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內澇、交通癱瘓、乘客被困、斷網斷電……極端強降雨天氣廣受關注。

近年來,“大雨必澇”成爲一些城市的通病。被網民戲稱爲“城市看海”“街上游泳”“汽車變船”的景象在雨季特別是汛期時常衝上網絡熱搜,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也拷問一些城市的治理能力。加強城市內澇治理,早日告別“城市看海”現象,刻不容緩。

近日,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聯合印發《安徽省城市內澇治理系統化實施方案(2021-2025年)》。

系統治理城市內澇,安徽有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到2025年,總體消除城市內澇隱患,建立“源頭減排、管網暢排、泵站強排、河湖蓄排、信息控排、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保障城市安全運行;到2035年,全省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排水防澇能力與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總體消除防治標準內降雨條件下的城市內澇現象。

資料圖。圖自視覺安徽

重點任務有哪些?

實施雨水源頭減排工程

全域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強化自然生態格局保護和修復,在城市建設和更新中,嚴格落實雨水管控要求,在建築小區、道路廣場、公園綠地、河湖水系等建設、改造項目中,合理採用“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削減雨水徑流峯值和徑流量。因地制宜使用透水性鋪裝,增加下沉式綠地、植草溝、人工溼地、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等軟性透水地面,建設綠色屋頂、旱溪、乾溼塘等,提升雨水積存和滲透能力。到2025年底,新增海綿城市達標面積650平方公里,累計50%的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實施管網暢排和泵站強排工程

結合城市排水防澇體檢成果運用,系統查找問題,精準分析病因,加大整治力度,新建改造雨水管渠7000公里,補齊城市排澇設施短板。加大對排水能力不足的雨水箅、排放口、截流井等附屬設施改造力度,確保收水、排水順暢。結合泵站匯水區域情況,加快泵站標準化改造,提高設備性能和自動化控制水平,對外水頂託導致自排不暢或抽排能力達不到標準的地區,加快改造或增設泵站,到2025年底,新建改造城市排水泵站規模3000立方米/秒,提高機排能力。

實施河湖蓄排工程

按照城市生態和行泄調蓄要求,在城市規劃建設更新過程中,儘可能留白增綠,加強城市河、湖、溝、塘、溼地保護和修復,提升城市水系連通性和流動性,維護城市基本蓄排平衡,加強與城市防澇設施的銜接和協調,優化城市水系格局,構建連續完整的生態基礎設施體系,重點實施合肥十八聯圩溼地工程、安慶、宣城城市水系綜合整治工程等。因地制宜恢復因歷史原因封蓋、填埋的天然排水溝、河道等,利用次要道路、綠地、植草溝等構建雨洪行泄通道,提升對超標雨水的應對能力,到2025年底,新建改造城市行泄河道1600公里,新建、改造城市調蓄工程規模13000萬立方米。

資料圖。圖自視覺安徽

實施防洪提升工程

統籌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防洪排澇等要求,合理確定各級城市的防洪標準、設計水位和堤防等級。完善堤線佈置,優化堤防工程斷面設計,因地制宜實施防洪堤和護岸等生態化改造工程,確保能夠有效防禦相應洪水災害。根據河流河勢、岸坡地質條件等因素,科學規劃建設河流護岸工程,合理選取護岸工程結構型式,有效控制河岸坍塌。對山洪易發地區,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合理規劃建設截洪溝等設施,最大限度降低山洪入城風險。

實施信息控排工程

在省、市建設排水防澇信息調度平臺,整合氣象、水利、公安排水防澇相關信息資源,建立完善城市雨情監測預警、河湖水情監測、城市易澇積水區域視頻監測調度、泵站水閘運行監測管控功能,強化城市排水數據的積累、分析和應用,發揮信息技術在城市排水防澇日常管理、運行調度、災情預判、預警預報、防汛調度、應急搶險等方面的作用。

資金土地如何保障?

《實施方案》明確,加大投入力度,多途籌措資金。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投融資機制。省級財政要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我省城市內澇治理。城市政府要加大資金支持和保障力度,統籌城市建設維護資金、城市防洪經費等相關資金用於城市內澇治理。根據排水防澇設施維護養護定額,保障排水防澇設施日常運行維護資金投入力度。合理使用專項債券,將符合條件的城市內澇治理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範圍。加強資金績效管理,探索建立“按效付費”等資金安排機制,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有條件的城市探索供水、排水和水處理等水務事項全鏈條管理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探索統籌防洪排澇和城市建設的新開發模式,採用“分級設防、雨旱兩宜、人水和諧”的城市公共空間彈性利用方式,整合盤活土地資源和各類經營性資源。

資料圖。圖自視覺安徽

在用地保障方面,市、縣(市、區)政府推動將城市內澇治理重大項目納入國家重大項目清單,加大建設用地保障力度,確保排水防澇設施、應急搶險物資儲備的用地需求。在地下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應優先保障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對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排水防澇設施用地應納入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依法核發規劃許可,防止侵佔排水防澇設施用地。

讓城市建設既有“面子”也有“裏子”!

期待未來幾年

隨着治理內澇措施的逐步推進

“城市看海”將成爲過去

記者:何珂

編輯:陳樹琛

來源:安徽日報

相關文章