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這個令人歎爲觀止的建築,是日本東京“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的一部分

今年的洪澇災害,給中原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痛定思痛,我們或許可以向那些在防洪排澇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國家和城市學習,比如日本。

不久前,一段日本多年前製作的洪水自救視頻又在網絡不脛而走。實際上,作爲飽受災害性天氣之苦的島國,日本不僅在抗洪方面經驗豐富,在城市排澇方法也走在前面。早在1900年,日本就頒佈了《下水道法》(通稱《舊下水道法》),對生活污水的排放做出了嚴格規定,1958年新修訂的《下水道法》一直沿用至今。我們經常說,一個城市的良心在它的底下,而如果將日本全國的下水道連在一起,總長度達到45.5萬公里,可以繞地球11圈半。

本文作者雪田是長期旅居日本名古屋的華人,她講自己在名古屋的所見所得寫成文字,告訴我們,一個城市防洪排澇的能力,並不僅僅在於下水管道的粗細,而在於一整套完善的排放系統和應急設施。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日本就做得盡善盡美,各種原因導致的洪水依舊是日本城鄉面臨的主要氣候災害之一。只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今天多學一點,明天的損失就會小一點,這無論對國家還是人民來說,都是好事。

日本城市是怎麼進行防洪排澇的?

文 | 雪田

來源 | 雪田塾(ID:xuetianshu0)

上水與下水

“上水”就是城市給居民及工廠等提供的管道來水,是乾淨水,是要按取水量交水費的。下水就是居民及工廠等排出的污水,在現今的時代,下水要進行淨化處理,工業污水還要進行特殊處理,所以在日本不僅交上水費,還要交下水費(日本的水費帳單上,明明白白寫着下水道使用費一項)。

市政府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管理上下水,相關部門名稱叫做“上下水道局”,市府的公務員們都要到那裏輪崗,搞清整個流程。

下水道

最早期的城市下水道是排水渠式的(有的渠建到地下),污水就直接排到排水渠,雨水也流到排水渠。後來有了污水處理要求後,就完善管道式下水道,集中到一處進行淨化處理,再放流到江河。這種下水道也可進雨水,建築物的雨水管,路面下水井蓋等都直通下水道,水可順此道流入。

科學館展示的名古屋市下水道主道管

可是日本的下水道卻不需要那麼粗,並不是大家傳說的英國式德國式那種人可以在裏面跑的粗豪下水道,因爲日本還另有下水路。

下水路

雨水纔是發生水災的元兇,因而城市裏設有很多雨水排水路,原則上要求是明渠式的,地表的雨水從道路兩邊的暗溝流入明渠,不用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河裏。這種下水路是防洪設施的一環,不用來排放污水,而是城市水系形象,平常深受市民喜愛,是綠蔭和散步的去處。

明渠式城市下水路,裏面常常會放養錦鯉,既美化了環境,又能起到排水作用

看起來像條小河的排水路

可是,城市大型化後,見縫插針,各處都被建上了房子,包括低窪地和以前的積水灘,這些地方的排水進不了下水路怎麼辦?

抽水所

一個城市總會有一些地勢低窪的地方,雨水往低處流,暴雨之下這些地方積水積得特別快。爲了不讓這些區域的民房、商家、地鐵等浸水,市政府設有水泵抽水所,雨天開啓後就可以把積水抽到排水路或河裏。

名古屋市,240萬人口的一個大市,設有四十多處抽水所。平常定時點檢,保證隨時能啓動工作。可是在2000年9月,下了一次集中豪雨,史稱“東海豪雨”,市區單日的降雨量就超過了400mm,猛烈的瓢潑大雨,竟然把某低窪處的抽水所都給淹滅了,於是這個地方的民房和地鐵全浸了水,好幾日退不了。

順便說一句,民房被淹或有被淹危險時,居民都可以去附近的避難所(一般是公立小學校)去躲避幾日,渡過難關。

雨水調整池

在自然環境下或農業生產地區,地面上會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湖泊、海子、池塘等,儲存雨水和河流溢出的水,對河流的水量起到調節作用。現代的都市人口集中居住,空間逼仄,不斷填埋池塘,恨不得每一寸都開發成住人的地方,當超過預想的大暴雨來了之後,光靠排是排不掉也沒地方可排的,以至於成災。

名古屋市在前述“東海豪雨”水災之後,着手建新時代“雨水調整池”, 也叫做“雨水調節池”,這種“池”建在車站、公園、運動場等公共設施的地下,不佔用地表面積,能自動化地處理雨水進出,是高科技與建築物的現代結合。

名古屋大曽根地鐵站地下雨水調整池

名古屋市在那次造成巨大損失的水災之後,沒有再發生過城市浸水,地下的儲留空間“雨水調整池”相繼發揮了作用。不過,由於全球氣候變暖,異常天氣增多,未雨綢繆,這種地下工事還在陸續增建。

正在興建的名古屋站地下雨水調整池

說是“池”,這個看起來可是個巨大的管道式空間,埋在地下50米深,直徑6米,長度約5公里,比新幹線的隧道還要寬敞。

名古屋站一帶地上有各種高樓,有4條鐵路線和一條新幹線交會,近期還會增加一條入地新幹線,地下有不同深度的兩條地鐵線交叉,還有跟迷宮一樣的地下商業街,多維度交叉聚集,異常繁忙。正是在這最下面要建成如圖的大型雨水調整池,以後這裏就再不會有浸水的擔心了。而且,萬一的時候,也許還能作爲防空避難所呢。

還要說一句,國人流傳的東京“巨大下水道”,其實也是雨水調整池,而不是平常走污水的“下水道”哦,希望看到我文章的朋友們理解日本的機制,不要再論下水道粗細。

1992年至2006年之間,日本政府共耗資30億美元,修建了堪稱世界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用於分洪,只排雨水,不排污水。整個系統全長6.3公里,包含5根直徑30米、深60米用管道聯通的豎井和1個調壓水槽,系統總儲水量達67萬立方米。前4個豎井裏導入的洪水通過下水道流入最後一個豎井,集中到由59根高18米、重500噸的大柱子撐起的巨大蓄水池中。日本人將這個長177米、寬78米的蓄水池稱作“地下神廟”。

透水性鋪裝

城市的發展是泥土越來越少,混凝土和柏油瀝青越來越多,是個地表和路面硬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損害了自然界的雨水往地下滲透機制,使得過多的雨水在地表橫流,這也是造成城市浸水的一個原因,而且會影響到地下水系。

日本的城市發展,現在是要將地表和路面“軟化”,當然不是泥土化,是採用一種“透水性鋪裝”化。比如,鋪柏油馬路時讓它具有透水性,鋪人行道也採用透水性材料,停車場地面要有透水性能等。

新鋪柏油路面的透水性試驗

老天不下雨時嫌乾旱,老天偶爾下的雨多了些就到處浸水,大罵老天爺不長眼。這不是日本人的風格,日本人把雨水當作老天爺的恩賜,沒接住砸了腳,淹了水那是自己做得不夠好,需要調整和進步的是自己。

日本常見的人行道,可以透水

日本的城市建設過程中一直重視排水防澇,除了公家的措施,還有很多很私人家庭可以做的儲雨水槽等,市府都會給予稅金優惠。更重要的是,國家爲城市環境做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培養。

都市環境學科

現在日本的不少大學開設了“都市環境”專業,屬於工科大類,筆者有所接觸,能大略介紹一下。這個專業要學習橋樑結構,建築基礎,公路,水理,土質,測量,建築材料,環境生物等等,給日本的城市管理,水道管理等供應專業的人才。

名古屋下水道科學館,免費開放,是科普的好去處

除了文章前面說的城市上下水需要這樣的專業人才外,國家層面的水系管理,國土開發,環境保護等也都需要這樣的專業知識,所以日本是人才培養先行。

有一幫實幹的專業人員踏踏實實地工作和細緻地規劃,日本的災害實實在在成了“興邦”的促進劑,最起碼的是決不會讓一種災害年年發生,也不會在發生水災時讓市長去站在泥水裏現場指揮,而是專業人員來處理,且會讓居民既知道災害發生的原因規模又知道接下來的對策。

這個都市環境學科非常有前途,也是目前及將來中國最需要的,推薦給有志於環境保護和都市建設,想當技術官僚的年輕人學習,一定會造福國家和人類。

THE END

文化名人紀念演講

| | | | | | | | | | | | |

文化名家系列講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市文化與人文美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 | | |

社會科學研修班與專題課程

| | | | | (2018) | | | |

新書分享會 | 經典品讀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標題:《日本城市是怎麼進行防洪排澇的?》

閱讀原文

來源:澎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