表着中國基本國策已經發生了變化。

經濟學家陳李就說,在基本發展道路上,中國已經拋棄了‘美國道路’,轉向了‘德國道路’,即通過發展製造業帶動GDP的進一步增長。

‘德國道路’的要害,一言以蔽之就是:重製造,輕服務。

還有人將這些舉措放在‘國家治理改革和創新’的筐子裏,或者跟‘內循環’的架構扯上邊。

依我看,事件起變化,就是爲了讓某些人用大格局撬動10w+的。

一副副‘大棋’擺上,也算是批發‘國師’、零售洞見了。

想起了姜文電影《邪不壓正》裏藍青峯那句臺詞——‘我花20年下了一盤大棋,到最後發現窮途末路’。有觀衆說,這是對‘下大棋’論調的諷刺。

一‘棋’各表。

大棋或許有,可此大棋真的是彼大棋?

04  

朱學勤老師在《在文化的脂肪上搔癢》裏說,中國知識階層的結構存在‘文人過剩’的問題。

在他看來,文人的思維特徵是‘有問題喜歡向上走,走向雲端,引出一個統攝一切的本源,然後再俯瞰下來,向下作哲學的批判或文學的抒情。’

‘文人傳統過甚,又喜歡追尋萬物一源,就容易把這個‘一源’定位在文人所熟悉的事務上,小如語言文字,大如文化方式,總得與‘文’有緣。’

照這麼說,現在很多人顯然是‘大棋思維’過剩。

什麼事難以解釋,就往‘大棋’上扯。

萬物一源,源頭就連着‘大棋’。

看不懂,那就是你格局甚微。

05 

可能會有人問我:那你說背後原因是什麼?

我的懵也真,我的傻也真,李安老師的‘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代表我的心。

但憑着多年的臨牀評論經驗,我覺得,有幾點趨勢是可以預見的:

一,‘向規模要效率’的模式越來越受限了,在政策詞典裏,‘公平’的優先序如今要高於‘效率’。

《讓子彈飛》裏,資深左翼進步青年張麻子說:我要做的有三件事,公平,公平,還是××的公平!

在價值取向象限裏,公平在左,效率在右。

‘規制’與‘市場’,各執左右兩端。

‘充分地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向右,‘推進共同富裕’朝左。

‘充分激活資本要素’向右,‘反資本無序擴張’朝左。

所有政策取態,往往都是在探測與回調中,力求左右的平衡點。

眼下的風向已很明顯。

‘公平’的重要性被提得很高:反壟斷、‘雙減’、壓實‘房住不炒’,都是着眼於‘公平’。

《資本論》第二卷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中,將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分爲了兩種基本形式:內涵擴大,外延擴大。

‘內涵擴大’,對應的是‘固本強基’‘內部挖潛’‘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高質量發展’;

‘外延擴大’,對應的是要素增加、規模擴張——尤其是用資本去撬動。

所以,互聯網企業合縱連橫搞壟斷進入射程,教育行業資本化正中槍口,房地產行業高槓杆成了標靶,都遵循了同一套邏輯。

這就是現實上的一課。‘公平’在CSR指標裏的權重被不斷調高,也是不難想見的情形。

二,不止互聯網要講‘人民性’,各行各業都得跟‘人民至上’的要求對標。

‘人民中心論’,直接跟‘新三座大山’(教育、醫療、住房)說不。

‘推進共同富裕’,調整了‘公平’與‘效率’的座位順序。

‘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都能在更宏大的理論體系座標內找到源代碼。

‘符合國家發展方向、致力於提升全社會效率’,會被更多地提及。現象級新風口,必定會落在與此對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上。

扯‘姓社姓資’?你格局小了。

三,上面政策跟下面‘民意’的嵌套會更緊密。

上下聯動,相互影響。

體現在理念層面,就是‘民有所呼、政有所應’。

現在都在講‘潮水的方向’——‘我們終將認清潮水的方向’‘潮水退了,方知誰在裸泳’……

那時代‘潮水’是什麼?

是民意跟政策的媾和之物。‘民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意就是浪潮;政策可弄潮,影響潮水的流速和流向。

民衆對內卷有所怨,拿內捲開刀,就是‘政之所應’。

對企業而言,對‘民心向背’的敏感度,還得強些、強些、更強些。

華爲驗證了一次。

‘鴻星爾克效應’又驗證了一次。

06 

是‘順勢而爲’還是‘逆勢而行’,是擺在企業面前的生死攸關選項。

這點已毋庸置疑。

當然,前提還得是,能看清什麼是‘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